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隨便打開手機,劃幾下,基本上全是教你怎么防人、看穿人性的文章短視頻。
好像說,這個社會哪哪都是陷阱,每個人兜里都揣著一本厚黑學,只要看到人,忍不住覺得是要害自己的。
這時候說“交底”,幾乎所有人都覺得:當然不能對別人交底,那不就把把柄交給別人了。
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拿到你的把柄后,露出“奸計得逞”的笑容,然后你就如提線木偶,任由對方拿捏了?
或許有這種人,但看看周圍,這樣的情況,真的是大多數嗎?
我的看法是,“底”當然不能交,但不能交底的原因,并非“把柄說”。
不交底,恰恰不是怕別人拿捏你傷害你,而是怕別人對你太好,好到你承受不起。
這才是少為人提,但實際生活中大面積存在的真實情況。
不交底,是承別人的情,你還不了
有一種經歷,相信你我都有過。
當你把“底”透露給了對方,比如同事、親戚、半生不熟的朋友,透露完后當場后悔了:
“這不應該說的吧?萬一他拿這事到處亂說,不就害了我?”
你以為,自己要受制于人了,但結果,讓你萬萬沒想到。
對方知道了你的“底”,非但沒有頤指氣使,耀武揚威,反而處處小心翼翼地繞開。
時不時的,還照顧一下你。
某書上有網友分享過一件事,她有次上班間隙,和同事閑聊,隨口說了句:“和老公慪氣,失眠半個多月了?!?/p>
事后他有些后悔了,同事跟他也不是好朋友,說這些干嘛?
結果沒想到,第二天同事遞了一包安眠茶給她,說:“我最近也失眠,都在喝這個,你也試試?!?/p>
之后,工作中一切安穩和平,同事偶爾問問她失眠好了沒有,也沒有把這事摻到工作當中去。
底下的評論,也有類似的分享。
有人無意間提起老家的父母身體欠佳,同事下次見到時,會提一句:“你爸媽最近身體好點了嗎,我認識一個老中醫……”
人與人之間,并沒有如防賊那般緊張。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才是最尋常,最多數的情況。
這是一種作為正常人發自內心的,感同身受的關切,可能沒有父母近親那么關心,但作為人之常情,稍有溫度的關懷太正常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更加不能透底。
因為,對方不是近親摯友,他們的關心,往往會給你一種壓力。
你會忍不住想:“我拿什么還?”
人心是桿秤,不僅衡量利益得失,也用來稱量情分輕重。
別人給了你一分情,你就總想著還一分。
但是,你透底了,不能指望別人也透底。
別人不透底,類似的情,就還不了,下次見到他的時候,覺得怪不好意思的,心底里也過意不去。
所以,記住一句話:不透底,不是為了提防對方害我,而是提防自己的良心虧欠!
當然,除非你和對方交往甚深,無話不談,便無傷大雅。
可在職場,名利場上,大家不過萍水相逢,不要給彼此增加情分債比較好。
這兩件事,必須爛在肚子里
一個人的“底”千千萬,最核心的“個人收入、家庭信息、社會關系等”,正常人都知道不能隨便說,所以反而不重要,因為沒人會亂說。
相反,有一些介于邊緣的,一不小心就容易說出來的事,才值得注意。
最重要的,是這兩件事不能隨便說:
1.你的個人喜好
我們傳統社會,講究一個“合和”。
合作要合適,合情合理,發而皆中節。
在一個講工作的環境,出現的內容,要與眼下的工作有關;
這樣所有人才會覺得自在。
這個時候,但凡一個人展現了他的小小好惡,就會很容易讓他人無所適從。
你喜歡或討厭一樣東西,那怎么辦,是要讓著你嗎?還是不要讓著你?
