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罵的真的難聽。
“兩黨皆爛,政壇如豬圈。”這句話是馬斯克親口說的。
6月下旬,美國政壇風云突變。馬斯克對著鏡頭、對著X平臺、對著全美國人扔下話:“只要《大而美法案》通過,我明天就成立‘美國黨’。”
美國又準備多一個黨派了?
6月29日特朗普在采訪時冷冷地說:“馬斯克最近有些沮喪,行為不當?!?/strong>
他話不多,但意思明明白白:你馬斯克是因為《大而美法案》砍了電動車補貼,才開始跳腳。
這法案確實不討新能源行業喜歡。核心導向是回歸傳統制造業:鋼鐵、煤炭、機械……一邊加補貼,一邊砍新能源項目的預算。
特斯拉直接中彈。
馬斯克沒忍。直接在X平臺開火:“這是在用國家的錢扶一群快倒閉的夕陽產業,同時扼殺未來。”
“你們不是在治理國家,是在敗家?!?/strong>
這句話像一記重錘砸在民主黨和共和黨臉上。
但他沒止步于罵。他說:“只要這法案過了,我明天就成立美國黨?!?/strong>
他不是開玩笑。他真干得出來。
事實上這一切早有預兆。
時間撥回6月5日,馬斯克在X平臺發起一項民調,問題很簡單:“要不要組建一個真正代表80%中間派的新黨?”
24小時,560萬人參與,80.4%支持。
這是真實的美國人,在政治失望、經濟焦慮、信任崩塌邊緣,投出的一個響亮回答。
“這是命運的安排?!瘪R斯克在結果出來后這樣說。
他沒有雇水軍,沒有買熱搜。只是問了一個問題,回應像雪崩一樣涌來。
很多人不是為了馬斯克投票,他們是為了自己。
是因為他們早就覺得:這兩黨就像兩個合伙人,一個卷錢跑路,一個天天請客吃飯,但都不搞正事。
所以當馬斯克說要建立“美國黨”,不是誰被說服了,而是很多人終于有了一個出口。
批政策是一回事,點財政是另一回事。
馬斯克直接說:“你們要把國家搞破產?”
他拿出一串數據:聯邦債務逼近38.7萬億美元,2024年一年就多了3.3萬億。
“兩黨就是一對花錢機器,把國家債務推向爆炸點?!?/strong>
他說,要把國債利率壓到1%,政府花錢要精打細算。
這話一出,評論區直接炸鍋。有人說他“外行”,也有人說“終于有人敢講真話”。
但不管你站哪邊,數據不會說謊。美國財政赤字的問題,已經成了房間里的大象。
馬斯克不是學者,他也不是財政部長??伤言捳f得特別直白:“政府要像企業一樣運作,要有審計,有結果導向。不能再拿選票當預算?!?/strong>
這些話,在傳統政客耳中是刺耳的。但對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做科技、搞創業的來說,這才是他們理解的那套治理邏輯。
不是左,不是右,是結果導向。
很多人誤以為馬斯克要選總統。
其實不是。他根本沒資格,出生在南非,直接被憲法卡住。
但他要做的是“造王”。
他計劃在2026年中期選舉里,集中資源打40個搖擺州的席位,不管是國會還是州議會,只要能撬動局勢,他就投人投錢投平臺。
他有錢。3900億美元的身價,不用融資、不用拉贊助,隨時可以出手。
他有平臺。X平臺就是他的“自媒體帝國”,可以繞開所有傳統媒體,直接對話選民。
他有思路。不是靠意識形態,而是靠“技術官僚治國”的邏輯,靠“中產不想再選兩個爛蘋果”的情緒。
他搞的是“精準卡位”,不是全面接管。
歷史上,美國出現過很多“第三黨”,但都活不久。
為什么這次不一樣?
因為“美國黨”不是一個組織,它更像一個情緒出口、一個中間階層的自救平臺,或者說,是一次“技術邏輯+政治不滿”的碰撞。
它不是要取而代之,而是要站在關鍵節點上,動搖傳統兩黨的“鐵王座”。
比如賓夕法尼亞、密歇根、佐治亞這些州,2024年大選的勝負差距只有1.5%左右。
只要“美國黨”能撕開5%的票源,就能讓兩黨頭疼到夜不能寐。
馬斯克不是來參選的,他是來攪局的。
他不是要當總統,而是要重新定義什么叫“代表”。
當兩黨還在為邊界墻與氣候法案互掐時,他已經用一場投票、幾條推文,撬動了沉默的中間層。
他不是政客,卻比政客更懂數字;他不是體制中人,卻比體制更懂民意。
“美國黨”不是他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不是馬斯克制造了風,是這片土地早就積壓了太久的空氣。
春公子2025-07-01出乎特朗普的意料,馬斯克已撂下狠話,美國兩黨的苦日子要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