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有個小鎮,5.4萬人里三分之一靠“指尖”吃飯。122平方公里土地上,594家企業扎堆,40家服裝廠年產值超50億。
它叫船灣鎮,剛被評“中國職業服裝名鎮”,是醴陵第三張產業名片。
仲夏烈日下,鎮上每個車間都“噠噠噠”響——縫紉機趕工聲比蟬鳴還密。
歐輝服飾的工人正鎖邊,這批貨要去日本大阪世博會,是中國館館服。“日本展會上露臉,版型得挑不出毛病。”工藝師熬了十幾天,麻料配防靜電科技,硬是把傳統制衣“摳”出了新花樣。
董事長歐陽甜苗說,這單做完,團隊工藝水平“跳了幾級”,接國際訂單更有底氣。
韶峰服飾的周海峰更自豪:2003年,他們給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做過內襯衣。1989年,創始人汪紹華帶著8000塊、3臺腳踏縫紉機起家,從家庭作坊到“軍民共建單位”,40年走得扎實。坦桑尼亞國防軍、德國地鐵站,都能看到船灣標志服——小鎮衣服早“漂洋過海”了。
產業能扎根,得從40多年前說起。
上世紀70年代,船灣人靠“一臺縫紉機、三間瓦房”討生活,做床罩、枕套換錢。
1979年,公社辦了第一家服裝廠;80年代,有人拿樣衣跑廣西、江西,慢慢攢下小訂單。“有個譚姓業務員,在廣西跟電力工程師聊天,人家問‘能做標志服不’?”商會會長歐陽立新回憶,就這么“搭上線”,第一套電力制服在船灣誕生。
之后,農業、林業、執法行業的訂單像滾雪球,3000個業務員跑遍全國80%省份,多家廠成了省部級定點單位。從作坊到企業,從一條街到園區,船灣服裝產業“進化”了四代。
2013年評上“名鎮”后,智能化設備慢慢多了,老手藝和新機器“搭伙”干活。但問題也來了:現在年輕人更愛學編程,誰還愿意坐縫紉機前?有人說“機器快”,有人愁“老手藝丟了可惜”——這矛盾,船灣人正琢磨解法。
數據最實在:2025年,全鎮服飾產業產值51.
24億,是40年前的幾千倍。“從踩縫紉機討生活,到給世界做衣服,我們把‘指尖功夫’熬成了產業硬實力。
”老裁縫張叔摸著新設備,眼里有光。未來幾天,船灣的服裝廠又要接一批新訂單——這次是東南亞某企業的定制工裝。
想知道他們怎么用數智化“突圍”?
下期接著聊。文中數據參考公開資料,具體以官方發布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