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的陳永良是一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在中山購置了房子,“以前花3個多小時才能從香港的家回到中山的家,自從‘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后,兩個小時內就到了。”
7月1日,他告訴南都、N視頻記者,至今已自駕“北上”近20次,每次都會順路購物再回香港,比較省錢,“我有朋友還因為這個政策,決定在廣東買房”。
2023年7月1日0時9分,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一輛車牌號為LL7999的香港機動車,經查驗后駛入珠海,“港車北上”政策自此宣告落地。
一行滿載往返,一車周游八方。“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兩周年之際,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單牌車通行突破了285萬輛次。香港居民駕車經港珠澳大橋“北上”旅游觀光、休閑消費已成為潮流,還帶動了投資創業。從“澳車北上”到“港車北上”,再到即將推出的“粵車南下”,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正在提速。
2023年7月1日0時9分,首輛香港單牌車經港珠澳大橋入粵。南都記者 黎湛均 攝
催生“北上購物”現象
“2017年,我在中山買了房子,以前要花3個多小時才能從香港的家回到中山的家。”金橋司徒鄺(南沙)聯營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律師陳永良記得,首次自駕“北上”是在2023年11月,“那年,得知港車可以‘北上’后,我便馬上申請了。”
他告訴南都記者,至今已自駕“北上”近20次,“最大的體驗是節省了很多時間”。他還摸索出駕車的最佳時段,兩個小時內便可以從香港抵達中山家中。“開車去內地的超市、市場購物,很容易找到停車位。我們每次都會順路買點日用品、蔬菜水果牛奶回香港,很省錢。”
陳永良的不少朋友都申請過“港車北上”,“有些人純粹是為了去內地消費,還有些人因為這個政策,決定在廣東買房。”
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完成“港車北上”邊檢備案車輛已超過10.8萬輛、備案司機超12.9萬人,經該邊檢站查驗的出入境“港車北上”數量已超過285萬輛次。
一行滿載往返,一車周游八方,香港居民駕車經港珠澳大橋“北上”旅游觀光、休閑消費已成為潮流。尤其是周末假期,口岸“北上熱”現象更為明顯。
據邊檢部門統計,今年周末及節假日期間,香港單牌車日均通行量超8600輛次,占口岸客車總量比例超過40%。勞動節假期,“港車北上”單日最高通行量達到1.5萬輛次,刷新政策實施以來的歷史最高記錄。
港珠澳大橋入境車流高峰。
自“港車北上”政策實施以來,香港居民的生活半徑持續擴大,還催生了“北上購物”等新現象。
“今年國家推出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很多香港居民專門駕車到店里采購家電,有的是在內地購置房產需要配套,也有人買回香港使用,人數增加了兩倍。”珠海泰鋒電器香洲旗艦店店主蔡滿玉表示。
“港車北上”也為香港年輕人創業就業,創造了更多機遇。
香港青年陳國燊在珠海成立了一家傳媒公司,主要承接灣區文旅資訊對港推介業務。“現在內地商家更重視對港方向宣傳,香港居民對灣區資訊也更加關注。我們以‘港車北上’為主題打造宣傳產品,自己開著單牌車到各地親自體驗、宣傳推介,反響很不錯,找我們合作聯系的商家越來越多。”陳國燊打算繼續拓展公司規模,制作更多作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歷史性的一刻
2023年7月1日0時9分,在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一輛車牌號為LL7999的香港機動車經查驗后駛入珠海,成為歷史性的一刻。
首位入境內地的香港單牌車車主獲贈鮮花。南都記者 黎湛均 攝
“‘港車北上’是國家的大事、香港的大事,今天又是香港回歸紀念日,非常榮幸作為首位入境車主見證這樣令人激動的歷史時刻。”首名“港車北上”入境車主李先生興奮地向南都記者說道:“以后我們往來廣東更加便利,珠海和粵西地區有著很好的創業優勢,我和身邊很多朋友都希望有機會到這邊發展。”
“我從家里開車出來,到這里大概用了1個多小時,一路都特別通暢,辦理入境手續可以免下車,體驗感很好,以后自駕到廣東居住生活、經商就業,或者探親旅游,又快又便捷,真正實現了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另一名香港車主陳先生說道。
2023年5月1日,《廣東省關于香港機動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內地的管理辦法》對外公布,從2023年6月1日9時起開始接受香港機動車車主申請,7月1日零時起,符合條件的香港機動車車主在港方預約通關獲準后,就可以駕車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預計約45萬名香港機動車車主將享受到這一政策紅利。
據介紹,“港車北上”政策是中央支持香港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穩步推進,粵港澳三地人員往來、經貿合作更加緊密和頻繁,越來越多的香港居民選擇到內地居住、經商、就業或者探親旅游,駕車往來兩地的交通需求進一步增大,對“港車北上”政策熱切期盼。
政策實施后,香港居民駕車往來粵港兩地更為方便、更為自主。該政策的落地實施,是粵港兩地近年來成功合作的一項大好事,有利于實現更為密切、更為方便、更為自主的人來人往、車來車往,進一步增強香港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對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積極意義。
