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與印度支那局勢
關于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協議簽署后,美國取代了法國在印支的地位,廣泛介入印支事務。隨后簽訂的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將印支三國劃入條約保護范圍。這是與日內瓦協議不相符的。美國聲稱,它在印度支那的目標是援助南越政權"抵抗顛覆企圖或通過軍事手段實行的侵略",并在南越政權基礎上實現統一,造就一個反共的越南。這顯然是針對越南北方和中國的。美國還認為,失掉印支三國會在東南亞乃至整個東亞引起連鎖反應。這種推論使美國在印度支那越陷越深,從干涉走向戰爭。美國的介入中斷了剛開始的印支和平進程,使印支三國先后處于長期的戰亂之中。
南越的吳庭艷政權實行半家族的獨裁統治,開展范圍廣泛的"除共運動"。對在南方的越南勞動黨(即現越南共產黨)人以及各階層人士進行大規模鎮壓和報復,使數十萬人遭政治迫害,激起社會各界強烈不滿。美國縱容和支持南越政權,向其提供大量武器裝備,派遣軍事顧問。50年代的后期,南方出現自發的武裝反抗,在有些地方發展為游擊戰。
北方的勞動黨中央曾主張在日內瓦協議范圍內開展和平的政治斗爭,通過和平方法爭取統一,并認為這符合蘇共二十大倡導的和平過渡,有利于鞏固北方。然而,北方的克制沒有使南方有所收斂。面對南方的現實,北方在50年代末決定重新在南方開展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南越政權,實現統一。1960年底,勞動黨恢復在南方的領導機構,南方各界人士成立民族解放陣線。不久建立了統一的解放武裝力量。南方的武裝斗爭再次興起。1960年美國曾要求吳庭艷進行必要的社會和政治改良,以扭轉局勢,遭吳堅決拒絕。
美國也向老撾提供軍事援助,支持右翼勢力排斥愛國戰線并威脅武力解決寮國戰斗部隊,導致極右派在1959年底發動政變上臺。就在這一年,越南北方著手開辟經老、柬兩國東側到越南南方的運輸通道,即"胡志明小道"。這對越南南方的戰爭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美國也因此將老撾視為控制東南亞的關鍵環節。1960年8月中立主義的軍官推翻極右派政府,原首相富馬重新執政。美國卻支持極右派另組政權,在年底進占首都萬象,迫使中立勢力與愛國戰線聯合。不久,愛國戰線的解放區顯著擴大,控制了戰略要地,保障了胡志明小道,并逼近萬象。為避免直接軍事介入,肯尼迪政府轉向政治解決。1961年5月和1962年7月兩次舉行日內瓦會議,決定老撾中立。1961年6月富馬再任首相,愛國戰線的蘇發努馮和右翼的富米任副首相。中立和聯合使局勢暫時平靜。
1961年肯尼迪上臺后,美國不再要求南越進行社會和政治改良,而大量增加援助,幫助南越政權擴軍。年底肯尼迪決定大量增派軍事顧問。隨后設立駐越軍援司令部。美國直升機部隊和特種部隊直接參與旨在摧毀解放區和控制越柬邊境以切斷北方運輸通道的作戰行動,并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和凝固汽油彈。美國的干涉升級。在英國游擊戰問題專家湯普遜的建議下,美國支持南越政權廣泛建立"戰略村",把農民集中起來,使其與解放武裝力量隔絕,企圖以此斷絕后者的兵員和食物補給。這種在美國援助下軍事打擊與綏靖相結合的作戰方式稱為"特種戰爭"。越南勞動黨發動廣泛、持久的人民戰爭對抗特種戰爭。到1963年底,解放武裝力量摧毀大批戰略村,在許多戰略村中建立了秘密群眾組織,控制了南方一半以上的農村。美國的特種戰爭失敗。1963年11月美國策動南越政權軍隊發動政變推翻吳庭艷。
老撾聯合政府成立后,美國仍縱容右翼勢力騷擾、進攻愛國戰線。1964年右翼勢力發動政變,愛國戰線被迫離開政府。美國飛機不久后持續轟炸胡志明小道。愛國戰線與愛國中立力量一起,開始同右翼勢力進行長期的武裝斗爭。
特種戰爭失敗后,美國約翰遜政府決心把戰爭擴大為美軍直接參戰的局部戰爭。1964年8月美國以其軍艦在北部灣(即東京灣)遭到越魚雷艇襲擊為由,通過授權總統擴大越南戰爭的國會決議案。1965年2月美空軍開始對越南北方進行大規模持續的戰略轟炸,3月美作戰部隊在南方登陸,6月美支持南越將領阮文紹上臺,7月美設立駐越陸軍司令部。
