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近代中國最牛的軍校,黃埔軍校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尤其是黃埔一期,那可是真正的"名將搖籃",蔣介石的起家本錢、國共兩黨的高級將領,一大半都從這兒出來。‘
但你可能不知道,這幫一期生不光打仗厲害,親戚關系還特別有意思——叔侄倆都成了將軍,堂兄弟在抗日戰場上殺得日軍膽寒,還有一對郎舅,一個是國民黨抗日名將,一個是紅軍早期戰神。今天咱就聊聊這四對黃埔一期的"親戚組合",看看他們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咋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第一對:湖南叔侄倆,一個中將一個少將,都是"黃埔學霸"
湖南潘家出了倆黃埔一期生,侄子叫潘佑強,叔叔叫潘德立。有意思的是,侄子比叔叔還小一歲,但按輩分,潘佑強得規規矩矩叫潘德立"叔叔"。這叔侄倆,雖說都是一期畢業,人生軌跡卻差了十萬八千里。
潘佑強是個實打實的"學霸",黃埔畢業后嫌學問不夠,1927年又跑到日本考陸軍大學,回來成了蔣介石的得力助手,還是復興社(就是后來的藍衣社)的創始人之一。
不過復興社那套江湖氣,潘佑強不太感冒,后來干脆轉行搞教育軍訓,沒想到反而混出了名堂,一路升到中將。1944年,他還帶著空軍學員去美國深造,因為這段經歷,1949年國民黨敗退時,他直接移居美國,1977年在美國去世,算是善終。
叔叔潘德立就"普通"多了,畢業后沒再留學,一直在部隊里摸爬滾打,最高軍銜也就少將。晚年沒去臺灣,選擇留在老家長沙養老,日子過得平淡。但你想想,黃埔一期生里,能活到新中國成立后,一個成中將,一個成少將,叔侄倆都平安著陸,這"富貴叔侄"的名頭,可不是白來的。
第二對:山東堂兄弟,抗日戰場上的"猛虎",結局卻一個比一個慘
山東出好漢,這話真不假。黃埔一期里,山東就有倆堂兄弟特別出名——李玉堂和李延年。倆人差三歲,從小一塊上學,后來又一起考進黃埔一期第二隊,簡直是"綁定出道"。
論打仗厲害,李玉堂比李延年更猛。他帶的部隊叫"泰山軍"(后來的第十軍),在長沙會戰里簡直打瘋了,幫著薛岳把日軍揍得滿地找牙,一口氣拿了三面飛虎旗——這可是國民黨軍隊里最高榮譽,比后來的"五大王牌"整編74師還風光。當時李玉堂和泰山軍的名氣,全國老百姓都知道。
可惜好景不長,李玉堂升官后,泰山軍交給了黃埔三期的方先覺。1944年衡陽保衛戰,方先覺帶第十軍死守47天,最后彈盡糧絕,竟然向日軍投降了。
蔣介石氣得當場收回飛虎旗,泰山軍的名聲一落千丈,整編74師這才成了"五大主力"之首。李玉堂也被邊緣化,1948年兗州戰役被許世友揍慘了,1951年直接被蔣介石槍斃,理由是"作戰不力"。
李延年比堂哥運氣好點,但也沒好到哪兒去。淮海戰役時,他和劉汝明帶著部隊跑,成了粟裕"包餃子"戰役里少有的漏網之魚,最后逃到臺灣。可蔣介石照樣沒放過他,說他"臨陣脫逃",關了一年監獄才放出來。出獄后只能在臺北郊區種地,憂郁成疾,1974年病死了。
這倆抗日虎將,前半生有多風光,后半生就有多憋屈,真是應了那句"英雄末路最悲涼"。
第三對:杜家兄弟,哥哥犧牲弟弟成名,家族橫跨國共兩黨
黃埔一期里還有對杜家堂兄弟,哥哥杜聿鑫,弟弟杜聿明。這倆人都是出了名的猛,尤其是哥哥杜聿鑫,北伐時就當上連長,比弟弟還早出頭。
可惜1927年龍潭戰役,杜聿鑫帶著部隊沖鋒,被炮彈擊中,23歲就犧牲了。有人說,要不是哥哥死得早,杜聿明可能一輩子都活在哥哥的光環下。
杜聿明后來成了國民黨名將,這點大家都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他家里人跟共產黨關系密切。當年考黃埔時,學員可以選國民黨或共產黨,杜聿明是地主家庭出身,覺得"共產主義要分家產",就選了國民黨。
可他妻子曹秀清,在老家偷偷入了共產黨;他親弟弟杜聿德,1927年參加紅軍,1928年犧牲在戰場上。更厲害的是他叔父杜斌丞,陜西民盟創始人,因為反對蔣介石打內戰,1947年被胡宗南殺害,毛主席還給他題了挽聯"死得其所,精神長存",周總理說他是"魯迅式的戰士"。
杜聿明后來指揮遼沈、淮海戰役,成了國民黨"救火隊長",1949年被俘后,因為家族這些事,加上他抗日有功(昆侖關戰役揍過日軍王牌),在戰犯管理所受到特殊照顧,1959年特赦,1981年去世。一家子橫跨國共兩黨,有烈士有戰犯有民盟領袖,這經歷在黃埔一期里也是獨一份。
第四對:郎舅分屬國共,一個是紅軍戰神,一個是抗日名將
最后這對親戚更特殊——郎舅關系,還分屬國共兩黨。舅舅叫鄭洞國,黃埔一期畢業,抗日名將,打過臺兒莊戰役、昆侖關戰役;外甥女婿叫王爾琢,同樣是黃埔一期,卻是紅軍早期的核心將領。
王爾琢娶的是鄭洞國的堂妹鄭鳳翠,倆人結婚才三個月,王爾琢就考了黃埔。畢業后,鄭洞國跟了國民黨,王爾琢卻選了共產黨,成了朱德、毛澤東手下的得力干將。井岡山時期,王爾琢是紅四軍參謀長,帶出了不少后來的開國將領,有人說要是他沒犧牲,妥妥的開國元帥。
可惜1928年,他在追擊叛徒時被槍殺,年僅25歲。毛主席特別傷心,在追悼會上讓人寫了挽聯:"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方始休!"
鄭洞國后來成了國民黨陸軍中將,1948年遼沈戰役時,在長春帶著部隊起義,新中國成立后還當了政協委員。因為他是抗日名將,加上外甥女婿王爾琢是紅軍烈士,黨和政府一直對他很照顧。這對郎舅,雖然信仰不同,但都是為國家打仗的英雄,也算一段傳奇。
這幫黃埔一期生,不光自己是名將,親戚之間還盤根錯節。他們有的是叔侄,有的是兄弟,有的是郎舅,在那個戰亂年代,一起扛過槍、打過仗,也因為信仰不同分道揚鑣。但不管結局如何,他們都是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人物——畢竟,黃埔一期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段活著的歷史。
資料來源:
1. 《黃埔軍校史料匯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
2. 《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3. 《山東抗戰將領傳》,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
4. 《杜聿明傳》,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5. 《王爾琢烈士史料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編,1989年
6. 《鄭洞國回憶錄》,團結出版社,199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