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要瘋了。
我組里那些中國同學不會說英文也拒絕說英文.....”
我快要崩潰了!
在我的班級里,有一群中國留學生,他們既不會說英語,也拒絕說英語。當授課老師向他們提問時,他們只是茫然地盯著老師,然后微笑著和同伴們竊竊私語。我的天,你們到底是怎么混到這兒來的?還有,你們笑什么?這可不怎么好笑。每當不得不等待他們回應老師的問題時,我都感到非常沮喪,因為有時候老師會死盯著他們,直到他們回答問題。這樣一來,課堂上就會出現長時間的沉默。更讓人惱火的是,我們準備做報告時,授課老師特意要求我們不要照本宣科,但那一群人卻從頭到尾都在念他們的講稿,而且他們還使用了許多自己都讀不標準的生僻詞匯。我還聽說,這個小組里的一個女孩,竟然找了校外的人幫她做作業。
我自己也是國際學生,覺得非常不公平,我必須在踏上這個國家之前參加英語能力測試,而之后我卻看到這些白癡和我在同一個班里。我有一個中國朋友,我問他,這些英語水平極差的人怎么能和我們一起上課,他說這可能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英語能力測試標準很低(不知道這是否屬實,有人能解釋一下嗎?)兄弟,我們都在花父母的錢,但至少我是在接受正規教育,沒有浪費他們的錢。
前不久,一個留學生論壇上爆出這樣一條火力全開的帖子,迅速登上熱榜。發帖者憤怒地控訴他在課程小組作業中的中國同組同學不但英文差得驚人,還完全不參與討論,像塊木頭一樣坐在那”。
這條帖子在多個社交平臺上被熱轉,引發大量圍觀與共鳴。
而在評論區,不少其他國家的學生也站出來講述他們遇到的類似“中國留學生擺爛”的故事,有的甚至將其描述為“國際課堂的癌癥”......
1
英語差到“令人破防”:網友眼中的中國留學生
他連一句 “I think we should start with this section” 都說不出來,只會點頭、沉默,然后把所有工作都推給我們。
他們的PPT和講稿基本都是直接從 ChatGPT 上復制粘貼下來的,幾乎沒有經過任何校對。有時他們講的內容甚至和展示的頁面不一致。
他們自己其實也不想來,我猜是他們父母出的錢,硬是要求他們來這邊拿個學位。這些吐槽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我有個朋友跟我說,她甚至沒法用 ChatGPT,因為她連要怎么提問都不知道。比如,她分不清哪份是作業的 PDF,哪份是無關的文件,因為她的英文水平不夠,看不懂太多內容。就算 ChatGPT 給了她答案,她也不知道該抄哪一段,經常一不小心把“好吧,那我們來寫一篇2000字的文章吧”這種話也原封不動地抄進去了。
大家都知道,他們中很多人是花錢請人代考雅思的。等到了目的地,根本就沒人再管他們的語言能力。這整個體系簡直就是個笑話,而大學只要能賺錢,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在他們那個圈子里,花錢找人代寫作業是常事。那一刻我才意識到,他們到底有多沒用。他們甚至連基本的交流都不會,說句話都成了問題,所以只能花錢讓別人代勞。這種情況也影響到了像我這樣努力學習的人,給我們帶來了不好的印象。
更諷刺的是,這些“爛英文”學生中,有人雅思成績顯示是7.0、甚至7.5以上,看起來“英語很好”,但實際口語和寫作能力“嚴重對不上分數”。“
2024年,有一位留學生在社交平臺發帖吐槽,稱他曾合作過的三位中國留學生“完全無法正常溝通,而且習慣性地雇人寫論文”。
“他們在國內就靠花錢找人代考,到了國外卻只會說‘yes’、‘no’、‘ok’。一旦遇到讀不懂的PDF,第一反應就是直接丟給別人處理。”
2
替考、代寫、偽造,最終的代價是什么?
