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豐藏骨勁 墨濃見天真
——劉墉晚年書風轉變及書法審美芻議
文|王軍領
作為清代碑學的主要倡領者,包世臣在國朝書品中將清代帖學的集大成者劉墉的小真書和榜書列為妙品和能品,僅次于位居第一的碑學開山鼻祖鄧石如,在碑學大興的時代背景下更顯難能可貴,也側面彰顯了劉墉的書法成就和影響力。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官至內閣大學士,工書而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晚年善作大字榜書。清代學者徐珂在《清稗類抄》中說:“諸城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黃鐘、大呂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成自一家,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賢之大成也”,對劉墉的書法給予極高評價。
作為清代乾嘉鼎盛時期的重臣,無論從家學淵源還是科舉仕途之需要,劉墉的學書之路必然深受臺閣體及“上有所好”的董趙傳統帖學所影響,但劉墉的書法成就或者說世人給予其濃墨宰相的美譽主要仍在于其中年變法而晚年愈發雄渾厚重的書風追求。清張維屏《松軒隨筆》中言,劉文清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盡管在其傳世的作品(尤其是大字楹聯)中多數未見有明確的年號款識,但劉墉的學書歷程及書風轉變路徑清晰,且與王文治、包世臣、翁方鋼、黃易等書家交游中多有記載。在碑學運動的大潮中,劉墉以帖學為體、碑學為用的創作理念對書法的突破性重構一改傳統帖學精美飄逸的書法面貌,對碑帖交融的審美作了開創性探索。
我法與古法之辯。臨古始終貫徹劉墉學書全過程,從存世作品來看,劉墉在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的臨摹作品,從鐘繇、二王到蘇東坡、顏真卿、楊凝式等等,歷代書家的經典作品均是他取法的對象。但劉墉學書不泥古法且旗幟鮮明宣揚個性,大異于同時代的諸多書家,其在《臨十七帖》后跋語,“吾意只作唐書觀耳,與右軍尚為隔塵,斧藻潤色唐初風尚然也”。同是“成劉翁鐵”四大家之一的翁方綱以宗古為榮,不越雷池半步,對劉墉的“自我”不以為然,而劉墉卻譏其只知古人不見自己,此軼事被包世臣所記而成為翁劉二人對古人取法態度的典型案例。作為當代書學大家的啟功先生對劉墉的自家法也不理解,稱“我所不解劉諸城”,劉墉臨摹二王手札作品除字法外,無論是筆法、結構、用墨均與二王大相徑庭,這或許是以通俗的審美尺度衡量劉墉作為帖學傳人普遍存在的困惑。作為學養深厚、以書法名世的劉墉看似漫不經心地標榜學書個性的重要性,恰恰反映了他作為傳統文人隨性而書與不隨時流的品質,與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自由精神高度契合。
瘦硬與豐腴的選擇。劉墉少學董趙而壯遷坡老,尤其對蘇軾追求古拙厚重的審美理想崇拜有加,他善用濃墨重彩,但通過提按頓挫營造枯潤對比,墨色如漆而氣脈流動,避免了板滯與沉重。劉墉的諸城同鄉名儒臧啟謨崇尚“書體瘦金、蒼勁有力”認為劉墉的書法“肥而無神、柔而無力”,劉墉反其道而行,沒有追求書法外在字形的瘦硬,而以豐腴渾厚的點畫、率意松散的結字和濃重的墨色,成功地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謐甚至還帶有一些慵怠落拓之相的美感。這正是劉墉書法的風格和明代以來帖學傳統最大的不同之處,他不追求一般學帖者習慣的流暢婉麗或縱肆跳宕,強化結體寬博,注重內斂和含蓄,線條圓潤,融合了顏真卿、蘇軾等前人的共同特點,甚至略帶不經意與懶散的書寫狀態向世人展示他的守正執中與大智若愚,構造了元氣淋漓、莊重渾穆的正大氣象?!疤K黃佳氣本天真,姑射風姿不染塵。筆軟墨豐皆入妙,無窮機軸出清新”,他的論書絕句是他書風追求的真實寫照。
