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耶茲· 巴拉卡特與其中國藝術品收藏
“無論是古董還是當代藝術品,每一件藝術品都承載著獨特的故事,收藏家應該注重作品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而不僅僅是市場價值。”——法耶茲·巴拉卡特
19世紀末,巴拉卡特家族在耶路撒冷的集市上,以宗教古董買賣起家。百余年后,巴拉卡特藝廊(Barakat Gallery)已在倫敦、洛杉磯、首爾及中國香港等國際都市設立分館,藏品涵蓋埃及、古希臘及古羅馬、中國、伊斯蘭世界,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文明,時間跨度達數(shù)千年,足以與博物館比肩。
▲巴拉卡特藝廊,首爾分館外景
然而,巴拉卡特藝廊并不止步于藝術收藏的殿堂,更期許成為連接世界文明的橋梁。今年春天,我們在首爾分館與創(chuàng)始人法耶茲·巴拉卡特(Fayez Barakat)、首爾總監(jiān)李和宣(Hwasun Lee)展開對話,從法耶茲童年在巴勒斯坦希伯倫山的田野中挖掘古物的記憶,到他如何一步步構筑起橫跨全球的藝術帝國,探尋他的收藏哲學以及對藝術市場的深刻洞察。
巴拉卡特家族的收藏故事,始于坐落在巴勒斯坦希伯倫山的葡萄園。作為農耕家族,葡萄園不只是他們的生計來源,更是一座蘊含著豐富藝術與歷史的寶庫。
長久以來,村民們在耕作時,常常會挖掘出古老的硬幣、陶器、墓葬器皿殘片等等。與當時許多人選擇丟棄或毀壞這些古物不同,法耶茲的祖父將這些偶然獲得的古物妥善保存,并將它們帶到市場上與農產品一起出售。這些藏品逐漸吸引了外國游客的目光,也為巴拉卡特家族帶來了農耕以外的收入。
▲20世紀初期的巴勒斯坦希伯倫山
圖片來源:RCICA
1949年出生的法耶茲,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便在田野與考古中度過。他曾回憶:“我7歲時,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枚硬幣,在被大人告知它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后,這樣的發(fā)現(xiàn)讓童年的我感到了無比震撼。”
正是這種童年經歷,奠定了他對歷史的熱愛。青年時期的他曾與英國考古學家凱瑟琳·凱尼恩(Kathleen Kenyon)一起工作,學習了考古的基本原理。后來,他師從兩位美國著名圣經考古學家納爾遜·格盧克(Nelson Glueck)與威廉·德弗(William Dever),進一步加深了對藝術史與考古學的理解。對歷史與文化的熱愛,促使他放棄了學習醫(yī)學的機會,協(xié)助家族在耶路撒冷及伯利恒擴展古董業(yè)務。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法耶茲帶領藝廊從耶路撒冷的一家家族古董店,發(fā)展為馳騁藝術市場的跨國大型機構。1973年,藝廊于約旦安曼開設首間分店。1983年,他將目光投向美國,在比弗利山莊設立了第一家位于大洋彼岸的藝廊。法耶茲會回憶道:“那時收藏中美洲藝術品在美國非常流行,而加利福尼亞靠近墨西哥,便于讓美國藏家能夠直接獲取藝術品和了解相關的知識。”
▲巴拉卡特藝廊,倫敦分館內景
隨后,倫敦(2003年)、阿聯(lián)酋(2008年)、首爾(2016年)、中國香港(2017年)的藝廊相繼成立。如今,巴拉卡特藝廊在全球擁有10個藝術部門,除了擅長的古董珍品,藝術品經營范圍更是囊括了歐洲藝術、裝飾藝術、美洲藝術、非洲藝術,甚至當代藝術。
設立在首爾的巴拉卡特藝廊分館,正是其當代藝術部所在,而古董交易與咨詢業(yè)務則遍布全球,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家和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
▲巴拉卡特藝廊,首爾分館內景
隨著經營版圖的擴大,法耶茲的興趣逐漸延伸到亞洲藝術,尤其是中國藝術。他自豪地談起:“我可能擁有全球除中國以外、數(shù)量規(guī)模最大的中國藝術品私人收藏。”他曾在藝廊的特展中,展出超過1000件中國古代藝術品,以此展現(xiàn)他個人對中國藝術深厚的喜愛與熱情。
在耶路撒冷的家族古董店工作時,法耶茲已經積累了一批知名的客戶,其中包括20世紀的知名藝術家,如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法耶茲對非洲藝術品收藏的興趣,正是源自藝術大師畢加索的啟發(fā)。