此后,美國的卷入逐步升級,1969年初駐越美軍達50多萬人,澳大利亞、韓國等也派軍隊參戰。但這并未根本改變戰場形勢。持久、殘暴、前途渺茫的戰爭以及嚴重的傷亡和損失,使美國國內發生大規模反戰運動,大批青年抗拒征兵,多次發生大規模游行以及沖擊、占領有關機構的事件。越戰成為美國政治中的重要因素,并使美國無暇顧及世界其他地區,從而影響其全球戰略利益。1968年初越南北方派主力部隊南下發動新春攻勢,全面攻擊美軍和南越軍隊目標。攻勢未取得理想戰果,卻表明美國已陷入既無法取勝又無力使戰爭繼續升級的僵局,使美國國內輿論發生分裂,極大地動搖了美國繼續進行戰爭的意志。約翰遜不得不于3月31日宣布部分停止對北方的轟炸。5月越南和美國在巴黎開始談判。11月美國無條件停止轟炸。這意味著美國承認事實上已經輸掉了這場局部戰爭,剩下的問題是如何"體面"地脫身。
1969年尼克松政府上臺后,企圖通過談判和軍事打擊相結合的辦法尋求出路。1月越美談判擴大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南越政權的四方談判,后來越美高級代表進行了多次秘密談判。6月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成立。7月美軍開始分批撤退。為使南越政權在美軍撤離后仍能存在,美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大力擴充、裝備、訓練南越政權軍隊,使其接替美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還力圖摧毀在柬、老境內的越軍基地和運輸通道。為此,1970年3月18日美國策動柬埔寨右派政變,4月30日美軍進入柬東部攻擊越軍基地;1971年初美國支持南越政權軍隊入侵老撾南部,企圖切斷胡志明小道,與老撾人民解放軍和越南軍隊發生激戰。
1972年春越南南方解放武裝力量再次發動攻勢,擴大解放區。美國則在4月對北方發動規??涨暗霓Z炸,5月布雷封鎖北方沿海港口。12月越美談判陷入僵局,美再次大規模轟炸北方。美國的這些措施未能根本扭轉其被動處境。
柬埔寨政變后,遭廢黜的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號召推翻親美右派政府,得到柬共產黨等的響應和支持。1970年5月柬民族團結政府在北京成立。以柬共為主的民族解放力量迅速控制大部分國土。1970年4月西哈努克發起舉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級會議,越南、越南南方共和、柬埔寨、老撾愛國戰線等三國四方領導人出席。這標志著印支三國在抗美斗爭中進一步加強合作。
1973年1月27日越美簽訂巴黎協定。隨后召開有五大國參加的巴黎會議,確認并支持該協定。協定生效后,大規模軍事行動基本停止。3月29日美軍全部撤離越南,7月美國完成在越南北方沿海的掃雷。美國在越南的直接軍事介入就此結束。同年2月老撾愛國力量與萬象政府簽訂協定,翌年4月成立臨時民族聯合政府。但是,越南的統一仍未實現,南方對立雙方的政治談判毫無結果,軍事沖突不時發生;柬埔寨問題仍未解決;老撾局勢也不穩定。美國仍繼續向南越政權提供援助和派遣文職顧問。
1975年3月越南北方軍隊發起擴大南方解放區的進攻戰役,南越政權軍隊迅速敗退。3月底勞動黨中央決定開始最后戰略決戰。4月中旬美國駐南越人員撤離。4月30日以已故領袖胡志明命名的戰役勝利結束,5月1日南方全境解放,越南重新統一。柬埔寨解放力量同時發起攻勢,4月17日解放金邊。1976年4月柬埔寨王國改稱民主柬埔寨,柬共領導人波爾布特任總理,西哈努克宣布退休。1975年5月老撾人民革命黨號召各地奪取政權,8月13日萬象革命政權成立。12月1日廢除君主制,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蘇發努馮任主席,人民革命黨領導人凱山.豐威漢任總理。
印支三國、特別是越南在戰爭中付出巨大犧牲。它們的勝利證明弱小國家可以贏得抗擊大國入侵的民族解放戰爭。美國以反共的名義軍事介入印支長達十余年,花費數千億美元,陣亡5.8萬人,傷30多萬人,結局卻是共產黨在印支三國執政。這對美國的國內政治、對外政策以及經濟都產生深遠影響,使它開始認識到自身力量的限度。美國在印支的戰爭政策遭到大多數國家的反對,美國的主要盟國也持保留態度。中國作為印支三國的近鄰始終支持它們的抗美斗爭,提供了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還曾派遣支援部隊。蘇聯的支持開始主要是政治上的,1965年以后援助逐漸增加。戰爭結束后,沒有像美國最初認為的那樣在東南亞引起連鎖反應。但美國被迫撤退對東亞局勢有重要影響。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