對帖學的改良與革新。清初以降碑學運動迅速興起,至乾隆時期已成洪流之勢,對金石文字的考據熱潮顛覆了書法的傳統取法。劉墉身處政治中樞又極具書法盛名,對浩浩蕩蕩的碑學群體不可能視而不見,在他與翁方綱、黃易等金石家交游中,目睹漢碑原石拓本,直觀感受到碑刻的渾樸天成,不得不促使其反思帖學局限。他在反思帖學末流的靡弱時,嘗試在創作中融入篆隸筆意正是對傳統帖學面臨困局的深度思考,在《臨張遷碑》題跋中,其用筆已顯方折之勢,墨色凝重,透露出對古拙美學的傾慕,在經典的臨習中取法以高古為宗,又不自覺受到時風影響。在技法上強調中實、氣滿的篆籀氣,他對筆法系統進行梳理和重構,裹鋒與鋪毫的辯證運用,通過調整筆鋒與紙面接觸角度,實現線條中段的積點成線的效果。如《石庵墨妙》冊頁中,橫畫起筆藏鋒如墜石,收筆時突然提按形成斷金之勢,使得線條更趨向于拙、厚,筆畫的開張和斂縮均出之自然,稚氣與靈氣相輝映;在氣韻上打破傳統經典帖學求精、求似的單一的所謂“書卷氣”,藏鋒入紙、收筆內斂,引而不發、含蓄深沉。運筆變化豐富,常常搭鋒養勢、折鋒取姿,令力在字中。無論大字、小字皆飽蘸濃墨、氣象雍容,在主流閣帖的基礎上開辟出帖學新面貌。七十歲后,劉墉潛心于碑派書法的學習,結字寓巧于拙,用筆大膽潑辣,較少在端點的芒角、纖毫等方面進行刻意營造,點畫更加拙樸、生動、古雅,避免了常識意義上帖學的媚俗、甜膩和油滑??涤袨樽鳛楸畬W運動的倡導者,對劉墉的改良精神大為贊揚,他直言“國朝之帖學,薈萃于得天、石庵”,對帖學代表人物劉墉的書法地位和影響可謂評價中肯。
濃與淡的審美范式。劉墉的書法被稱為“濃墨宰相”,用墨厚重,字跡烏黑閃亮,整體渾厚而不失靈動,康有為稱贊“近世行草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圍者”。劉墉的書風面貌既具北碑的骨力洞達、靜穆天真,又保留了帖學筆法的婉轉流暢,其傳世的大字榜書作品中出現大量飛白與漲墨并置現象,獨創蘸墨三次法——首次飽蘸濃墨書寫數字,待墨色漸枯時二次蘸水續寫,最后以淡墨收拾全局,形成墨韻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劉墉的作品中多抄錄詩文、佛經,內容清雅,融合佛道,與書法風格互為表里,文字哲理與筆墨的澹泊相得益彰,生平灑脫之心性浸透字里行間,這與董其昌淡墨追求“真空妙有”禪宗美學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行書作品中雖單字獨立,但筆勢連綿,似斷還連,通篇如涓涓細流,靜謐中見生機,乾隆曾評其書“如太極含元”,正是對這種靜穆之氣的肯定,郭尚先《芳堅館題跋》認為劉墉書法追求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的“靜”才是晉唐元明諸帖學大家的精髓。
篆隸為骨的書學理念。劉墉存世大量的碑帖題跋是其書學理念的直觀載體,展現出清代中期文人調和碑帖、溯源求變的審美自覺。他雖以帖學名世,卻在題跋中反復強調“篆隸為骨”的筆法本源,其《論書札記》云:“作字須有篆籀氣,方不入俗格”。劉墉反對刻意求工,崇尚大巧若拙的自然境界,如評《乙瑛碑》時指出“漢隸波磔皆含篆勢”,主張通過追溯秦漢古法激活帖學生機。面對乾嘉金石學的勃興,劉墉在題跋中既堅守晉唐正脈,又敏銳捕捉碑刻的審美價值,跋《張猛龍碑》稱“北朝楷法實通鐘王”,將北碑納入帖學譜系,考訂《瘞鶴銘》時則以“中實氣厚”概括其線條特質,與其“綿里裹鐵”的實踐形成互文。這種辯證思維更體現在對時風的批判中,其《閣帖跋》直言“今人作書多失古厚”,反對館閣體的程式化,倡導以金石氣破除靡弱。劉墉通過題跋構建起“以帖化碑”的理論框架,既維護二王法度的正統性,又強調篆隸筆意對帖學的補益,在古質與今妍的張力中,為清代書法轉型提供了溫雅其表、雄健其里的變革方向。
綿里裹鐵的晚年書風。晚年劉墉歷經宦海沉浮,書法逐漸褪去鋒芒,轉而追求蒼而能潤、雄而能雅的渾融氣象。特別是榜書筆鋒藏而不露,結體寬博險絕,其用筆借鑒漢隸的波磔與北碑的方峻,卻以中鋒圓筆消解刀刻之痕,成功實現了晉唐法度與金石氣象的融合。晚年劉墉徹底突破帖學藩籬,提出“帖取其韻,碑取其骨”,將趙孟頫的流轉與漢碑的樸厚結合,形成外柔內剛的審美特質。劉墉晚年多作擘窠大字,其大字榜書常作重心偏移、結體欹側之態,看似笨拙,實則暗含險絕平衡,以厚重筆法適應建筑尺幅,客觀上推動了筆法與章法的革新。劉墉大字書法中綿里裹鐵的獨特審美,不僅成為乾嘉時期帖學中興的標志性成就,更為后世書家提供了碑帖融合的經典范式。綜合來看,劉墉晚年書風是儒家正統的視覺表達,暗喻致中和的哲學追求,同時也是碑帖交融期審美范式的過渡性,他以溫和方式彌合碑帖鴻溝,為后世何紹基、趙之謙等提供了方法論參照。其作為高官對書寫材料頗為講究,在傳世的大字對聯作品中多以華麗的蠟箋、花箋紙書寫,意外創造出屋漏痕與折釵股并存的特殊肌理,書寫材料為其追求的渾厚增添富貴之氣。
