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以其浩渺煙波,滋養了珠江兩岸文明,也形成了一道地理藩籬。一年前的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車,為珠江口“幾”字形骨架添上一橫,撥動了歷史的指針。一年后,日均8.63萬輛、高峰日突破18萬輛的奔涌車流,匯成一股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這不僅是一座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超級工程,更是一條以物理連接為起點,撬動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資源融合的澎湃動脈。
被改寫的是3小時到30分鐘的時空刻度,被重構的是區域的產業邏輯、人才版圖與生活邊界。在這場區域格局之變中,地處深中通道東岸橋頭堡的寶安,何以能立于潮頭,從一個灣區節點躍升為驅動“黃金內灣”加速融合的核心引擎,引領這場奔涌向“新”的時代大潮?
產業交響:從“隔岸觀‘火’”到“雙向奔赴”
深中通道的貫通,首先在產業版圖上劃下了遒勁一筆。過去,珠江口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如今,它成為了一條高效的資源傳送帶。“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研發+中山轉化”這些被呼喚多年的協作模式被激活。
記者梳理相關報道發現,過去一年,中山產業協會和企業團體不斷加強與寶安的互動。去年8月,“寶安-前海-中山”三地智能終端產業技術及人才交流對接會,吸引了三地近百位企業家和專家參與,他們借助寶安科創活動、實地考察等形式,深入了解寶安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龍頭力量與平臺資源,加快構建深中科技協同的常態機制。2025年2月,在寶安舉行的“深中科創供需對接會”上,來自中山的20余家重點企業,帶著對智能制造、產線改造等的迫切需求,與北大科創園、創維創新谷等寶安優勢園區進行了一場精準的“產業相親”。中山企業代表直言,這樣的高效對接,為他們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
作為深圳的工業大區和制造業基本盤,寶安制造企業聚沙成塔,群星璀璨,誕生了世界500強制造業企業立訊精密和物流企業順豐,擁有5.45萬家制造業企業,更構建了一個由大企業擔當“鏈主”、眾多企業配套成“串”的工業鏈條,托起了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系統。在這里,一個新產品從設計圖紙到樣品落地,核心元器件的采購半徑往往不超過一公里,這種極速響應的產業生態,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試錯土壤”,也正是珠江西岸傳統制造業謀求轉型升級最直接、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機遇,轉化為企業的戰略布局。總部位于寶安的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益昌”),是高端智能裝備制造行業的領軍企業,Mini LED固晶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高達80%。隨著市場拓展,新益昌正在加速構建“深圳總部+中山基地”的格局,深中通道的貫通,為這一戰略格局的實現提供了關鍵的“加速器”。寶安作為深圳的工業大區,其強大的產業鏈配套能力和科創人才集聚效應,通過這座大橋被高效‘投送’至珠江西岸,與中山的生產空間、成本優勢結合,從而推動企業能夠進行長遠布局。新益昌CEO宋昌寧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益昌將繼續聚焦高端裝備制造,重點布局半導體、新型顯示和新能源領域。除了與國內巨頭展開合作,未來還計劃拓展國際市場。
物流是產業協同最敏感的“神經末梢”。全球物流巨頭順豐提供的數據最為直觀:通道開通一年來,由寶安發往粵西的快件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30%,日均跨市貨運車輛激增1.8倍。過去被伶仃洋阻隔的生產要素,如今正在兩岸自由流淌。
大灣區變“小” 了:“雙城生活”與夢想的同頻共振
