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大片《F1:狂飆飛車》上映5天,得益于好口碑,排片和票房占比持續走高,目前內地總票房預測已從最初的1億多上調至2.58億。
國內觀眾已經對好萊塢大片完全祛魅,以至于上半年好萊塢電影沒有一部票房邁過5億大關,阿湯哥高空搏命才換來目前的4.55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中國觀眾的反復教育,讓好萊塢電影公司和導演深刻認識到必須拿出真東西,足夠誠意才能獲得中國觀眾認可,于是就有了《F1:狂飆飛車》。
拋開不算冗長的文戲,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這部電影“爽就完了”。電影賽車畫面真實、有沉浸感、令人心潮澎湃。真實感源自F1賽場實地取景、F1賽車上陣拍攝,甚至多位職業賽車手參演,而幾位主角,據說也是親自駕駛賽車拍攝。不過我更傾向于這是營銷噱頭,按照好萊塢嚴苛的片場管理和工業化流程,賽車畫面一定是由特技演員或專業賽車手完成,更不用說各種漂移、撞車和翻車的動作。
電影本身不再贅述,重點說下《F1:狂飆飛車》的另一個營銷噱頭“IMAX特制拍攝”。
IMAX一直以來都是高端的拍攝和放映品牌,近年來各路特效大片都喜歡用“IMAX特制拍攝”這種說法給自己增加含金量,《F1:狂飆飛車》也不例外。電影一款海報就用醒目的大字強調這一點。
片方在國內的營銷,同樣在反復強調“IMAX特制拍攝”。
很多影評人參與到電影的營銷,也在不斷用IMAX鏡頭、IMAX特制拍攝來強化電影視效,同時引導觀眾選擇價格更貴的IMAX影廳。
不難想象,《F1:狂飆飛車》口碑起來、熱度出圈之后,會出現以下對話:
小帥:我昨天看了《F1:狂飆飛車》,太燃了,你看了嗎?
小美:我昨晚在家附近的影院看的。
小帥:什么?你家附近的影院不是只有普通廳嗎?你不知道這部電影是IMAX特制拍攝,怎么能不看IMAX呢?
不看IMAX好像是錯了,還會被朋友鄙視。
那問題來了,“IMAX特制拍攝”到底是什么?IMAX廳真的是《F1:狂飆飛車》的最優選嗎?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這要從IMAX公司開始說起。
這家加拿大公司在1970年放映了第一部IMAX電影《虎之子》,在那之后“更大、更清晰、更有沉浸感”就成了這家公司追求的目標。早期IMAX主打科技館、展覽館、劇場等應用場景,后面開始進入到電影院。
最初IMAX的技術研發和運營策略,是從鏡頭到鏡頭(攝影機到放映機)打造全產業鏈。
為了實現更清晰的畫面,IMAX開發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其專用的攝影機(也就是至今克里斯托弗·諾蘭依然在堅持用的那套設備),然后通過DMR技術沖印成70毫米膠片。
在放映端,最初IMAX提供的也是1.43:1比例的銀幕,70毫米膠片放映機,實現IMAX攝影機的“原生”放映,可以說,這是迄今為止觀眾能看到的最佳放映效果,遺憾的是,至少目前在國內,已經看不到了。
聊IMAX,繞不開卡梅隆的《阿凡達》,這部電影讓IMAX名聲大振,也讓觀眾意識到它的畫面優勢。部分影迷還會記得,當時全國僅有三套IMAX 70毫米膠片放映系統,分別位于北京、上海和東莞,觀眾徹夜排隊只為感受一下IMAX膠片的魅力,甚至還出現過東莞萬達影城經理因為放映故障而給觀眾下跪的小插曲。
效果最好不假,但代價很大。一方面是膠片洗印、運輸成本高昂,安裝也非常困難,一套IMAX膠片安裝到放映機上,幾個熟手師傅也要裝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上圖是我當時在東莞萬達實拍的IMAX膠片放映機,能非常直觀的看到有多么巨大。
而且IMAX公司壟斷了膠片洗印業務,又要求影院承擔高達二三十萬的洗印費用。再加上系統維護困難、運行不那么穩定、更換燈泡成本高昂,在數字放映流行之后,IMAX也頂不住壓力隨行就市,把此前全國僅有的三套IMAX膠片放映系統,換成了數字放映機。
膠片更迭成數字,表面是升級,實則是降級。
二者分辨率有明顯差距,IMAX數字放映機的分辨率通常是2K分辨率輸出,遠遠不如當初IMAX膠片的6K到8K分辨率。所以更換數字放映機之后,東莞萬達那塊IMAX屏再也投不滿了。
更換數字放映機時,放映機的鏡頭和發光源還是之前的燈泡。之后就有了眾所周知的再次“升級”,替換成了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的優勢是亮度更高、亮度衰減很慢,但三色激光有個問題是散斑無法去除(近距離看銀幕能看到明顯的閃動小色點),只能依靠震動銀幕盡量減少。所以所謂的“激光升級”,其實是再一次犧牲畫質。
而激光開始應用之后,IMAX也將之前1.43:1的放映廳,美其名曰IMAX GT。
至此,諾蘭每部電影堅持用的那套IMAX膠片攝影機,在國內所有影院都沒有辦法實現效果最佳的原生放映了。這是IMAX公司做的商業決定,沒有辦法。但至少還可以在IMAX GT看到1.43:1的原生畫幅,算是一點安慰。
但是問題又來了。
IMAX膠片拍攝同樣成本高昂、操作復雜、效率極低,而且數量有限,并非所有導演都能駕馭,也很難融入到主流的電影制作流程。
