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前后的解放海南島和抗美援朝戰爭,鄧華、韓先楚兩次合作,兩次鄧華都高韓先楚半級。在這兩場戰爭中,他們都出現過重大分歧,最后鬧到上面,讓101和彭德懷兩位元帥出面裁決。裁決的結果總出人意料。
解放海南島戰役,鄧華是101復電毛主席指定的負責人,“海南島作戰已委托鄧華同志指揮”。鄧華當時還是四野15兵團司令兼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而韓先楚則是四野12兵團副司令兼40軍軍長。兩人職權地位的差別還是有點大的。
鄧華當時的想法比較保守,堅持以機帆船(木帆船逐步改裝成機帆船)和購買登陸艇為主,爭取在1950年底完成任務。畢竟有金門戰役的前車之鑒,由不得他不謹慎行事。
而韓先楚則認為,木帆船也能用,搜集大量木帆船作為渡海工具,靠風渡海作戰;而且宜快不宜慢,時間最好選擇4月20日谷雨時節,可以借助那陣季風。
事實上,不從上帝視角看、不知道后來的歷史(朝鮮戰爭爆發,美軍派艦隊到太平洋),鄧華的策略是最佳、最穩妥的,防止出現重蹈覆轍的悲劇。毛主席也傾向于他。
韓先楚的策略就比較急促冒險,有點跟粟裕一脈相承的感覺。其實這也是韓先楚一貫的風格,在東北基本沒有失利過。而且韓先楚預料到國際形勢一旦發生變化,解放海南島的作戰計劃將無限期推遲的風險。他知道這樣不夠穩妥,但有信心也有把握打贏。
韓先楚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就會堅持到底,鄧華同樣如此。鄧華怒吼:“你聽不聽我指揮?”韓先楚回:“我只服從正確的指揮。”兩人吵了兩次,工作人員后來回憶:“屋頂都要吵掀了。”
他們各自給101發去電報,闡明自己的想法和理由,101考慮再三,最終支持韓先楚,并說動中央也同意。按理說,101認識鄧華的時間更早、更了解鄧華,這時候應該支持鄧華才對,怎么會支持在東北才認識的韓先楚?只能說這是憑公心而論的裁決。
1950年秋冬,兩人先后踏上抗美援朝戰場,鄧華是志愿軍第一副司令兼第一副政委,韓先楚是志愿軍副司令、19兵團司令。
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擺在志愿軍面前的目標有兩個,砥平里或橫城。起初彭德懷是想兩個一塊打的,但考慮到兵力問題就選擇擇一攻之。選哪個打,彭德懷一時下不定決心,遂征求鄧華和韓先楚的意見。
鄧華認為應該打橫城,理由是橫城敵軍更多,滿足我軍殲敵有生力量、不以一城一地論勝負的策略。韓先楚則認為應該打砥平里,砥平里位于橫城、漢城之間偏東區域,相當于朝鮮半島的“肚臍眼”,是個戰略要點,拿下砥平里可直接威脅西線美9軍右翼和美10軍左翼。
而且韓先楚認為,拿下橫城確實能殲滅了敵軍的有生力量,可只在戰術層面取得了一定勝利,并沒有改變戰略上的被動。最后彭德懷選擇鄧華的意見,先打橫城,再看情況打砥平里。而彭德懷又是跟韓先楚接觸更多、更早,竟選擇同意在朝鮮才正式接觸的鄧華意見。
韓先楚看到的東西,跟美軍指揮官李奇微一樣。志愿軍一打橫城,美軍就注意到砥平里,開始對其增兵。于是我軍在橫城戰役取得勝利,就立即調兵去打砥平里時,碰了個大釘子:沒拿下砥平里,美軍成功阻止志愿軍南下。
這讓我50軍、38軍在漢江南岸的浴血阻擊沒有了意義,更讓第四次戰役的戰果不是很豐厚。如果志愿軍先打砥平里,再管橫城,后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否會大不一樣?
有人這樣評價韓先楚跟鄧華的差異,指前者是專業思維,后者是邏輯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