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了趟深圳的南山博物館,看了個比較小眾的展——《鋼鐵與榮耀——歐洲騎士盔甲與文化展》。這個展3月就開了,在網上討論度還不錯,我去的當天確實人也很多。
《鋼鐵與榮耀——歐洲騎士盔甲與文化展》
圖:大綠
平時在深圳展逛不算多,但這次現場觀感還是遠超預期的。
不僅展品硬核又多樣,整個布展的動線也流暢自然,不同類型的展品有比較巧妙的排布,能提高觀展效率,還設計了拱形展框以襯托關鍵展品,視覺和氛圍效果比較出彩。
等比例的戰馬與鎧甲
圖:酷娃
其實騎士制度相關的展覽在歐洲可以說是司空見慣遍地都是,即使很小的城市,也可能有字面意義的海量中世紀文物,但這在中國還是相當小眾,專題展屈指可數。
深圳作為“搞錢之都”,把老歐洲這些飾以細膩浮雕、綴滿藤蔓花紋的盔甲和反射著冷光的佩劍都借過來,其實讓人既驚又喜,這種反差感,其實也在逐漸沖淡大家對于“深圳只有搞錢、文化簡直是沙漠”的固有印象。
工藝獨特的盾牌
圖:酷娃
飯飽思文化
深圳,作為中國最年輕的超大城市,在短短幾十年間,從邊陲村鎮躍升為全國經濟第三城,GDP超3萬億,在全球范圍也能排進前十,富了一茬又一茬的人。
但很多事情,并不像投資、蓋樓、進出口等商業活動,可以加班加點,可以短期出結果,尤其是文化方面。
一塊土地,是歷史長河中到底是一片“用之即棄”的投資熱土,還是一座永遠不會被遺忘的名城?很大程度取決于文化積淀。
文化看著虛,但遠期來看,是剛需。
投資可以轉移,工廠可以搬遷,生產型城市可以因行業興衰,但城市不光是生產制造的地方,同樣是生活、安家立業、代代相傳的地方,這就需要文化提供的附加值、標識、記憶,決定了他在人類無數聚落中,承擔著什么角色。
故而,文化積累的多寡,往往決定了一座城市在未來幾十年、幾百年里的地位和影響力。
深圳市民中心
圖:圖蟲創意
就比如這次中世紀展品的來源地都靈,其經濟體量只有深圳的一個零頭,人口方面甚至連深圳一個區都比不了。其實都靈以前也是工業城市,但現在成功轉型兩開花(這方面,可以把意大利塔蘭托作為對照城市來比較)。
即使在意大利這種文化遺產密度世界T0的國家,都靈都屬于妥妥的文化重鎮——全市博物館超過40家,從埃及博物館到汽車博物館,從皇宮到現代藝術館,文化場所隨處可見,重要展覽也幾乎不間斷,市民的日常生活就浸泡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有著幾乎飽和式的文化澆灌。
埃及都靈博物館藏品
圖:shutterstock
這正是深圳現在缺的,也是深圳這些年瘋狂在補的。
即使是在歐洲人看來暴發戶氣質的迪拜和老美,也在有錢以后迅速投資文化。迪拜直接大手筆搞盧浮宮分館,一座建筑就花了十幾億美元,但確實讓這座沙漠新城有了奢華的“文化地標”;
美國西海岸的城市也是如此,洛杉磯的蓋蒂中心、舊金山的現代藝術博物館,都是在有了錢之后的文化投資。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圖:shutterstock
城市越年輕,錢來得越快,越要考慮什么才是真正長期穩定的投入。一定程度上,投文化就是城市和資本長期保值的方式。
深圳顯然也在這條路上,而且步伐正在加快。
缺啥補啥
深圳近十年來在文化設施上的投入,用"大手筆"來形容一點不過分。
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福田中心區的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形象都令人過目難忘,去年開館的深圳美術館新館,和深圳圖書館北館互為呼應,還有改造升級的深圳音樂廳,以及2025年5月正式開館的深圳科技館新館等等。
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覽館
圖:圖蟲創意
這些建筑并非零零散散出現,而是成片成群地集中涌現。
更夸張的是在建中的項目:投資40多億的深圳歌劇院(讓·努埃爾團隊設計);深圳灣文化廣場(MAD建筑事務所設計),還要在海灣邊打造超現實的文化景觀等等,之前北京08前后也有一波“建筑大師收集潮”,15之后還有余力投的,確實是深圳。(這幾年成都重慶也多起來了)
當然,搞文化不等于蓋明星建筑,就像游戲里,硬件全部造滿,但是缺杰作、大師、展覽,那最后也是枉然。
南山博物館
圖:南山博物館官網
這方面,深圳確實是短板太明顯了,所以現在很明顯,歷史不夠,引進來湊——要頂級高端內容、培育自主策展,未必是作品的原產地,但可以流轉和展覽,這個生態位是需要錢+技術+高端消費群體的。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看到近年來深圳不斷加碼高規格展覽,錢要花在刀刃上。
以南山博物館為例,自開館當年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合作,成為“耀世遺珍——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珍寶展”國內巡展的第五站,此后數年,無論是意大利圣路加國家美術學院珍品大展、龐貝精品文物大展還是古埃及的黃金木乃伊展,深圳都能占一個位置。
南博以往國際大展
圖:南山博物館官網
更有文化的“深圳人”
深圳補齊文化,引進大展做得不錯,基層培養同樣搞得可以。
對大多數人而言,日常真正能參與進去的文化生活,往往不在博物館,而是從社區、公園開始的。
深圳的公園密度全國第一,截至去年底,建成數量已超過1290座。一個搞錢城市之所以安排這么多公園,并不只是為了增加綠化面積——更是一種城市規劃策略:既然沒多少古街老巷,也缺乏天然遺址,那就把綠地等公共空間做容器,把社區活動和文化都裝進去。
深圳海邊公園日落
圖:大綠
許多大型公園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市集、藝術節,有些公園也不時有免費的live演出等等。
有的人不一定會專門看展,但可能在散步時撞見一個創意市集、偶遇一場戶外演奏。文化變成了“順便的事”,門檻低了,受眾自然就全民化了。
再往下一層,還有各區的文體中心以及社區黨群服務(文化)中心。
深圳幾乎每個街道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心,配有圖書閱覽、多功能室,偶爾有小型培訓或節慶活動。
雖然說不上每個都很精致,經營狀況也參差不齊,但確實給了普通人一個參與文化的通道,這對于深圳這個“基本沒有農村”的城市外圍部分,是一個低成本普及城市文化的辦法。
總之,對這么一座移民城市來說,密集分布的公園和文化中心,提供了一種更可及、更貼地的文化參與方式。即使深圳依然以“搞錢”為主流,但作為此生和后代的選擇,作為宜居城市,作為穩固不倒的世界性城市的印象,是慢慢濃厚起來了。
以龍華區為例
圖:網絡
目前從全國范圍看,深圳在文化建設上的底盤還不算特別厚實。
從大型綜合性文體設施的數量與體量來看,深圳目前也還比不上像北京、上海這樣的文化地標早已融入城市肌理的老牌一線城市。在文化存在感上,深圳仍不如一些強省會,如南京、杭州、西安這類,畢竟“自帶歷史”,文化資源深厚,認同感動輒追溯幾千年。
但深圳的節奏向來不是“慢慢來”,而是“加速補”。
最出圈的南山博物館今年還有好幾個精品特展,海上文化藝術中心的弗里達原作中國首展也將在暑假開展,還是很令人期待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