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即7.1,本號創建,因此略作紀念。只是,本文發表時,延至7月2日了。
公號創作的經歷,恰是現實的縮影。太陽每天東升日落,這個世界總是充滿大大小小的新聞。
現實是歷史的延伸與映射;有時,現實還是歷史的輪回。
遺憾地是,在此無法展開敘述歷史。
如今,雨已停歇兩天。這兩天,藍天白云,美景伴隨著溫度的快速飆升,如今已很有夏天的感覺了。今天注消了一個受限的薇。
去年的今日大雨依舊不停,涼爽的晚上申請了本公號。
大學時每周都去網吧,利用網吧的電腦寫一篇文章,發在Q空間里。
彼時作文從未遭遇不測,也未想過作文和收益有關系,這種觀念影響至今。
去年春天,發現一篇十多年前的文章遇風了,我感到非常詫異。
碩士時的課堂上,有的同學看法非常激烈,有的老師本也如此。
自認為不是非常激烈者,但在多數人眼里,我已非其同類了。從前有學生說遇到過激進的老師,但和我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我不認為自己激烈,尊重事實、不盲從而已,尤其杜絕單憑情緒立論。
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是不可質疑與批評的。
不存在所謂的絕對神圣,批評一個對象絕非建立在贊美另一個對象基礎上。
有時批評了歐美,便會觸怒許多自命認知非凡、崇尚文明者,以為歐美批評不得。
此等思維,與鵝、洪諸粉本質上是一類,無非換了拜的對象,尋求一個寄托而已。
肯定與批判,對象都不是絕對的。
有時由此被批為太過保守、認知不夠,帽子隨之而來。
也因此,但凡遇到以左和右貼標簽的思維,便覺得可笑至極、荒唐無比。
去年七月,作文九篇,篇幅都不大,也沒有特定寫作對象,但預料到了可能遇到風沙塵暴。果然,后來多次遇到風沙,且淹沒的時間越來越長,最長時三個月,最后一次爬出沙堆,是今年2月。
如此一來,許多公號作者焦慮的什么流量池、平臺助推,與我似乎從無關系,如下圖,幾無平臺推薦,我也無意尋求這些。
之所以沒有高度重視收益與流量,與創作目的有關:立言而非其他。或許吧,這種思維太過僵化,但應堅守底線。
作文花費很多時間,本業受到沖擊,這是面臨的窘境。
只是,生命不甘于沉默,至少迄今為止。
有業內人士說我文章寫的不錯,但標題不夠吸引人,并提供爆款文章標題的特點,我也查詢了相關問題。曾以所作之文,尋求爆款文章式樣的標題,但看了被建議的標題后,基本上棄之不用,言辭太刺激了——很吸睛,覺得起雞皮疙瘩。
這兩天,有做實驗的想法,在一些平臺上試試這類標題的效果。不過,不是在公號上試。
底線是決不做標題黨,同時希望標題準確而具有思想性、藝術性。
不過,也有文章閱讀量十萬以上:
在一個群里,幾個人嘲諷我文章不好,沒有流量。于是,我用爆款文回擊之。這可不是作文的目的,不得已而為之。
有個說法倒是奇怪,說在群里發文章應該先給群主打個招呼,猶如到主人家做客。此話一遍遍地重復,像祥林嫂一樣。皇帝不急太監急,后來我回應這些攻擊為“犬吠”,然后群主出面了,問我是“什么人?”看到信息時,已被踢出群,不理解何以如此發問。
那群主是長期寫作烏戰的博主,文章閱讀量非常高,讀者贊賞很多。還是很佩服那位博主的長期堅持。有時他攻擊別人時,拿別人沒有打賞說事,甚至把他群里對其文章提出不同觀點和看法者踢出群,雖覺得不應該,但還是理解的,畢竟是以自媒體討生活的。
既以群為家,群沒了也就是家沒了,家沒了都沒有點應對的動靜?如此比喻與如此遭遇之下,不顯得猥瑣?
記得有個攻擊我的人,昵稱是什么文明自由之類。這就非常可笑了,卻也是現實的縮影,許多所謂標榜文明自由者,和文明自由沒啥關系,頭上掛了一塊遮羞布而已。
標榜現代文明者,最好先搞明白什么是現代文明及其所需素養,然后再審視一下是否具備其基本素養。不然,豈非玷污了現代文明?
總之,一年來,觀察并參與自媒體活動,可謂深有體會,熱鬧背后的風沙與塵暴、形形色色的思維與群體,如同一些歷史的片段,如近四百年來的那些現象與事件。
可悲的是:如同即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