裝載膠片的攝影機非常笨重,應用場景受限。《敦刻爾克》拍攝時,諾蘭想把攝影機放到機翼上,需要專家協助,大費周章;
而阿湯哥拍《壯志凌云2》時,把六臺小巧的威尼斯攝影機放到駕駛艙里,對比差距明顯。
而且膠片攝影機噪聲巨大,拍攝過程中近距離很難實時收音,諾蘭都是先用IMAX攝影機拍畫面,然后演員再演一遍提供錄音師收音,效率大幅降低。
而且膠片貴、洗印也貴,DMR轉制又要一筆費用,想在電影行業廣泛應用基本是不可能的。當初姜文拍《一步之遙》時曾測試過,最終放棄了。
于是,“IMAX特制拍攝”應運而生。
市場格局已經形成,IMAX公司沒有心氣兒再去自研數字攝影機,不得不敞開懷抱,用給主流攝影機“加認證”的方式,招募合作伙伴。
主流電影攝影機就那么幾個品牌,“IMAX電影計劃”最開始合作了ARRI的ALEXA 65,很快這臺數字攝影機就拍了《復仇者聯盟3》,管虎的《八佰》和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3》。既然IMAX公司都明目張膽的欺騙觀眾,大家也別客氣了,《八佰》和《唐探3》當時都直接宣布自己是“第一部全程采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國產電影”。這和掛羊頭賣狗肉無異,要這么說,小李子的《荒野獵人》也可以說是IMAX攝影機拍攝。
后面松下、RED、索尼等品牌不斷加入,條件放的越來越寬、底線越來越低。可能IMAX也覺得直接說“IMAX攝影機拍攝”不太合適了,就開發出了“IMAX特制拍攝”這個概念,聽起來很厲害,其實和普通電影區別不大,只不過,多了合作認證而已。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開始大家都宣傳是“智能駕駛”,后面換了個說法,還是叫“輔助駕駛”吧。
《F1:狂飆飛車》就是這種商業運作下的產物。從工作照清晰看出,電影拍攝的主機位用的是索尼威尼斯二代(國內叫CineAltaV 2)。而車上視角,用的是更輕便的小機型,甚至是單反、微單。
當然,威尼斯二代的技術指標很高,全畫幅傳感器最高支持8K分辨率。從數據指標來看,如果不考慮膠片像素的先天優勢,8K數字分辨率和IMAX膠片的分辨率差不多相當了。
但問題是,能拍8K是一回事,拍不拍是一回事,進入到后期制作用不用是另一回事。從目前主流的后期流程來說,直接用8K分辨率的極少,因為這會大幅增加后期成本,特別是對于《F1:狂飆飛車》這種大量CGI畫面的電影來說。更何況主流影廳拷貝還都是2K分辨率,所以分辨率和畫質清晰度,《F1:狂飆飛車》和諾蘭用IMAX膠片攝影機拍出來的畫面無法相提并論。
至此可以得出結論,所謂“IMAX特制拍攝”其實是偷換概念,是對觀眾的誤導和欺騙。IMAX影廳固然是好選擇,因為有更大的銀幕,也能保證一流的放映效果,但沖著“IMAX特制拍攝”而選擇IMAX影廳就被騙了,因為《F1:狂飆飛車》和真正意義上的IMAX拍攝沒有任何關系。
那么,在考慮性價比的前提下,其實只要銀幕夠大有沉浸感,能保證放映效果,就是最好的選擇。比如一些影院自己的“MAX”廳,或者選價格相對便宜的CINITY、中國巨幕或杜比影院,完全不用認準價格高昂的IMAX,激光更沒必要。
最后還有一點有必要說一下。
IMAX版本的另一個優勢,是他們一直宣傳的“多出26%畫幅”。這同樣基于IMAX公司聰明的運營策略。1.43:1的IMAX GT影廳較少,常規的IMAX廳也要突出一定優勢,于是相比主流的2.35:1畫幅,IMAX廳將銀幕上下拉伸了一點,變成了1.9:1,IMAX拷貝畫面能填滿屏幕,這就是算出來的“多26%畫幅”。
上下多出來的這些畫面有多大意義,見仁見智。
再往深了想這個問題,越想越不對勁。
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應該是普通2.35:1畫幅的版本,比IMAX的1.9:1多出左右兩側的畫面才對,難道創作者不應該優先考慮占比更大的觀眾嗎?現在少數的IMAX版本,反倒多出上下畫面,相當于普通版本上下畫面被舍棄了,這太不講道理了啊!
這還真不是攝影機的問題。假設《F1:狂飆飛車》用的是正經IMAX攝影機,1.9:1就是攝影機能拍出的最大畫幅比,那沒的說。
但以《F1:狂飆飛車》用的威尼斯二代攝影機為例,這臺攝影機用的8K全畫幅傳感器,比例為3:2,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選擇各種畫幅拍攝,簡單來說,就是在傳感器之上裁切出各種畫幅比的畫面,攝影師在菜單里動動手指,就決定了傾向普通銀幕還是優先照顧IMAX銀幕。
拍攝過程中,攝影機會給大大小小的監視器提供畫框線,供攝影師參考構圖,攝影師選擇什么畫幅,就通過對應的畫框線取景構圖。
按理來說,本該用對應更多銀幕的2.39:1畫幅拍攝,然后裁掉兩邊供給IMAX影廳。只是因為片方和IMAX合作、打了IMAX招牌提升電影含金量,所以才迎合IMAX畫幅拍攝。
也就是說,版本區別的核心邏輯,并不是IMAX多出26%的畫面,而是普通版本被迫舍棄了26%的畫面,相當于犧牲了看普通版本觀眾的利益。
真正值得看IMAX、特別是IMAX GT的電影,還是等明年諾蘭的《奧德賽》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