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業
參考韓東的《大雁塔》寫一首即興詩。詩題自擬,詩體不限。集中寫一個場景或一種觀感,要寫得簡潔、明快。
有關大雁塔
韓東
有關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
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
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
也有的還來做第二次
或者更多
那些不得意的人們
那些發福的人們
統統爬上去
做一做英雄
然后下來
走進這條大街
轉眼不見了
也有有種的往下跳
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
當代英雄
有關大雁塔
我們又能知道什么
我們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風景
然后再下來
01
花開
文/姍姍
愿看一朵花開
兩朵花開
那么多花開
哪朵又是哪朵
怒放枝頭上
干枯葉片間
混雜泥土里
吹飛在風中
忍不住還是決定好
摘一朵下來吧
泡爛花瓶里
壓癟夾書中
碾碎股掌間
丟棄垃圾桶
該怎樣留住
我該怎樣留住?
照在相機里
把花畫下來
印在記憶中
遍刻花崗巖?
蜜蜂扇動翅膀
西西弗推石頭
你寫著字
愿看一朵花開?
FZ評:說到即興詩,似乎都先喝上杯,思緒開發,然后虎驅一震,揮毫潑墨。
看韓東的大雁塔,毫不費力,就像鄰居二大爺扇著蒲扇在絮叨。
他人寫大雁塔,多半一邊研磨一邊想,大唐盛景,千年文明,絲綢之路,我佛慈悲,怎么不得寫出58度老白干的淳厚來?
韓東卻只寫人們上塔看了又下來,寫有人上塔只為跳下去。千年古塔前,游人螻蟻一樣上下。
有人說,這是反文化,反英雄主義。
好,那你也寫一首反文化,反英雄主義的詩歌,大概率會是這樣:
文化,垃圾。
英雄,滾蛋。
老子就是牛。
詩歌創作非理念先行。多先有觀察、醞釀,然后組織語言,讓思想與感情從句子里走出來,像一盤菜一樣炒出來,而不是把鹽、醋和著一堆食材端上來。
慣例的廢話說完,來看看珊珊這首《花開》。
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是一個經常的問題,如何留住美。
看到一朵花開,覺得好看,那一刻真美好,你想要留住它,但不能。
一朵花,即便你刻成石頭、拍成影像,不管如何保管總會歸于終寂,企圖保留這花的人也會煙消云散。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歌德的《浮士德》,里面的主人公如果對梅菲斯特說:“請停留一下,你真美呀。”梅菲斯特就會拿走他的靈魂。
當初看到這里,很奇怪這個設定,為何一旦覺得滿足,就要被拿走靈魂?這樣的話,天天在朋友圈里捻花而笑、歲月靜好的眾人豈不是都已沒了?
細一想,也有幾分道理,如果停止了對于更美事物追求,停止了前進的腳步,便是一定意義上的死亡。
所以,我們還是要寫呀,畫呀,雕呀,采呀,去推動,去創造,不再是為了留住美,而是為了讓自己真正生活過。
02
他在尋找著什么
文/李茂林
他剛坐下
準備靜下心來
清洗從壓面機上卸下來的配件
耳朵里就塞滿了敲打一切的聲音
第一時間
他沒有想到老家莊稼對雨的期待
卻想起了
剛剛騎著電動車走的師傅
他的師傅,虛歲六十
一米八幾的個子
光光的頭經常關照他的工作細節
他虛歲七十,身高一米七零
頭發茂密,黑里有白,白里有黑
眼睛里黑白分明
他望著嘩嘩作響的天空
對老天爺此時對人間的恩惠有些不太理解
師傅還沒到家呢,你忙啥下雨呀
老天爺清空了他內心中的一切
唯獨給他留下了一個人
他的師傅
剛剛騎著電動車走的師傅
他坐在準備清洗的配件面前
時不時看看天空
似乎在尋找著什么
FZ評:前人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前者通過語言精微地把握并傳遞某個圖景,后者則通過畫面傳達了某種只可意會的蘊味。
圖景在前,觀者馬上會有直觀感受。假如用文字來重新描繪,便像以編程語言對圖像重新編碼,讀者也要經過一行行閱讀來解碼。這畫面最終呈現到何種程度,取決于雙方的編碼與解碼水平。
茂林兄這次寫的是,一次壓面機的維修之后,師傅離開,突然天空中響起雷聲,大雨將至。主人公瞅著天空,心想,干嘛下雨啊,師傅還沒到家呢。