劉墉是清代中期文化轉型期士人精神與藝術嬗變的縮影,這種外柔內剛的美學,映射了文字獄高壓下文人的生存智慧——以溫潤筆墨包裹剛正風骨,將儒家柔外剛中的處世哲學轉化為藝術語言。劉墉晚年書法在堅守晉唐法度的同時,創造性地吸收碑學養分,既是對董趙傳統的超越,也為碑帖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徑,這種探索既挽救了帖學末流的靡弱,又以含蓄方式回應碑學思潮,在筆墨的藏露之間,見證了中國書法從帖學傳統向多元化發展的臨界姿態。(原文載于《中國書法報》2025年第23期)
王軍領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國風書畫普及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書法家協會隸書委員會委員,北京朝陽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書法導師,北京交通大學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MBA導師,蘭州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書畫》雜志社書畫院特聘書法家,重慶青年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結業于中國書法家協會國學修養與書法·首屆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干高研班、首屆中青年理論批評家高研班,獲2019年度中國書法風云榜特殊貢獻書法新銳人物·黃道周獎。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民族文化宮等多地美術館及高校藝術館展出并被收藏。
書法論文主要入選:全國第十屆書學討論會、全國第十一屆書學討論會、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書法論壇、首屆中國·渝北全國書法論壇。在《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報》等專業報刊發表論文多篇。
書法作品主要參展: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及五屆正書展、八屆楹聯展、三屆青年展、四屆隸書展、三屆扇面展、四屆扇面展、首屆篆書展、三屆行草展、三屆草書展、首屆手卷展等各類展覽40余次。
特邀參加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展覽: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書法大展、中國力量全國扶貧書法展、偉業·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書法展、源流·時代——以王羲之為中心的歷代法書與當前書法創作暨紹興論壇等。
主 編
豬大人
出 品
黔藝空間
來 源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通 訊
微信 : QYqianyikongjian QQ : 3100720399
支 持
雅昌藝術網 今日頭條 一點資訊 網易新聞 搜狐新聞
騰訊新聞 阿里文娛 360瀏覽器 UC瀏覽器 惠頭條 書藝時空
黔藝空間由中國美術學院學生聯合創辦,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集藝術名家工作室、書畫圖文裝幀設計、藝術教育、藝考動態、高校藝術交流、藝術家宣傳與推廣、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文房四寶、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多個文化產業為一體。黔藝空間藝術平臺運營內容主要為網絡線上媒體宣傳與推廣,包括藝考動態、藝術家宣傳與推廣、高校藝術交流、藝術精英孵化、藝術機構宣傳與推廣、藝術館運營、專題性展覽、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等,為廣大藝術家提供高品質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