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來自中東的消息引發熱議:中國電科出口沙特的“Skyshield”(天穹)激光反無人機系統,在一次實戰中創下了21發21中的攔截紀錄,成功擊落了胡塞武裝發射的全部21架“卡賽夫-2K”型無人機,攔截率達到100%。這不僅刷新了世界激光武器實戰紀錄,也標志著中國在反無人機激光武器領域的技術已步入世界第一梯隊。
實戰封神:21連殺背后的中國黑科技
在沙特吉達港的防空陣地上,一場看似不可能的防御戰正在上演。胡塞武裝的21架“卡賽夫-2K”自殺式無人機組成的“死亡蜂群”低空襲來,目標直指部署著美制“愛國者”導彈的核心陣地。這種無人機采用集群戰術,飛行高度不足50米,雷達反射面積僅0.01平方米,傳統防空系統如同瞎子摸象。
更致命的是,它們攜帶的100公斤高爆彈頭一旦命中,足以癱瘓整個防空體系。 就在所有人屏住呼吸時,中國電科的“天穹”激光反無人機系統突然啟動。集成的S波段三面陣雷達率先捕捉到目標,AI算法在0.3秒內完成敵我識別,光電追蹤系統隨即鎖定每架無人機的發動機噴口。21道直徑15厘米的高能激光束劃破夜空,每束激光在4公里距離上集中了30千瓦的能量,相當于把太陽表面溫度濃縮到針尖大小。
無人機的碳纖維蒙皮瞬間氣化,燃油艙在高溫下發生鏈式爆炸,21架無人機如同被無形巨手捏碎的玻璃,殘骸紛紛墜入紅海。 這場耗時僅3分12秒的戰斗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單次攔截無人機數量最多、攔截率100%。
沙特防空軍阿里少將親自為中方團隊授勛時感慨:“如果沒有‘天穹’,吉達港此刻可能已經變成火海。”更震撼的是,整個攔截過程僅消耗了價值21美元的電力,而用“愛國者”導彈攔截同樣規模的襲擊至少需要2100萬美元——這意味著胡塞武裝每發射一架無人機,沙特就能用激光武器“零成本”反制500次。
傳統防空的終結者?激光武器改寫游戲規則
“天穹”的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現代防空作戰的邏輯。傳統防空體系如同昂貴的瓷器店:“愛國者”導彈每枚成本約300萬美元,“鎧甲-S1”炮彈每發價值1.5萬美元,面對低成本無人機的飽和攻擊,再富有的國家也難以承受。而“天穹”的單次攔截成本僅相當于一杯咖啡,其核心秘密在于采用了中國獨創的光纖激光技術。
通過將數百根光纖激光器的能量耦合到同一束光中,“天穹”實現了30千瓦級的穩定輸出,同時將體積壓縮到一輛集裝箱卡車大小。 這種技術優勢在實戰中轉化為碾壓級的戰術價值。當胡塞武裝無人機以每秒70米的速度貼海飛行時,“天穹”的光電追蹤系統能以0.01毫秒的精度鎖定目標,激光束在大氣中傳播的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相比之下,“愛國者”導彈從雷達發現到攔截需要至少8秒,這段時間足夠無人機完成俯沖攻擊。更巧妙的是,“天穹”還集成了電子干擾模塊,在激光發射前0.5秒對無人機的GPS信號進行壓制,使其導航系統陷入混亂,如同蒙上眼睛的刺客,只能在空中打轉直至墜毀。 這種“探測-干擾-摧毀”的三位一體作戰模式,讓“天穹”在沙特的實戰中表現出驚人的適應性。
過去一年里,它累計攔截了110架各類無人機,包括胡塞武裝改裝的農用植保無人機、伊朗制造的“沙希德-136”自殺式無人機,甚至成功擊落過以色列“蒼鷺”大型偵察無人機。沙特軍方的測試報告顯示,“天穹”對飛行速度在50-250公里/小時、翼展1-5米的目標攔截成功率始終保持100%,無論白天黑夜、沙塵暴雨,這套系統都能穩定運行。
俄羅斯的糾結:為何錯失這張王牌?
當“天穹”在中東戰場大顯神威時,遠在烏克蘭的俄軍卻在為無人機防御焦頭爛額。根據俄國防部公布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俄軍在烏克蘭損失的裝備中有37%是被無人機摧毀的,包括3架蘇-34轟炸機、12輛T-90M坦克和1套“道爾-M2”防空系統。盡管俄軍部署了“克拉蘇哈-4”電子戰系統和“佩列斯韋特”激光武器,但實戰效果卻差強人意。
“佩列斯韋特”雖然能致盲10公里外的光學設備,卻無法直接摧毀無人機;而“克拉蘇哈-4”對GPS信號的壓制范圍僅5公里,面對星鏈中繼的無人機毫無辦法。 俄羅斯并非沒有意識到激光武器的潛力。早在2017年,俄軍就部署了“佩列斯韋特”激光系統,但該系統功率僅15千瓦,主要用于干擾衛星和偵察機,對無人機的殺傷效果有限。
2024年投入實戰的“尋釁者”激光系統雖然將功率提升至30千瓦,卻因散熱問題無法連續發射,每次射擊后需要5分鐘冷卻,這在無人機蜂群攻擊時形同虛設。更致命的是,俄羅斯的激光武器缺乏體系化作戰能力,無法與雷達、電子戰系統無縫聯動,往往出現“看到打不到,打到攔不住”的尷尬局面。
相比之下,中國的“天穹”系統展現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技術路徑。其模塊化設計允許根據戰場需求靈活配置:在城市環境中,可以加裝微波武器干擾低空無人機;在邊境地區,則能與“寂靜狩獵者”激光炮形成高低搭配。這種“量體裁衣”的解決方案,讓“天穹”在20多個國家的實戰中表現優異,而俄羅斯的同類產品卻因技術僵化難以打開市場。俄軍事專家西夫科夫在《軍工信使》上坦言:“中國激光武器的實戰表現讓我們認識到,在反無人機領域,俄羅斯至少落后了5年。”
不過,俄羅斯的糾結遠不止于技術差距。由于俄烏沖突的影響,中國在軍事技術合作上保持中立立場,這讓俄羅斯難以直接引進“天穹”系統。盡管俄副總理鮑里索夫曾公開表示“俄羅斯需要新一代激光武器”,但受限于國內工業基礎,其自研的“樹冠”-E防空系統仍依賴傳統導彈技術,每枚9M340導彈成本高達80萬美元,無法應對無人機的“狼群戰術”。
更諷刺的是,俄羅斯軍工企業正在研發的“巨人”激光系統,其核心光學元件竟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稀土材料——這種技術依賴讓俄羅斯在采購中國武器時陷入兩難。 當沙特防空軍的激光束在紅海夜空劃出璀璨光弧時,俄羅斯的軍工專家們或許正在克里姆林宮的會議室里反復觀看戰斗錄像。
“天穹”的21連殺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體系化作戰思想的勝利。在無人機戰爭的新時代,誰能將激光武器與AI、電子戰、大數據深度融合,誰就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對于俄羅斯而言,這堂生動的實戰課或許比任何技術分析都更有價值——只是學費太過昂貴,而時間已經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