大概便是這個畫面,這么說著就沒意思了,好玩的是當它是以一首詩的形式來呈現時,會增加豐富的細節。比如作為一個農家人,主人公對于雨是期待的,這有利于莊稼生長,但這個時間點又不合適,恐怕師傅淋雨,這么一點矛盾的心態,人物剎那間的心底感受,便同散落的零件、轟隆隆的雷聲以及師傅騎車離去的背影,共同出現在紙面上。
主人公望著天空,他可能有點兒想停下天上的雨,好讓師傅安全回家。但又知道此非人力能為,于是大概在努力發現雨不會下的跡象。
說是尋找,其實更像祈禱,一種模糊的心緒。
03
看見殷商
——觀青銅展有感
文/童畫
“商”的光在筆畫的通道游蕩閃爍
引領我的靈魂進入
青銅的道場
觚,觥,尊,鼎
卣,罍,爵,鉞
每一寸斑駁的皮膚下
藏著天地六時能量
躲過幾千年的刀光劍影,如今
靜靜地站在這里,講述
與王侯將相的交情,講述
禮成和禮崩的過往
我沐浴在青銅的光芒下,混沌的靈魂
長出華夏文明的新芽
FZ評:這段時間,位于通州區的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正舉辦“看·見殷商”展覽,匯集了全國二十多家博物館,三百多件文物,以商代青銅器、玉器為主,童畫姐寫的應該是這個,恰好我也去看了。
看展時,同行的老汪一直問這問那,這個字念什么,那東西是干什么的,我多數答不知道。“你還是古代文學研究生呢,這都不知道?”我也只好很委曲地說:“我是搞風花雪月的那種古代文學研究生,不是挖墳掘墓的那種古代文學研究生。”
其實,也并是全不知,多似是而非。以童畫姐舉的第一個“觚”(gū)字為例。
《論語》里,孔子曾感嘆過:“觚不觚,觚哉!觚哉!”翻譯過來,觚不像觚了,還能叫觚嗎,還能叫觚嗎?觚,酒器,上圓下方,有一定規制,孔子見到新的觚不得其形,認為禮制遭到了破壞。但當那個有點兒像個細腰花瓶的玩意兒出現在我面前時,的確難以將其識別出來。
鉞,表情包哈哈哈
童畫這篇多費了些心思,一一例出器皿名,后面緊跟參觀感慨,與幾千年前的文物邂逅,想象其豐富的經歷,自己也因此獲得了關于祖先文明更多的認識。
若可抓住其中一件加以生發、聯想,或可有更好效果。
04
關于那條小路
文/塵塵
關于那條小路
我還知道什么
蜿蜒地通向森林
途經我們那闊大草場的學校
小路上的羊糞蛋
告訴我二狗早起放羊的路線
還有拉柴禾的爬犁印痕
彎彎曲曲與小路并行
很多次我在小路上
被風吹著跑
我的小紅帽比我
還不牢靠
二狗追啊追
追我掉落的小紅帽
關于那條小路
我還知道什么
風里雨里的泥濘
經常粘的鞋底厚得
邁不開腳
那條小路和山里的路
沒啥兩樣
我和二狗都會經過
一座涉河的小橋
還穿過一大片開花的土豆地
不過
我去學校
他是途經
關于那條小路
家鄉的二狗
現在應該
比我知道得多
FZ評:塵塵這回又模仿到位了,會不會的,先照韓東寫上“關于****/我還知道什么”,卷面分到手。
模仿嘛,先混個臉熟,其他的再說。
和韓東著眼名勝古跡不同,塵塵描寫了一條家鄉小路,一條上學的小路。而詩中的關鍵在于童年玩伴二狗。
這條路“我“和二狗都會走,但“我”去上學,他去放羊,二狗的體格子更好些,幫“我”追過帽子。路上多土,下雨有泥濘,而環境天成,充滿鄉土氣息。關于二狗,關鍵信息在最后一段。
“關于那條小路/家鄉的二狗/現在應該/比我知道得多”。
這一段含蓄點出,“我”后來離開了家鄉,在外地生活,二狗依然奔波在那條小路上,兩個童年小伙伴的人生道路也因此不同。
話如果照我這樣寫就沒趣味了。
05
柏林路遇
文/魚之介
安全停在路邊
左邊是紀念碑,長得像
墓地
兩只烏鶇從桉樹枝頭
跳落碑沿
一個男子的碩臉突現
我的戰栗
被敲擲在透明紙車窗
頭上裹著
廣島蘑菇云
下面射出兩枚烏黑子彈
碎裂玻璃心門
胡子黑云滾涌
諾獎哈伯的妻兒自戕的
心臟,殷冷,癱軟
— “你擋了我的路!” 他嚷。
“你急著回誰的家? ” 我想。
刺鼻的風。
紀念碑棱角鋒礪
像夜半覓食的獅的牙齒
一只只,拖著幽深藍影
刺破綠草地,
斜陽無一絲憐憫
緊貼著,炫耀凱旋
該已聞夠了爛青檸的腐潰
我們是炸平的荒野
兩截待回收的殘肢
恐懼,與憤怒
誰能穿越墓碑下,幽長魑影
一腳踩下去
分不清油門還是閘皮
這遭憐的熟悉的慌亂
在歸路上
跌撞
前行
FZ評:魚之介這首比他之前的有意思多了。
大意是,詩人在停車時遭遇了路怒癥,非說詩人擋了自己的路。遇見這種人,如果是我一定要躲。對方是不講理的,知道他不講理還與他講理,豈不浪費時間?
