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騰退補償曾高達每平米20萬元,如今已降至12萬-13萬元/平米(如西城觀音寺片區補償單價約12.3萬元)這種下降與政府財政壓力直接相關——騰退已從商業開發轉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老城保護”,依賴財政撥款而非土地收益,補償上行動力不足。未來補償標準進一步大幅提高的可能性很低,更可能維持現狀或小幅下調,補償標準已過峰值,和房地產市場一樣,已經事實上進入下行通道。
未來政策靈活性降低,居民被動等待周期拉長。2025年起,政策明確轉向“整院騰退”——要求同一門牌院落內所有住戶全部同意退租,才能啟動騰退程序。若有一戶拒絕,全院均無法參與退租這種模式雖擴大了片區覆蓋范圍(如2025年東西城計劃各完成1000戶)但協調難度極大,個體選擇權被削弱。根據《核心區控規三年行動計劃(2026-2028)》,退租將持續但規模收縮,聚焦危房和重點文物周邊。
由于東西城特殊的定位,平房的改造和騰退都將被嚴格的管理,是不可能完全市場化進行的,對于人口多、急于改善居住條件的住戶還更應該積極騰退,歷史的塵埃落在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人生有限,耗不起,也等不起,近幾年政策不可能有太大變化,政策會保持一種穩定性,幾十年以后的事情說不好,最近10年還是能看個差不多的,由于房地產市場下行、經濟下行以及政府的各種政策限制,我們很容易判斷未來的政策是怎樣的。若當前補償可接受,建議盡早退出——觀望可能導致機會流失。
傳統院落修繕單價超萬元/㎡,長期維護依賴社會資本(如經營權轉讓、租金分成),但企業參與意愿受盈利空間限制。整院需100%同意,非常容易激化住戶矛盾,很容易因個別住戶對補償不滿或安置房位置異議導致全院擱淺。未來的騰退難度就像走鋼絲一樣,各種條件的限制下,難度只能是越來越大。既要保護千年古都的肌理,又要回應居民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既要避免商業化侵蝕歷史空間,又需撬動社會資本參與修繕。這種矛盾本質上是保護邏輯、民生訴求和市場規律的三方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