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50℃成常態,奧伊米亞康500人活成“抗寒教科書”。這地方在俄羅斯最東北邊,薩哈共和國的邊角上。巴掌大的地兒,422平方千米,擠著五百多號人。
歷史最低溫零下71.2℃,北半球“冷極”名號不是白來的。最近幾年,冬季平均氣溫也有零下50℃,冷得邪乎。
最讓人揪心的,是上廁所這檔子事兒。
村里多數人家,廁所搭在屋外,沒暖氣沒遮擋。冬天零下五十多度,出門解手得咬著牙。褲子一褪,皮膚沾到風,幾秒鐘就凍裂、出血。
女人們更遭罪,憋著不敢去,家里放個桶對付。這冷,可不止折騰廁所。戴眼鏡?
鏡架碰臉能凍住,硬拔能扯掉皮。手機掏出來,十幾秒就關機,成塊冰疙瘩。
迷路沒法求救,出事喊破喉嚨也沒人應。喘氣都能聽見冰碴子響,說話嘴唇舌頭直打顫。
小跑不行、大聲說話不行,吐口痰落地成冰彈。這些咱平時不想的事,在這兒成了活命規矩。魚剛撈上岸,二三十秒硬邦邦,能當磚頭砸。
汽車冬天不敢熄火,發動機一停就凍成死鐵。外國車根本扛不住,村民只認兩款俄產耐寒越野車。
就算這樣,還得拿噴燈烤發動機,才能勉強開動。
房子架在一人高的木樁上,地基是千年凍土。屋里一燒火,熱氣往下傳,凍土化了房子直往下塌。
墻皮三層厚,門窗裹四五道密封,漏一絲風跟刀扎似的。水管不敢埋地下,一埋準凍爆,只能露在外頭。
專門建加熱站,一路燒著暖著,水才流得動。
貴是貴,可沒別的招兒。
有年一月份,零下52℃,村里辦了場馬拉松。十多個選手,裹得像大粽子,有本地的,有外國的。
跑沒多遠,鼻涕凍成冰條,睫毛胡子掛霜。
沒人能跑完,最遠那個撐了四小時,跑了38公里。離終點還差6公里,實在扛不住,敗下陣來。村民看了直搖頭,比這難的日子,他們天天過。
五百號人不是游客,祖祖輩輩在這兒扎根。打魚、捕獵、養馴鹿,生老病死全在這片地。沒暖氣沒高樓,冬天燒木頭取暖,點燈省著用電。
穿厚毛皮,靠老經驗,和極寒耗了幾百年。夏天就倆月,全村人跟打仗似的。存木頭、熏肉魚、修房子,洗個澡都得算計著。
每分每秒,都是拼著過。
前些年搞旅游,喊“歡迎中國人來”,開發可不容易。新技術用不好,容易毀了他們和極寒的平衡。地基不穩、取暖出問題、老法子丟了,那才真要命。
對他們來說,活著不是硬熬,是和寒氣“談條件”。琢磨出一套規矩,和冰冷和平共處。沒空抱怨零下六十幾度苦,只想著怎么活得像樣。
茅房再冷,憋不住還得去;雪埋腰,柴火還得劈。魚出水變冰棍,該撈還是得撈。人過日子,就算在地球最冷的角兒,也得挺直腰板。
未來幾天,極寒還得往下降,他們的日子又得緊巴些。想知道更多極寒生存妙招?點關注不迷路。
文中數據參考多方資料,具體以當地實際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