不管選哪個,都不合適。
讓著你,影響工作,不讓著你,顯得他這個人沒有人情味。
演員王凱,在一次采訪里提到一件事,自己愛吃香菜。
這事被粉絲群體津津樂道,但卻給工作人員添了不少麻煩。
與他合作的群演曾表示,只要跟王凱搭戲,戲組的盒飯、餐食里必有香菜。
殺青后的聚餐,旁邊的人會特地強調一句,放香菜。
于是流出了一個笑話:跟王凱合作,你一整天嘴里都是香菜味。
哪怕后來他無數次讓工作人員別管他,別讓著他,一樣沒用。
而普通人之間,這樣的“遷就”反而更加頻繁。
譬如有的公司到了飯店要叫餐,你曾在無意中說過你不愛吃甜的,點餐時,難免會有人問你:“你是不是不吃甜的?”
哪怕是做做樣子,也需要這么問,不然大面上過不去。
可要是不問呢?誰知道你是否會記仇呢?你是否會去跟人說:明明知道我不吃,硬要點。
所以,何必讓人多那么一點磕絆,搞得都不自在。
筆者的前同事就是如此,他之前說過,他對海鮮過敏,本來大家想去一家新開的評價很好的海鮮館子,改去了了一家平平無奇的家常菜館。
他也萬萬沒想到,自己在公司是小透明,沒想到同事會遷就自己,事后感覺挺不好意思。
但問題是,他也很難回報,總不可能挨個問他們的忌口之類的。
所以,最好的狀態是,我不知道你的好惡,你也不知道我的。
大家按照一個最大公約數來相處。
沒必要為誰做特殊的安排,也不欠誰的人情。
這是成年人之間,最舒服的距離。
牢記一句話: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對方為了自己的良心,也會有意無意照顧你的好惡。
體諒別人的無心之善,也體諒自己的人情難還。
當然也有沒良心之人,這就不是本篇討論的內容了,市面上有很多。
2.你生活的難處
一般情況下,我們也不會和非親近之人,講那么多私事。
可所謂的“難處”是什么?就是突然發生,猝不及防,你的心態受影響嚴重,很可能是不知所措的狀態。
你自己感覺混亂了,就難免在這樣的情況下管好自己的嘴。
忍不住發發牢騷,或者求助,這是人的本能。
但記住,你要是說了,就等于把難題甩給對方了。
你讓對方,很難堪。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主角是一名醫療器械推銷員,他過得窮困潦倒,曾經的妻子走了,房子也沒了,只能帶著幾歲的兒子睡收容所,睡地鐵站的公共廁所。
白天,他要去一家頂級的證券投資公司實習,競爭一個最終的錄用名額。
沒想到,當晚他因為欠繳罰款而被拘留了一晚,導致第二天只能穿著背心和褲子去面試。
面試官見狀,出于禮貌地詢問他發生了什么。
他匆匆的一筆帶過,然后馬上把話題拉回到工作上來,沒有對他遭遇的事情說太多。
肉眼可見的,面試官的神情松弛了下來。
為什么他不和面試官說這件事?不是怕被瞧不起,都已經那模樣,還能瞧得起到哪去。
而是因為,只要說了,身份就改變了。
不再是面試者和面試官,而是乞討者和施舍者。
“不要小看一個人的惡意”,但也“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善意”。
一個人為了對得起自己良心,你有困難,他也不會無動于衷。
接受了他人的慷慨,最后毀掉的是自己的信心。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成日把自己的難處掛在嘴邊。
最后得到了什么?
可能是一些廉價的安慰,一些無關痛癢的幫助。
但失去的,是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是遺臭萬年的名聲。
在你有能力救自己的時候,不要把問題丟給別人,否則,連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所以說,你的難處,也是你的“底”,非必要時,就把它爛在肚子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會人心叵測,世道險惡。
但這只是硬幣的另一面,硬幣的另外一面,會讓你覺得“這世上還是好人多”。
不過最后我們要做的事,也是殊途同歸的。
無論是謹防小人,還是“避讓”善人,都需要兜住我們的“底”,能不透露盡量藏守。
除了最親近的人,生活中的大部分關系,最愜意的還是“相看不厭”。
不要讓對方,把你看得太清,太透。
人,真的會自在逍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