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30 日,據臺灣《工商時報》援引供應鏈消息披露,臺積電亞利桑那州 3nm 晶圓二廠(P2)基建工程已提前收官。這座規劃搭載 3nm 先進制程的工廠,正基于客戶在 AI 領域的爆發性需求與美國本土化制造政策,將量產周期壓縮至約兩年,首批晶圓預計 2027 年正式產出。
建設提速背后的雙重驅動
供應鏈分析指出,臺積電加速亞利桑那州二廠進度,既為響應英偉達、AMD 等客戶對 AI 芯片的產能渴求,也旨在應對美國政府關稅政策的調整。按照晶圓廠建設常規流程,廠務系統調試通常需耗時兩年,但憑借一廠(P1)4nm 產線的建設經驗,二廠機臺設備最快將于 2026 年 9 月入駐安裝。這一效率提升直接利好臺系工程企業,漢唐、帆宣等廠務服務商因技術經驗復用,長期獲利能力有望改善。特殊氣體與化學品供應商也已收到臺積電美國廠的新增訂單需求。
封裝環節的本土化瓶頸
值得關注的是,臺積電美國兩座晶圓廠目前均未配套先進封裝設施。這意味著在亞利桑那州生產的 4nm、3nm 芯片,仍需跨太平洋運回中國臺灣進行封裝測試。盡管臺積電已宣布在美國投資建設兩座先進封裝廠,但首座封裝廠(AP1)受限于人力資源評估與工廠許可流程,最快需至 2026 年第三季度才能動工,且初期將以 SoIC 系統整合技術為主。至于 AI 芯片關鍵的 CoWoS 先進封裝,仍需依賴臺灣地區的產能支撐。
千億美元投資勾勒全球版圖
臺積電在美國的產能布局正呈現幾何級擴張:原 650 億美元投資計劃中,4nm 一廠已實現量產,3nm 二廠定于 2027 年投產,更先進的 2nm 三廠量產時間較原計劃提前 6 個月。2025 年 3 月新增的 1000 億美元投資,將用于三座晶圓廠、兩座封裝廠及一座研發中心建設,整體規劃之龐大,使得多數廠區難以在 2029 年前全面投產。受美國建廠成本高企與 AI 芯片需求激增影響,臺積電計劃 2026 年上調先進制程代工價格 3%~5%,其中美國廠報價漲幅將超過 10%。
臺灣本土產能同步攻堅
在加速海外布局的同時,臺積電臺灣本土產能建設亦未停歇。2025 年同步推進 9 座新廠與 11 條產線建設,高雄 2nm Fab 22 二廠將于三季度啟動裝機,三廠預計 2026 年一季度完工。從廠房建設時序來看,先進制程研發與量產仍以臺灣為優先落地平臺,凸顯其在全球產能網絡中的戰略中樞地位。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臺積電在美加速擴產的背后,既是對 AI 芯片需求爆發的主動響應,也暗含對地緣政治風險的產能分散考量。但隨著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持續演變,這座總投資超 1650 億美元的海外制造基地,未來能否如期兌現產能承諾,仍需經受國際形勢與技術迭代的雙重考驗。
本次改寫在保留核心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建設驅動 - 封裝瓶頸 - 投資版圖 - 本土布局」的邏輯鏈重構敘事框架,新增「地緣風險考量」等行業視角分析。標題采用「劍指 AI 需求」強化新聞張力,關鍵數據如「10% 報價漲幅」「1650 億總投資」等通過加粗突出。若需調整內容深度或補充特定維度分析,可隨時告知進一步優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