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平
七、八年前,第一次聽朋友講,旺蒼五權鎮有個楓香嶺。當時她給我講時,還說楓香嶺上有火石子坡。嶺上茶樹一壟壟,層巒疊翠,散發著生命的芬芳。每年春分清明前后,萃露斂氣之嫩茶,滴翠溢香,和著采茶歌聲,飄蕩在楓香嶺的溝溝嶺嶺。那場景,是多么讓人陶醉而神往!
今年五月中旬,一周末。應一五權籍友人之邀,去他家做客。見他從冰箱拿出用真空袋包裝好的茶葉,打開捻出約莫四五克,放入玻璃杯中。初見此茶,色黑烏亮。條索緊結,均整挺直。置入沸水,芽葉舒展,輕舞綻放,芽肥毫顯。約三四十秒后,香氣氤氳,直沁脾肺。湯黃中泛綠。啜之,初顯略澀,入喉回甘,鮮爽醇稠。可解膩,可醒腦,可提神。同邀之人問此茶產何地,何品牌?友人則讓猜之。有說產蘇浙,有說產皖豫,也有說產湘貴。眾說紛紜,莫一而定。友人則說,皆不是。眾皆凝之。友人則答,此茶乃旺蒼五權鎮楓香嶺上火石子坡出產之物。佳茗上乘,而其所產地之奇。心向往之,欲探其究。
五權鎮,位于旺蒼縣東北部,距縣城約四十公里。靜臥米倉山南麓。青山四環,寧靜安詳。1942年,旺蒼設治,取孫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之意,得名五權鎮。境內生態良好,地曠人稀。稀土藥材,物產豐富。尤以茶葉,久負勝名。
六月下旬第一個周末,時農歷夏至。夏雨初霽,碧空白云。值夏秋茶芽秀葉肥時,欲一睹其盛。余應五權籍方國友之邀,三人一行。車出利州,過五權場,西北向往楓香嶺。
車至楓香嶺。楓香嶺,詩意盎然的地名。距五權場西北約三公里。一坎高嶺,坡面向東。據傳古時,此嶺有一棵巨型楓香樹,枝繁葉茂,高聳接云。金秋時節,風舞紅葉。婆娑翩躚,香飄十里。始得其名,雅傳至今。
楓香嶺上,茶樹若士兵陣列,站滿山坡,靜候嘉賓。一坡坡,一溝溝,一嶺嶺,東西成行,南北縱隊。茶園宛如綠色海洋,碧波蕩漾。蓬蓬勃勃,蒼翠滿目。莫不慨嘆,真茶之故里也!據當地茶農李攀元介紹,楓香嶺上坡地之土泥,摻雜有一種烏黑石塊。夜晚用此石塊,相互摩擦碰撞,火花四濺,故喚名火石子。坡名火石子坡。此石在地坡,經水浸潤,緩慢析出硒、鈣、鎂、鉀、鋅等微量礦物質,茶樹吸收為養。旭日東升,朝霞鋪滿楓香嶺茶園。下午兩點,太陽西下。陰陽割裂,氣溫驟降,溫差巨大,營養鎖住。此地所產之茶,吮微量礦物質之精,斂天地日月之華,成杯中大自然。三泡四泡,香高恒久。品茗,唇齒留香,彌久莫忘。每年春分至清明,翠綠滿嶺,芽秀飄香。茶商絡繹,銷購鮮茶葉,制作成茶,遠銷海內外。
當地七十多歲茶農李黨成,精神矍鑠。世代祖居楓香嶺,以茶為業。據他介紹,此地種茶,可上溯至唐宋。先民見此地,高山峽谷,云霧繚繞,氣候溫潤,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宜茶生長。便在此墾地,種茶置業,已逾千年,至今不絕。此地之茶,越米倉道,過漢中,抵長安洛陽。自長安出發,沿絲綢之路,過玉門關,直達歐亞,香滋萬民。
楓香嶺,種茶千年,持續不斷。嶺上茶近四萬畝。產名優品牌“五權扁茶”“桃源毛峰”,獲國內外大獎,聲譽日隆。目前,五權乘東西部協作東風,與浙江外貿企業合作,開發出夏秋茶,暢銷國內外。一片茶葉,已成富民增收的黃金葉。
自神農氏嘗百草而遇茶,其蘊清靜致和的生命哲學,淡泊寧靜的處世態度,生活實踐中的實用和美學多重功能,五千年風韻,匯聚成東方智慧,光耀世界。諺語有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然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七種必需品之一。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人生八雅,茶韻飄香。寧靜淡然,滋養心靈。時光歲月一盞茶,茶道人生品共鳴。楓香嶺上茶,每一片都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高高楓香嶺,綿延千年的茶園,猶如一顆顆翡翠鑲嵌,綠意盎然,閃耀著粼粼的光芒,渥澤惠民不絕。而今,這里的種茶人,火激茶魂?,溫度喚草木之味。創新為翅,成君子之質,九德凝香。民生大計,欣欣向榮。邁步從頭越,讓楓香嶺上茶,飄香萬里。
作者簡介
陳平,男,漢族,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四川蒼溪縣人。曾用筆名:程三毛。大學學歷,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廣元市科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廣元市科普作協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成都市作協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協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協第七、八屆常務理事。有文學、科普、新聞及攝影作品發于全國各大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