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造車,似乎一直游走在風口浪尖。
首款車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爆火,但因為高速車禍和退車風波等遭遇輿論風暴。
第二款車YU7訂單更加火爆,但剛上市沒幾天就深陷輿論漩渦——網友扒出配置表“偷梁換柱”,賽道測試突現“冒煙起火”。
雷軍的造車事業,再一次經歷嚴峻壓力測試和公眾信任危機。
1. 小米YU7的減配疑云
近日上市的小米YU7,短短1小時收獲28.9萬臺大定訂單。這個成績前所未有,打破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紀錄,讓各大車企甚至整個汽車圈為之震驚。
令人意外的是,小米YU7剛上市沒幾天就爆出疑似減配的消息。
多名車主稱,下單時小米汽車App明確顯示,YU7標準版、Pro版均具備“外后視鏡自動防眩目”功能。
但鎖單后在“快速了解版本不同”頁面中,則只有Max版本具備此功能,而標準版和Pro版沒有。
之后,網友發現小米汽車將上述文件更新了,但官方并未說明具體情況。
到底是內部文件出錯,還是真的存在減配行為?這確實誤導了很多消費者。小米若不及時給出清晰解釋,恐怕會在消費者心中埋下信任危機的種子。
尤其是,小米并非首次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前是在SU7 Ultra上。
價值4.2萬元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文字宣傳中稱其“復刻原型車雙風道設計”,但實際上沒有太大作用。由此,引發很多車主要求無損退車。
2. 賽道測試剎車片起火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配置風波鬧得沸沸揚揚之時,YU7又在賽道測試時遭遇“起火”事件。
有媒體為了驗證小米YU7的真實賽道性能,就租來一輛小米YU7 Max,在天津V1賽車場上進行測試。
出人意料的是,剛跑完測試的小米YU7,在駐車區剎車盤竟然燃起了熊熊大火。
任何一臺新能車起火燃燒,往往都是很敏感的問題。因為人命關天,起火涉及到生命安全。
對此,小米不能不重視,馬上就做出官方回應。小米首先并未逃避問題,承認了起火的事實,但否認了車輛質量問題。
小米認為起火的原因是,車輛進行1個暖胎圈+1個飛行圈后,未進行散熱圈就直接駐車,高溫導致制動片有機物材料發生起火。
同時小米指出:“制動系統整體未出現任何制動失效等問題,功能健全,使用正常。”
然而解釋未能完全撲滅質疑之火,許多人還是對小米YU7的安全性產生了深深的擔憂。
3. 雷軍又遭遇信任危機
小米官方再三強調,起火事件中制動系統的完整性未受影響,制動性能使用正常。
但汽車安全無小事,哪怕只是一絲一毫的隱患,都可能在未來引發不可挽回的災難。尤其是電動車的起火問題,大眾本來就風聲鶴唳。
也許,小米應該要明確YU7的產品定位。
若主打賽道性能,那么就應該標配賽道級剎車系統;若聚焦家用,就該通過軟件限制激烈駕駛時的動力輸出,讓車輛在滿足日常出行需求的同時,將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在消費者的信任列表中,安全底線是一個不能不可逾越的紅線。
小米SU7高速車禍事件之后,引發汽車行業整個社會高度關注,后來國家公安部、工信部等多個監管部門都不得不介入,對智駕行業進行了強監管。
微博認證為深圳市同威投資管理公司創始人的李馳,言辭激烈地發文稱,小米的高速車禍事件,是拖慢中國智駕L3法規出臺的“罪魁禍首”。
雷軍曾稱造車自己最后一次創業,可見其對汽車的重視與決心。
但汽車行業的競爭殘酷無比,消費者不會像對待手機軟件更新那樣,對汽車產品的安全問題給予“迭代升級”的寬容。畢竟安全這條路上,沒有迭代升級的版本號,只有100分與0分的生死考場。
在安全這條紅線面前,任何疏忽都可能讓小米汽車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從SU7高速車禍、退車風波,到YU7的減配疑云、剎車片起火,小米必須痛定思痛,以此為契機,重新審視產品的設計、測試、宣傳與安全,用實際行動贏得更多消費者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