像很多灣區青年一樣,出生于1995年的梁先生畢業后在深圳一家IT公司工作,收入還不錯,他每個月會回江門兩到三次。他去年曾接受過南都采訪,是“深中通道”報道中的老面孔,在去年開通之時曾向記者吐槽,深中通道開通之前,他每周日回深圳上班,下午3時起便開始堵車,虎門大橋與中山民眾鎮附近“巨堵”,他期待被節假日堵車支配的“恐假癥”能被即將通車的深中通道治愈。一年后的今天,當記者再次聯系上他時,他分享道,一年前的期待,如今已是每周上演的常態。“我感覺去江門的距離就像深圳跨區一樣方便,從開車到停車也就一小時,過路費90多元,比起和家人團聚,這點成本不算什么。”如今,他的“雙城生活”輕松愜意,“深中開通后,跟家人相處的時間真的多了很多”,更影響著身邊的朋友將目光投向寶安、前海,“肯定還是深圳這邊機會更多更好吧”。
如果說梁先生代表了廣泛的年輕群體,那么許奔波博士的選擇則象征著頂尖人才的流向。這位擁有17項發明專利、曾入選“華為全球特招博士”的創業者,放棄百萬年薪投身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時,正是深中通道讓他堅定了扎根寶安的選擇。許奔波認為,對半導體行業而言,寶安各方面條件都“剛剛好”:“半導體制造工藝特殊,廠房有層高承重的要求,還有綜合考量安評、環評和規劃等因素。”深中通道的開通,讓粵港澳大灣區“黃金灣區”與寶安區“灣區核心”地位更為穩固。對于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來說,又是更大的利好。在廣東省內,珠海、廣州南沙等都是相關上下游企業的聚集地,原本兩個小時的車程縮短至30分鐘內,實現了研發、設計、制造的絲滑連接。
一句“絲滑連接”的背后,是兩地政府的協同作為。從開通日均運送6000人次的深中跨市通勤巴士,到召開“深中人才通”工作推進會;從寶安與中山翠亨新區、前海與中山國際人才港分別簽訂人才合作框架協議,到推動超600項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交通的格局打破了城市的壁壘,一張覆蓋政務、安居、醫療、教育的全方位服務網絡正在織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核心與“黃金內灣”建設的核心承載區,也是深中通道東岸第一站,寶安正通過完善自身服務體系,主動輻射帶動區域協同發展。這種從“通道”到“通辦”的升級,不僅讓兩地居民切身感受到高水平的“同城化”便利,也為大灣區民生服務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安方案”。
疏通交通“大動脈” 帶旺消費“煙火氣”
橋通,人通,財亦通。當產業敘事與精英的人才故事落地,最終呈現的,是兩岸居民煙火升騰的消費熱潮。
“周末去壹方城還是去大仟里宜家逛逛?”——這或許已成為許多中山年輕人周末計劃的一部分。距離深中通道“西鄉北高速出口”僅2.5公里的寶安大仟里,成為最先品嘗到“通道紅利”的商圈之一。開通首日,其周末客流便迎來雙位數增長,銷售額同比大漲36.6%。在社交媒體上,中山博主們制作的“寶安打卡攻略”層出不窮,乘坐“灣區之光”摩天輪悅賞前海灣風景,成為一種跨城消費的新時尚。
而一個更具標志性的改變,正在西岸人民的出行地圖上發生——寶安國際機場正成為越來越多珠西居民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首選出發點。“以前我都嫌遠,去廣州或者珠海機場的。現在從中山博覽中心到寶安機場,50分鐘就可以到。”中山市民王先生深有體會,過去被地理分割的航空客流,如今正沿著深中通道向寶安匯集,它將寶安作為“灣區核心”的戰略地位,從地面延伸到了天空。
流動的熱潮是雙向的,甚至催生了新的浪漫。“我住在寶安航城街道,去中山看日出,總路程就35分鐘。”一位深圳市民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體驗,在網絡上引來不少向往。驅車半小時,去“深中通道日出網紅觀賞點”迎接伶仃洋上的第一縷晨光,如今已是觸手可及的周末日常。而到了周末,深圳市民還會驅車西行,只為去中山石岐佬品嘗一頓地道的乳鴿,或是到東升鎮感受脆肉鯇的獨特風味。從購物清單到周末餐桌,從出行首選到詩意遠方,一個跨越伶仃洋的“大灣區共同生活圈”,已輪廓初顯。
從跨越天塹到重塑時代
一周年,是一個回望的節點,更是一個眺望的起點。行駛在深中通道上,天際線上,一道道銀光在寶安國際機場的跑道上起降;橋下,伶仃洋的波濤依舊,天塹阻隔已化為通途。機場半年突破3000萬的客流,與通道日均近9萬的車次,一連串數字在此交會、共振,構成了“黃金內灣”資源要素加速循環的最強脈動。
一橋飛架,深中通道這一橫的落筆繪就了連線與圓融,打開了區域協同共進的想象空間。寶安何以領潮向“新”?它將通道從一條“路”升維為一支“杠桿”,撬動了產業的協同,加速了人才的匯聚,點燃了生活的想象。深中通道,連接此岸與彼岸,更重塑了時代的格局,立于大橋兩岸的城市,正攜手書寫著新的“大橋故事”。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
攝影:南都記者 冷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