今天,張醫生和朋友們聊一種特殊的高血壓,叫做“白大衣高血壓”。朋友們千萬不要吐槽,這種高血壓可不是張醫生個人的發明,而是長期存在于醫療界的正常診斷。之所以張醫生會提到它,是因為有一位廣西的網友在張醫生的評論區留言:張醫生你好,在家查血壓正常,基本上125/75mmHg,到醫院查就不一樣了,經常是145/95mmHg,差距很大,百思不得其解,這是為什么,請張醫生解答好嗎?
問題到這里就結束了,不知道您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平時在家量血壓都挺正常,可一到醫院,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血壓計上的數字就“噌噌”往上漲,甚至超出高血壓的標準線?這到底是真的患上了高血壓,還是被嚇的?”有類似經歷的朋友們不必太過擔心,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白大衣高血壓”。這種現象確實讓很多朋友感到困惑:這到底算不算病?需不需要吃藥?今天,就讓我們來徹底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咱們還是老樣子,先說定義,所謂的白大衣高血壓,英文縮寫是WCH,是指患者在醫療機構、由醫護人員測量時血壓≥ 140/90mmHg,但在診室外自己測量或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時,血壓值卻處于正常范圍,通常 < 135/85 mmHg,這種情況就被稱為白大衣高血壓。
通過對定義的了解,我們可以總結出3個特點,首先,這種高血壓的核心特征是: 血壓升高只發生在診室環境,與面對醫護人員時的緊張、焦慮情緒密切相關。其次,這種現象的本質是: 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持續性高血壓,而更像是一種應激反應,是身體在特定壓力環境下的一種生理應答。再次,這種現象的常見人群包括: 女性、年輕人、平時容易緊張焦慮的人、初次發現血壓偏高的人。據統計,大約每5個在診室測出高血壓的朋友中,就有1個可能是白大衣高血壓!
聊到這里問題就出現了,為什么這些朋友的血壓一進醫院“失控”呢?這其實個也很好理解,想象一下,當您面對陌生環境、嚴肅的醫護人員和冰冷的血壓計袖帶時,身體內部發生什么反應? 大腦首先感知到壓力,立刻拉響警報,交感神經系統被迅速激活。隨后,身體就會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這些激素讓您的心臟跳得更快更有力。同時,它們也讓全身的血管收縮、變窄。
這些變化都會導致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瞬間飆升,導致白大衣高血壓的出現。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講,就是嚇的,是您身體對“白大衣”這個特定刺激反應過度了。這種反應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輕微,有的人則特別明顯。聊到這里,有一個問題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想過,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了解,白大衣高血壓只不過是人體的過度反應,并不能當作真正意義上的高血壓,那么,這種現象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傷害呢?
過去,醫生們認為白大衣高血壓只是暫時的、無害的現象,不需要特別處理。但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看法已經改變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并非完全無害。研究發現,即使是白大衣高血壓人群,未來發生真正持續性高血壓的風險,比血壓完全正常的人要高2-4倍。長期來看,他們發生心臟病、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也比健康人群有所增加。
這是因為,反復的、顯著的血壓波動,也可能對血管內皮造成細微損傷,長期累積可能加速動脈硬化。有些研究還發現,部分白大衣高血壓朋友可能存在早期的心臟結構改變,比如左心室肥厚趨勢。還有一些白大衣高血壓有時會與血糖異常、血脂異常等問題相伴出現,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更讓人感到擔心的是,每次在診室測出高血壓,都會加重朋友們的焦慮和擔憂,形成“越緊張越高,越高越緊張”的惡性循環,甚至會影響到朋友們的生活質量。正因如此,白大衣高血壓雖然不等同于需要立即藥物治療的高血壓,但它是一個重要的健康信號,提示我們需要關注和干預,而不能完全置之不理。
那么,我們該如何診斷白大衣高血壓呢?首先是診室里的多次測量,醫生不會僅憑一次測量就下結論。通常需要在不同日期、多次測量,都顯示升高。同時,醫生會指導您如何正確使用經過驗證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在家規律測量。如果家庭自測血壓平均值 < 135/85 mmHg,則支持白大衣高血壓診斷。
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最好能查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這是診斷的“金標準”。您需要背一個小型儀器回家,它會在24小時內,包括睡眠時,自動、定時測量血壓。這種檢查方式能提供最全面、客觀的血壓數據。如果24小時平均血壓 < 130/80 mmHg,白天平均血壓 < 135/85mmHg,夜間平均血壓 < 120/70 mmHg,同時診室血壓升高,即可確診為白大衣高血壓。
確診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避免將白大衣高血壓誤診為真性高血壓,而進行不必要的藥物治療,也能及時發現那些需要關注的潛在風險。聊到這里,焦點問題就出現了,白大衣高血壓既然也會提升健康風險,那么它需要治療嗎?
這可能是朋友們最關心的問題。張醫生的答案是:因人而異!需要醫生綜合評估,而不是簡單地“要”或“不要”。朋友們可不要以為張醫生在和稀泥,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大多數情況下,醫生都會建議優先選擇“非藥物治療”,也就是張醫生口中常說的“生活方式干預”。
主要包括放松心態,減輕焦慮、健康飲食、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保證充足睡眠、戒煙限酒。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張醫生在這里就不做過多的展開了。朋友們要知道,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有助于緩解診室緊張、降低診室血壓讀數,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實實在在地降低您未來發展為真性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整體健康有百利而無一害。
聊到這里,另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在現實生活中,什么情況下可能需要藥物治療呢? 這肯定需要醫生嚴格評估后,才能做出決定,通常醫生如果發現,患病的朋友合并有其他明確的心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衰、腦卒中病史;或存在靶器官損害的跡象,比如左心室肥厚、頸動脈斑塊、腎功能損害、大量蛋白尿等,可能會建議朋友們服用一點藥物。
另外,如果朋友們合并有糖尿病、血脂異常、吸煙、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問題,且總體風險評估風險很高,也可以嘗試使用一點降壓藥。即使沒有以上情況,但診室血壓非常高,且反復的嚴重升高帶來極大心理負擔,經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佳,醫生也可能在充分溝通后,考慮短期或小劑量使用一些降壓藥,來幫助打破惡性循環,但這通常是謹慎選擇的個案。通常,大多數醫生更愿意做“減法”。
總的來說,白大衣高血壓,是身體在特定壓力下發出的“警告”。它提醒我們關注自身的壓力反應,重視血管健康的潛在風險,但絕非不可戰勝的“洪水猛獸”。理解它,是消除恐懼的第一步;確診它,是避免誤治的關鍵;管理它,核心在于積極擁抱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科學應對。
最后張醫生想提醒朋友們,您的血壓健康,不僅寫在診室的記錄單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選擇和心態調整中。與其被那件“白大衣”嚇倒,不如將它視為一個契機,開啟一段更加關注身心健康的旅程。科學認知,積極行動,您完全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血壓,擁抱更安心、更健康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