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0月底成都啟動“開門治堵”以來,共形成兩批次治理清單共214項任務。
7月1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交通運輸局獲悉,截至目前,第一批次堵點治理任務已全部完成,2025年1月2日發布的第二批次堵點治理和農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務進展順利,151項任務已完成123項,完成率達81%(其中堵點治理任務88項完成60項、農村公路排危整治任務63項全部完成),相關點位擁堵指數下降明顯。
從數據上來看,擁堵指數下降了:通過綜合治理,區域交通擁堵狀況得到持續緩解,華西醫院、統力大道成新蒲路口、劍南大道錦城大道路口等點位周邊擁堵指數降幅均達20%以上。
道路資源盤活了:通過退圍拆圍,釋放道路空間超21萬平方米、車道資源116條,加快占道施工“還路于民”進度。
出行選擇更多了:通過匹配需求,優化公交站點(線路)50處(條),開行通學、通勤定制公交線路204條,覆蓋80余所學校與6個產業園區,“點對點”解決“送娃上學繞遠路”“園區通勤等車久”的問題;持續推進“地鐵+公交+共享單車”三網融合,“最后一公里”難題逐步破解,公共交通出行吸引力持續增強。
▲升級改造后的智慧公交候車亭
治理模式升級
AI、無人機等成治堵“好手”
8個月的治堵周期內,成都市的治堵辦法齊出,其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莫過于擁抱高科技。
在前兩批次治堵工作中,公安交管部門通過“智慧大腦”系統、“AI信號燈”和“空地一體”協同網絡三大技術手段,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智能交通管理體系。在快速路及繞城高速等重點區域,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治理模式升級。
引入“智慧大腦”精準治慢。
通過AI視覺感知與大數據分析,構筑實時動態監測網絡,實現成都機場高速、三環路、二環高架等重點路段30秒內精準發現“龜速車”,通過“提醒+處罰”措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同步建立慢速營運車輛企業監管責任鏈條,強化源頭治理效能。
據悉,該系統下一步將在繞城高速及城市快速路全面推廣,形成動脈網絡速度管控閉環。
“AI信號燈”動態調優。
針對交通流量大、時變性強的復雜路口,傳統信號燈的固定周期配時方案難以匹配流量的動態變化,成都引入深度學習算法,打造具備實時感知與自主決策能力的AI信號燈系統。基于實時視頻流與多源交通數據,精準繪制路口“通行需求熱力圖”;依托云端決策平臺與時空優化算法模型,系統自動計算最優綠燈時長與相位切換策略;通過歷史數據深度學習,自動激活惡劣天氣等特殊場景預案,主動適應流量波動,讓信號燈能夠“知堵”“治堵”。
“空地一體”應急防控。
為破解“小事故引發大擁堵”“違法變道加劇風險”等城市交通治理難點,成都創新構建“無人機+鐵騎”立體勤務體系,在日常執法中通過智能識別與聲波警示,實現違法行為的及時發現與秒級處置;在應急狀態下借助編組巡航和熱成像技術,快速定位事故點位和積水路段,為惡劣天氣下的勤務部署與安全保障提供精確數據支持,實現“空中看得清、路面處理快”。
▲中環路佳靈路口治理后
從“堵到心慌”到“有序通行”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我國西部疑難危急重癥診療的國家級中心,吸附效應強,地理位置佳,日均人流量超10萬人次。區域存在停車不便、路徑單一、人車干擾等不利因素,導致周邊電信路、公行道等主要道路在高峰期常年處于“嚴重擁堵”狀態。
作為市民集中反饋的“老大難”問題之一,該片區被列為第一批治堵清單頭號治堵任務。對此,公安交管、交通、城管等部門協同施策,實施“分區抵離、分點上下”通行方案,建立“即停即走”和“快速泊車”雙通道遠端分流,同步打造區域慢行環境、維護“醫療優先道”、設置機動車上下客專區等綜合治理措施,剝離過境交通流量,提升機動車抵離效率,有效減少“人等車、車找人”現象。
▲電信路“步行街式”安全通道
同時,將醫院停車場信息接入市級管理平臺,提供周邊車位查詢及導航服務;規范經營秩序管理,督促相關企業及時轉運超量共享單車;優化周邊公交線路及站點設置,縮短平均乘車時間約8分鐘。
據統計,華西醫院片區交通擁堵指數由實施前的3.28下降至2.44(降幅約26%),過境交通流量減少約20%,核心路段電信路擁堵指數驟降41%,區域交通擁堵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短平快”消除“腸梗阻”
從成都啟動“開門治堵”工作以來,成都市各部門發揮自身優勢,城管、住建等部門及相關區(市)縣協同推進隔離設施優化調整、局部工程改造等“短平快”項目,逐步消除道路“腸梗阻”。
以中信大道與何公路交叉口為例,該路口僅用時45天就實現了“堵路”到通途的逆襲。
據了解,該路口是郫都城區連接溫江、都江堰的重要干道,長期存在車多路窄、機非混行問題,特別是高峰期,排隊等候的車輛綿延兩三百米,是郫都區有名的“堵路”。
自納入第二批任務清單后,該路口通過拆除西側人行道、新增機動車道,釋放約646平方米通行空間;利用道路西側空間新建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拓展約1080平方米慢行系統;實施動態優化交通組織、設置臨時便民通道等綜合治理措施,有效提升路口通行能力。
經過45天的治理后,該路口早高峰擁堵指數由2.03降至1.42(降幅約30%),晚高峰擁堵指數由1.53降至1.23(降幅約20%)。
“重需求”紓解“停車難”
為緩解就醫“停車難”和醫院周邊道路擁堵,成都市在今年2月擬定了《成都市中心城區部分醫院群眾就醫停車難問題“一院一策”工作清單》,隨即針對各醫院周邊的“停車難”、道路擁堵等問題,開啟集中攻堅模式。
治理前,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面臨的問題與絕大多數醫院類似。由于該醫院地處溫江區老城區核心地段,周邊存在交通流量密集、非機動車無序停放、商販違規占道等問題,嚴重時甚至影響急救車輛通行,市民就醫體驗亟待改善。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院前廣場綜合整治后
對此,溫江區研究制定了“院前廣場綜合整治,醫院人流、車流、物流科學規劃”的總體方案,重點實施違規占道經營清理、非機動車停放區規范設置、120急救專用通道及應急專用通道建設等舉措。
目前,院前廣場綜合治理工程已完成95%,120急救專用通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計劃7月中旬全面完成周邊交通擁堵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屆時醫院周邊通行、就醫環境將徹底改善,為市民提供更安全、方便、整潔的就醫體驗。
隨著治理的推進,21家醫院周邊的擁堵問題也得到極大改善。截至目前,“一院一策”清單68項治理措施已完成61項,完成率90%,已新增泊位約1900個,19家醫院信息已接入市級停車管理平臺;涉及占道經營規范、共享單車清理、交通秩序管控、局部工程改造等措施共37項已完成35項,相關醫院周邊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得以緩解,周邊道路運行更加暢通有序。
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恒
編輯 成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