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史勝彩站在玉米地里,伸出布滿老繭的手在空中畫了個圈:“無人機打藥,過去真是想也沒想過啊!”在河北寧晉縣褚家莊村,這位獨居老人經營著6畝地,播種、澆水、打藥、收割全部托管給專業服務組織。令人驚訝的是,她每畝地竟比直接流轉多賺200元,一年增收超千元。
然而,在廣袤的農村,更多老人正佝僂著身軀,在烈日下繼續著手工勞作。他們不是不想輕松,而是別無選擇。
01 土地流轉的爆發式增長,為何難解老人困境?
短短一年半時間,福州農村產權流轉平臺成交額飆升至29.04億元,平均溢價率高達10%。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平臺喚醒“沉睡資產”創造5.42億元交易額,有村莊土地租金比預期暴漲43%。表面繁榮下,農村老人卻面臨殘酷現實:
臨沂高新區一位老農道出心聲:“以前村里出租土地,價格全靠村干部一張嘴!”雖然數字化平臺打破了信息壟斷,但高齡群體成了這場變革的局外人。福州流轉平臺上,海域使用權、村級工程項目等新品類不斷涌現,操作界面卻讓許多連智能手機都用不利索的老人望而卻步。
更殘酷的是,土地流轉金根本養不活人。65歲的“二哥”給我們算了一筆賬:3畝地年流轉金1200元,加上每月200元養老金,年收入僅1400元。“沒有土地種,米要錢買,油要錢買,菜要錢買,1400元能干什么?”
02 白發蒼蒼仍下地的真相,刺痛人心
當城市老人跳廣場舞、帶孫子享天倫之樂時,農村田野里卻晃動著白發身影。他們彎著腰耕種,不是因為熱愛,而是生存所迫:
養老金杯水車薪:2023年全國農民月均養老金僅214元,2025年預計僅234元。河南等地低至123元,連一袋面粉都買不起。
家庭收入斷崖:重慶石柱縣76歲的冉歲蘭獨居十年,守著兩畝玉米地維生;湖南邵陽70歲的文善公全年收入不足萬元。
退無可退的絕境:69歲的蘭其中在獨子車禍身亡后,拖著冠心病身體撿了7戶人家的地種,勞作幾分鐘就要喘口氣歇息。
“一大把年紀還在種地,也是沒辦法,不種地就沒收入。”這句樸實的哀嘆,道出億萬農村老人的困境。
03 土地流轉,對老人是蜜糖還是砒霜?
流轉的“誘惑”
寧夏平羅縣曾試點“以地養老”,馬占福賣掉十畝地和房屋獲得18萬元住進養老院。資產變現似乎讓農民“死資產”變活錢,學者估算全國近3億畝集體建設用地市值達數百萬億。
殘酷的現實困境
平羅試點卻因資金壓力被迫暫停。更深層的矛盾浮出水面:
- 政府壟斷壓價:當政府成為唯一買家,農民議價空間被擠壓;
- 養老錢坐吃山空:70歲老人若獲18萬補償,月均僅1500元,難抗通脹;
情感割舍不下:“一輩子習慣了種地,放不下這塊土地。”史勝彩老人說。
在褚家莊村,3400畝耕地僅400畝選擇流轉,絕大多數老人像史勝彩一樣選擇托管服務。托管模式保留了土地經營權,收益卻更高:史大媽每畝凈賺1300元,比流轉金1100元還多200元。
04 破局之路,托起農村老人的晚年尊嚴
面對困局,多地探索正點亮希望:
托管革命,小農戶的救命稻草
史勝彩老人的6畝地構成微型產業鏈:播種由趙進強的精量播種機完成;澆水靠鄰居楊保存夫婦;飛防交給趙京義的無人機;收割由跨區農機手包辦。整個服務鏈互利共贏:楊保存年增收2000元,趙京義服務收入達五六萬元。
科技賦能,老人種地更輕松
智慧農機迭代:“播種機每三年更新一次,讓農民更省勁。”農機手趙進強說;
高標準農田筑基:褚家莊村田間道路硬化、變壓器增容,機械暢行無阻;
農業保險兜底:小麥交7元保900元,玉米交10.7元保1080元,史大媽再也不怕天災。
制度破冰,土地流轉更公平
福州模式: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流轉體系,實現競拍實時監測;
湖北改革:將50萬畝存量土地證券化,撬動近2000億元資本;
臨沂實踐:紀委監委全程監督,給集體資產裝上“透明防火墻”。
養老保障,亟待國家出手
清華大學李稻葵教授測算:農民養老金提到每月1000元,年支出僅占財政支出4%。當河南123元養老金與上海1490元的差距橫亙眼前,普惠性提標已刻不容緩。
因為尊嚴的晚年,不該是奢侈品,而是每個付出畢生辛勞的農民應得的回報。
地不會老,但人會老。
如果你是農民,或者你的父母還在農村勞作,請點個【在看】,讓更多人看到農村老人的真實處境!歡迎【轉發】朋友圈,【留言】分享你的故事,點擊【關注】,一起為農民養老呼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