最喜歡魚之介對這位大哥的相貌描寫,“頭上裹著/廣島蘑菇云/下面射出兩枚烏黑子彈/碎裂玻璃心門/胡子黑云滾涌”,特別生動。
詩人罵起人來,那可不是一般帶勁,是相當帶勁、帶感。
后面一句“諾獎哈伯的妻兒自戕的/心臟,殷冷,癱軟”,需要補充一點兒背景。哈伯,德國猶太人,因為發明化肥獲了諾貝爾化學獎。他后來研究制造毒氣彈,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令其妻憤而自殺以抗議,他自己因心臟病客死他鄉。這句如此寫,有一股濃濃的厭棄勁兒。
詩人最后沒有交待溝通結果,但通過“他嚷”“我想”這一處微微猜到是認了慫,有多遠躲他多遠,但心里咽不下這口氣。你們看,最后一段文字里明明有一股無名之火。
個人意見,詩歌可以寫風花雪月,也可以寫魑魅魍魎,可以寫陽春白雪,也可以寫嘔啞嘲哳,只要寫得有特點、言之有理,都可以。
詩中出現了一塊紀念碑,反復提及,而未言其名。查了下,柏林有很多與二戰有關的紀念碑,不知是哪一塊,但也沒關系,“紀念碑棱角鋒礪/像夜半覓食的獅的牙齒”,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06
致敬長江
文/樂悠然
一條巨龍,馳騁在神州大地之上
跨越千山、匯聚萬水
滋養巴蜀、荊楚、吳越
奏響華夏最華美的樂章
一支神箭,射向浩瀚的太平洋
穿越歷史的險灘和迷霧
高峽出平湖,江豚重出沒
擁抱藍海,實現新的突圍和跨越
FZ評:樂悠然交了兩首,另一首較為直白,選擇了這首《致敬長江》。
全詩可總結為兩個比喻,一個把長江比為巨龍,滋養各地域的國人。一個把長江比做一支神箭,穿越時空,指向未來。相較之下,后一個比喻更為新穎一些。
這首更像練筆之作,完整、自洽,是詩人每天要做的基本功訓練,略乏新意,希望下回看到更精彩的作品。
寫了就是寫了,拿出來讀,拿出來交流,別怕貽笑大方,原地踏步又沾沾自喜才是恥辱。
07
富士山
文/雨木
春天的雨霧中沒有看見它
但距離最近
冬天的風雪中仿佛就在它的腳邊
但隔著比它更巨大的窗
現在飛過,不經意的一瞥
云海中卻是最安詳的存在
沒有隨水波的起伏
也沒有凝固顆粒的襯托
只有一次日出
和另一次的日落
同樣被金色繼而暈紅的光
穿透
籠罩
仿佛預見一種降臨和飛離
地面的溫暖
和地下的熱泉
東西蒸騰的情感
和南北線條的理性
框架了這次
家,之旅
FZ評:看完后先去查了下富士山,日本最高峰,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再去看這詩,是不是多了一點兒畫面感?