2017年,一起留學申請作弊案引發廣泛關注。一名就讀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中國女留學生被指控在入學過程中造假,最終遭到美國國土安全局(DHS)逮捕。
據報道,這位當時年僅21歲的女學生姓程,是亞利桑那大學W.P.凱瑞商學院會計系的學生。她被指控在連續三次托福考試失敗后,通過花錢請人替考的方式,成功“闖關”英語門檻。
美國當局表示,程支付了1000美元,雇傭另一位名叫姓王的中國學生代替她參加托福考試。
這一行為觸犯了美國移民和教育誠信法律,DHS隨即將其逮捕并提起指控。
據悉,王本人是就讀于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霍特國際商學院(Hul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的學生。調查顯示,她并非首次參與此類行為。
案件的“導火索”出現在另一名學生的考試中。監考人員在例行核查中發現,一名名叫YY(化名)的考生疑似為他人替考。
在隨后的調查中,YY承認,自己確實是“槍手”,并表示是王月主動聯絡他并支付了900美元報酬,讓他代替另一名中國學生參加托福考試。
在美國,學校十分看重學生的學術誠信,對學術造假的行為往往采取“零容忍”的態度。找人代考違反了美國的移民法,破壞了美國的移民制度,因為涉案者是在利用欺詐手段獲得假成績,以騙取美國使領館頒發的學生簽證。美國移民法規定:通過欺詐手段獲得美國F-1學生簽證者,離境后終生不得再入境美國,除非有相應的豁免條款。
2019年澳大利亞墨爾本某高校微信群曝光了“代寫價目表”。在一個華人留學生微信群中,有人貼出“專業代寫服務”的收費標準:essay按字數計價,每千字160~330澳元不等,研究項目和畢業論文最高報價8000澳元。而群里不少人表示“用過好幾次了”,“還行,能混個60分”。
David 是一位來自中國的“代寫”寫手,目前定居在墨爾本。他畢業于當地一所大學,不愿透露自己的全名。在曾經就讀的校園里,他對我輕描淡寫地說:“我從來沒有被發現過。”
不同于那些規模化運作的“論文工廠”,David 是一名自由職業者,直接與客戶對接。他的主要客戶群體是就讀于蒙納士大學(Monash University)和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的中國商科學生——那些對英文寫作感到吃力、又急需“保底過關”的人。
“千字千元”是他業務的起步價,也就是說,一篇一千字的英文論文,收費大約人民幣一千元,且承諾保底及格。但如果論文主題更復雜、要求更高,或者距離截止日期太近,價格自然也會水漲船高。
“越晚聯系,越急越貴,”他補充道。
David估計他寫了20篇左右的論文,掙了大概四萬人民幣。他從不打廣告,學生找到他都是通過口口相傳。
3
唯一白人學生崩潰退學了
記得之前看到一個這樣的報道,在墨爾本大學,一門經濟學課程因部分內容使用中文教學,引發爭議,甚至導致一名本地學生憤而退學。
事情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哈利(Harry)的澳洲本地學生,今年年初剛剛開始他在墨大商學院的學習旅程。按課程安排,他需要修讀一門“經濟學入門”課,其中包括每周的輔導課,主要用于和導師、同學討論課堂內容。
但哈利發現,他所在的小組情況有點特殊:班上大約20人幾乎都是中國學生,彼此間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就連授課導師也是中國人。哈利表示:“他們提問經常直接用中文,導師也用中文回答。問題是——沒人告訴我到底說了啥,我完全聽不懂,只能坐那兒當空氣。”
更令他挫敗的是,這種“聽不懂的尷尬”并非偶發,而是每節課都在上演——導師總有一部分時間會用中文與同學們交流。而哈利作為班上唯一的白人學生,也因此感到格外孤立,連學習都受到影響。
他承認,自己其實本可以主動問一句“你們剛剛在說什么?”相信對方也會樂于解釋,但他還是覺得:“在英語國家,這樣的教學方式說不過去。”
對此,墨爾本大學方面回應稱,學校已啟動調查程序,并鼓勵學生通過正式渠道提交投訴,以便做出全面處理。
據介紹,該課程一共設有近100個輔導班,均面向商科一年級學生。校方也明確規定,英語是唯一的官方教學語言——無論是講座、輔導、考試還是小組活動,全程都應使用英語。而在小組合作環節,也不鼓勵學生使用其他語言交流,以確保課堂氛圍對所有人都足夠“友好”。
這件事也在論壇上引發了熱議,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有同感:
4
我們如何自救?也如何正視這場“名譽危機”?
也許并不是所有人都甘于“擺爛”,也不是每個留學生都想著花錢混過考試和論文。
歸根結底,很多留學生真正需要的不是代寫,而是信心、方法和一個愿意陪他們練習、鼓勵他們開口的環境。真正的留學,不是從哪畢業,而是從“我不行”走向“我能試一試”。
作為中國留學生,看到別人擺爛的新聞時,我們難免羞恥、憤怒、甚至想劃清界限。但問題不能靠否認存在來解決,而是需要:不背鍋:明確區分“他們”和“我們”。
不是所有中國留學生都在混學歷,許多人在認真努力地學習、實習、打工、生活。面對外國同學質疑或誤解,我們應坦率說明現實,不推脫、不縱容——但也要自信、清醒地展示我們自己的努力。
出國讀書,真的不只是拿個學位那么簡單。它代表了一個人對自己未來的投資,對跨文化交流的信任。
如果我們放任“英語爛也擺爛”的現象蔓延,只會讓“中國留學生”這個群體被徹底污名化。而真正努力、正直、清醒的我們,將被淹沒在他們制造的惡評和偏見里。與其憤怒,不如喚醒;與其沉默,不如行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