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英偉達”要登陸資本市場了。
6月30日,上交所一聲公告震動半導體圈——成立僅四年的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爾線程”)科創板IPO獲受理,擬募資80億元,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
這家被譽為“中國英偉達”的GPU新貴,在創始人張建中帶領下,正試圖用一場資本豪賭,撕開被國際巨頭壟斷的GPU鐵幕。
1、英偉達門徒的破壁宣言
2019年,當張建中離開效力14年的英偉達時,中國GPU市場90%份額被英偉達、AMD、英特爾瓜分。國產GPU廠商在高端領域幾乎空白。
2020年6月,張建中在北京悄然創立摩爾線程,一支豪華的“復仇者聯盟”就此集結。摩爾線程的CTO張鈺勃為前英偉達GPU架構師,主導過旗艦顯卡設計;其市場生態負責人周苑為英偉達中國生態建設核心推手;而研發團隊終超50%成員來自英偉達、AMD、微軟,平均行業經驗15年。
這支“中國最強GPU戰隊”的組建,成為摩爾線程技術突圍的核心引擎。且僅用4年便完成四代GPU架構迭代:蘇堤架構(2021):首款國產全功能GPU芯片,突破從0到1;春曉架構(2022):性能提升3倍,推出消費級顯卡MTT S80;曲院架構(2023):AI算力突破,S4000加速卡落地;平湖架構(2024):FP8精度支持,S5000加速卡劍指H100。
而摩爾線程首創單芯片融合AI計算、圖形渲染、科學計算、視頻編解碼四大引擎,突破國產GPU長期偏科AI算力的局限。其自研MUSA架構兼容CUDA生態,實現開發者“零成本遷移”。且摩爾線程從芯片設計到驅動層全棧自研,應對美國“實體清單”封鎖。
尤其是實現了關鍵國產化替代成果。摩爾線程2024年夸娥(KUAE)智算集群從千卡升級至萬卡規模,支撐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而摩爾線程消費級顯卡MTT S80支持《黑神話:悟空》等3A游戲,Windows驅動兩年迭代24版,兼容性提升300%;且摩爾線程的開源生態建設,開源音頻大模型MooER、適配OpenCV-MUSA,吸引超10萬開發者。
然而,在這背后卻是摩爾線程的一部燒錢史。
2、流血狂奔的殘酷現實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摩爾線程營收分別為0.46億元、1.24億元和4.38億元,但是其凈利潤卻分別為-18.4億元、-16.73億元、-14.92億元,同期凈虧損達50億,研發投入占比超300%。
在報告期內,摩爾線程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1.16億元、13.34億元、13.59億元;雖然研發費用率不斷下降,分別為2422.51%、1076.31%、309.88%,但是研發上的投入不斷提高。
摩爾線程的財報上結構性矛盾凸顯,消費級顯卡(如MTT S80)需持續燒錢優化兼容性,而企業級產品(如S5000集群)尚未規模化放量。
尤其是在2023年,摩爾線程被美國列為實體清單后,晶圓代工轉向國產Foundry聯合開發7nm工藝,在7nm以下先進制程獲取被鎖死后,張建中在內部信中直言:“這是我們創業以來最黑暗的時刻。”
另外,摩爾線程也嚴重依賴大客戶,2024年前五大客戶占比98.16%;并且,摩爾線程如今還有64億存貨懸頂,跌價準備超7000萬。
此外,摩爾線程2022-2024年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43,491.19萬元、-112,853.79萬元和-182,815.83萬元。三年累計凈流出達43.9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負現金流。
隨著摩爾線程在研發上的不斷投入,現金流惡化趨勢明顯。
3、6輪融資輸血與百億估值躍遷
摩爾線程此前曾經獲得6輪65億元融資,在絕境下,資本卻瘋狂下注。
2020-2021年:天使輪(五源/紅杉)→ Pre-A輪(深創投/字節跳動,數十億)→ A輪(國盛資本領投,20億);
2022-2023年:B輪(中移基金領投,15億)→ B+輪(厚雪資本等,超20億),投前估值沖至246億;
2025年IPO:募資80億(科創板年內最大),估值錨定255億(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261位)。
而摩爾線程的股東結構上,包括“國家隊+巨頭”聯盟。國資系方面:中移基金、國盛資本、深創投持股超20%;產業資本方面:騰訊、字節跳動、聯想布局AI與游戲生態協同;而創始人張建中通過直接持股(11.06%)及一致行動協議控制36.36%股權。
這種“產業+財務”組合,本質是賭國產替代的終極紅利。正如某匿名投資人坦言:“我們押注的是十年后中國GPU萬億市場的話語權。”
此次,科創板IPO,摩爾線程擬募資80億元投向直指三大生死戰場。
首先,摩爾線程其中25億元募資投向新一代AI訓推一體芯片。該芯片對標英偉達H100,FP8算力適配MoE大模型;摩爾線程的千卡集群效率已超國外同代產品(實測數據保密);摩爾線程的萬卡級KUAE智算中心落地青海、廣西。
然后,摩爾線程再25億元投向自主圖形芯片。摩爾線程的MTT S80性能追平RTX 3060;摩爾線程24個月完成24版驅動迭代,兼容近千款應用;摩爾線程招股書披露信創市場占有率超60%。
最后,19.8億元投向AI SoC芯片。如今,摩爾線程的“長江”SoC性能碾壓高通8295,該芯片集成CPU+GPU+NPU+VPU異構架構,且已經拿到了多家車企智能座艙訂單。
目前,摩爾線程擁有超過425項專利筑起護城河,是國內GPU企業第一。
但即使摩爾線程成功上市,依然面臨煉獄級挑戰。在技術上,跟英偉達依然有差距超2代的硬件性能,需靠軟件優化彌補。而英偉達CUDA生態有300萬開發者,摩爾線程MUSA生態剛破千。
在芯片生態上,如何破“CUDA鐵幕”?摩爾線程能否通過開源社區(如MooER)、兼容性工具鏈(MUSIFY),構建“CUDA→MUSA”無縫遷移路徑。
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摩爾線程商業閉環何時形成?
從張建中離開英偉達創業,到科創板80億IPO,摩爾線程的五年狂奔濃縮了國產GPU的艱辛突圍。其“技術上求全,生態上求融”的路線,既是對英偉達模式的致敬,亦是對中國市場的精準回應。然而,50億虧損與萬卡集群的并存,揭示出這條征途的殘酷真相:國產替代沒有捷徑,唯有以時間換空間,以資本換技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