今年6月28日一早,香港司機賴志榮帶著一家人踏上“北上”之旅,先去中山吃農家菜,再去廣州摘荔枝。“我基本每周都來一次,自己開電車很方便又省錢,內地吃喝玩樂選擇很豐富,消費性價比又高,體驗很不錯。”
自2023年年底首次申請以來,賴志榮現在已經自駕“北上”超過30次,足跡遍布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為了方便出行,前不久他還專程在香港買了臺國產新能源車。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相關負責人曾向南都記者表示,為進一步用好港珠澳大橋及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特區政府從“港車北上”汲取經驗之余,將探索更多便利兩地往來的措施。
大灣區互聯互通提速
“港車北上”落地前,2022年12月20日起,“澳車北上”政策已先一步施行。
從2023年1月1日起,澳門私家車正式入粵,成功預約后的車輛可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駛入廣東。預計約8萬澳門車主可享受這個政策紅利。
如今,在港珠澳大橋口岸就能看到許多澳門機動車通關往返。每逢周末、節假日,口岸通行的單牌車更是川流不息,他們有的是探親訪友,還有很多是“家庭游”。
2024年12月,拱北海關方面曾介紹,連接珠海與澳門最繁忙的拱北口岸,當年1至10月進出境人員已超9000萬人次,日均超30萬人次。“形象地說,這相當于一個小型城市規模的人口流動。”
港珠澳大橋呈現出人、車、貨“三向齊增”良好態勢,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黃金通道。
香港司機使用“一站式”通道駕車通關。新華社發
“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施行之后,又一項全新的通關利好政策落地。
2023年12月12日,“經珠港飛”政策開始實施。“經珠港飛”指的是,通過港珠澳大橋陸路接駁實現“空-陸-空”國際聯程轉運,即國內旅客可由“國內出發地-珠海機場-港珠澳大橋-香港機場-國外目的地”的路線飛往國外;國外旅客可由“國外出發地-香港機場-港珠澳大橋-珠海機場-國內目的地”的路線進入國內。
這也意味著,經港珠澳大橋前往香港國際機場的旅客,完成內地邊檢部門查驗后,無須辦理香港入出境手續,便能直達機場。
“經珠港飛”充分發揮了客貨流轉效應,為珠海創造更多商機,亦有利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機場業務合作,創新珠、港兩地機場合作模式,實現資源整合互補,帶動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速。
“粵車南下”即將推出
隨著粵港兩地合作日益頻繁,互通往來也更見緊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樂見不少港人喜歡趁周末或長假期到內地旅游,“港車北上”成功推展,“粵車南下”也即將推出,將進一步為粵港經濟帶來益處。
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深化與大灣區協作,其中,位處東莞的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將貨物經水路運抵香港,無須再在香港通關,即可利用空路轉送世界各地。
李家超稱,這個做法省時及降低運輸成本,同時有助于鞏固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是大灣區合作的成功典范。
內地與香港在創科發展方面同樣密不可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今年內將有首批企業進駐,李家超認為,園區成功結合了深港兩地的優勢。
他指出,在科技、數碼競爭力等方面,香港在國際上名列前茅,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兩地強強聯手,將香港與深圳的優勢集合、融合,可達至“一加一比二大”的效果,既發揮中國優勢,也發揮國際優勢。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發
早前,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香港正與廣東攜手為粵車入境香港市區作預早準備。在包括總量控制、口岸通關、風險管理、提升配套設施等不同方面著手,予以周全考慮。
按照相關安排,“粵車南下”將達至有序推展、用家歡迎、市民安心、社會受惠,“從而無需為粵車另設有關車輛的限制區域或道路”。
陳美寶表示,務求爭取于今年內盡快公布相關細節。“粵車南下”作為“港車北上”的反向互惠安排,合資格的廣東私家車可在無需取得常規配額,以及在已提前預約的條件下,經大橋到香港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游。
作為“粵車南下”的一部分,香港機場管理局正分階段完成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的自動化停車場,包括“轉機停車場”及“訪港停車場”,供廣東及澳門非營運私家車經大橋來港停泊。機管局會配合“粵車南下”整體時間表啟用自動化停車場。
“‘港車北上’讓更多香港人有機會了解內地的社會面貌。”作為一名粵港澳大灣區律師,陳永良見證著大灣區的互聯互通與融合發展,“我相信,‘粵車南下’推行后,將為香港經濟注入‘強心劑’。”
出品:南都即時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韋娟明
采寫:南都記者 韋娟明 楊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