雨木的這一首,應該是坐飛機途經日本看見富士山的觀感。
一次是在春天,雖距離近,但因雨霧未看清。
一次是在冬天,風雪之中仿佛近在眼前。說飛機弦窗玻璃比富士山大,不合常理,卻是人的直觀感受。
然后是這一次,在不經意的一瞥中,發現這云海之中安祥的存在。
接下來,雨木用冷靜的筆觸,帶著我們在萬米高空之中,在窗外發動機的微微轟鳴之中,一同輕輕掠過富士山。這里請直接讀原文,注意文字的質感、顏色、光暈,以及那包蘊著的地下熱量。
結尾一段先出現了東西,又出現了南北。個人以為,雨木旅美,應是偶爾回國,有東西半球之感,而往返美國的航線往往取道北極,又搭起了南北框架。
最后一句,不是很理解這個逗號的處理,大約是人在旅途之中的那種偶爾停頓感吧。
08
綻放
文/絕對或者零
你在季節中,開著微小的花
不為驚艷,只是順應天時和本性
也自會有人覺得你可愛
FZ評:絕對或者零發了這一首,沒說交作業,也收了。
一首清新簡明的小詩。
在小區附近公園跑步,經常會遇到不知名的花朵,有的成群結隊,有的孤零零一支。有時便會拍個照,然后用軟件識別一下,叫一聲它或者它們的名,就當認識了。
不一定要成群結隊,更不必追求宏大的場面、滿座的賓朋,注意順應自身的秉性,將燦爛的一面開放出來,自然會招引來有同樣情趣的伙伴。
寫詩固當如是。
09
在妙應寺轉塔
文/方政
下午四點二十五分到達妙應寺。
進門時,前胸、后背都是汗,
踏進天王殿,笑容滿面的
彌勒佛問,“何事驚慌?”
七寶佛殿里沒有一個蒲團。
釋迦佛像前,人們徘徊了許久,
直到一個滿臉心事的中年人俯身
摸摸地板,左右放下膝蓋。
在三世佛殿,有個老年婦人
揀起地磚殘片轉身便走,被保安
一把抓住衣襟,又放回原處。
佛祖們神色安祥,不置一詞。
環繞白塔的是薩克斯金曲《回家》
和清涼的風。繞塔三匝,停下
一字字讀完市民羅俊德一九三七年
帶著炮火痕與悲痛心的手書。
旁邊人說,“那年母親生病手術,
我來祈福轉塔,向佛許下一百零八圈。
結果九十九圈寺院下班,送我出門。
手術順利,佛祖還是講道理的。”
出門時我想起了阿尼哥,那個
在中國漂泊了四十年的尼泊爾人
不會想到七百年后,有個在京的
山東人因他修的白塔,突然安靜下來。
FZ評:前段時間有“詩歌點亮白塔”主題詩歌征集活動,一看妙應寺,在北京西城區,周末興沖沖騎車去打卡參觀。
四點半停止接待,騎到時已經是四點二十五分,工作人員已經在收門口的招牌了。
趕緊購票入場,進寺門時,前胸后背全是汗。
進到寺里,第一個見到天王殿里的彌勒佛,挺著大肚子笑嘻嘻地看著來人。再往前走是七寶佛殿,供奉三世佛及十八諸天像,然后是三世佛殿,有乾隆御筆“具六神通”匾額。
各個佛像前除了貢品外,還有些紙幣,其中有一張是新版五十元,藍綠色的,尤其顯眼。習慣手機支付后,這幾年還是頭一回見到這么多紙鈔,一點兒也不興奮,反而覺得好累贅。
再往前走,便是高聳的白塔了。
白塔前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刻著一封書信,站著讀完了全文。
寫信的人叫羅德俊,不知何許人也,這封信卻被保留了下來。
原來,1976年,白塔受唐山地震而出現毀損。1978年,開始整修工作,期間人們在白塔塔頂的夾縫中發現了這封署名羅德俊手寫的信。原文如下:
“今年重修此塔,適值中日戰爭,六月二十九日,日軍即占領北京,從此戰爭風云彌滿全國,飛機大炮到處轟炸,生靈涂炭莫此為甚。槍殺奸掠無所不至,兵民死難者不可勝計。數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領華北數省,現戰事仍在激烈之中,戰事何時終了尚不可能預料,國家興亡難以斷定,登古塔追古憶今,而生感焉,略述數語以告后人,作為永久紀念。民國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羅德俊。”
信當寫于1937年。當年盧溝橋事變,侵華日軍進入北平城,北平淪陷。當時,白塔寺正進行修繕。
這位叫羅德俊的北平市民,有感于時事,遂寫此信,于登塔之際私下藏于塔中(現在不讓登塔了),以警示后人。
原文不長,文字省儉而感情充沛,融時代家國的情懷與悲痛于一體。
歷史上關于羅德俊,沒有更多信息,有人猜測他可能是當年參與白塔修繕的建筑工作人員。現在看來,當有一定文化基礎和文學修養,書法亦整飭。當年必是登塔顧望,狼煙四起,愴然泣下,方有此書。
讀完,汗完全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