當時,畢加索在耶路撒冷市長的陪同下參觀了巴拉卡特家族的店鋪,并詢問了店中是否有非洲藝術品收藏,來自畢加索的問詢令少年法耶茲開始對非洲藝術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為他日后的藝術品經營和收藏生涯注入了新的靈感。
巴拉卡特藝廊挑選藏品的理念是“啟蒙”(Enlightenment),他們將展廳作為多元文化的一面鏡子,專注于藝術的美學價值與啟發(fā)意義。
巴拉卡特古董部門的標志是蓮花,便是象征著智慧與覺醒。這種哲學不僅影響了藝廊的策展方式,而且塑造了他們在全球各地的展覽風格。法耶茲說:“我們希望通過藝術品讓藏家感受到不同文明的美與智慧。每一件藝術品都承載著歷史的痕跡和文化的精髓;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些美妙的藏品來啟發(fā)人們對世界的理解與思考。”
在談到全球市場的收藏趨勢時,法耶茲特別提到了藝廊在佛教藝術領域的成就。他自豪地表示:“我應該擁有世界上數(shù)量最大的佛教藝術珍藏,這不僅是我事業(yè)的驕傲,而且體現(xiàn)了我們團隊對文化遺產的珍視。”
▲巴拉卡特藝廊巴拉卡特藝廊中富有特色的造像陳列,首爾
他收藏的佛教藝術品涵蓋雕塑、繪畫、經書和器物,時間跨度從早期佛教到近現(xiàn)代,展現(xiàn)了佛教文化在亞洲及全球的傳播。近20年來,隨著亞洲藝術收藏市場的發(fā)展,全球藏家對亞洲佛教藝術珍品的關注度也與日提升。
法耶茲說:“佛教藝術在亞洲市場的地位日益重要,收藏家們對此的興趣也在不斷增加。”這一趨勢展現(xiàn)了亞洲收藏家對本土文化的重新審視,也促使全球藝術市場深入探索東方哲學與美學。為了推動佛教藝術,法耶茲在首爾出版了其佛教藝術品的研究圖錄,在梳理藏品歷史背景的同時,也助力佛教藝術的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承。他也借此希望能讓無法親臨展廳現(xiàn)場的人,感受到佛教藝術蘊含的美與智慧。
▲犍陀羅片巖坐佛像,約200—500年
巴拉卡特藏
當說起收藏家審美偏好的變化時,法耶茲談到了自己的觀察:“這20年來,許多亞洲國家的新富階層開始陸續(xù)建立私人博物館,這個現(xiàn)象不僅推動了藝術市場的發(fā)展,而且為公眾提供了更多接觸藝術的機會。”這期間巴拉卡特藝廊也一直在協(xié)助這些新興機構獲得重要藝術品館藏,以促進這些私人機構的發(fā)展與對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qū)的收藏家對佛教藝術的偏好存在顯著差異。法耶茲舉例:“比如韓國收藏家更傾向于簡約而高質量的作品,對工藝細節(jié)有著極高的要求。還有一些亞洲機構藏家則更關注藏品的尺寸是否足夠大、數(shù)量是否足夠多。”多樣化的需求,也為藝廊的展覽策劃和市場推廣提供了更多線索。
▲明代木雕坐佛像,約1500—1700年
巴拉卡特藏
法耶茲認為,通過收藏佛教藝術品,藏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佛教所帶來的寧靜與智慧,從而在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尋得內心的平衡。就古代與當代的對比而言,近年來亞洲收藏市場雖然較以往更加關注當代藝術,但巴拉卡特藝廊依然在古董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韓國有一些私人機構對古董收藏非常感興趣,他們也正在考慮建立小型博物館。能夠在館藏建設方面為他們提供幫助,我感到非常高興。”法耶茲表示,這類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古董市場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巴拉卡特藝廊在亞洲的進一步拓展。盡管巴拉卡特藝廊因古代藝術品收藏而聞名,但他們從未忽視當代藝術的發(fā)展。
▲巴克特里亞金幣,安條克二世統(tǒng)治時期
總督狄奧多圖斯一世,公元前255—前245年,巴拉卡特藏
在法耶茲看來,許多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古文明,他們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作品,賦予歷史新的視覺語言。藝廊通過將古代藝術珍品與先鋒當代藝術并置陳列,以多角度地展示文明起源對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深遠影響。
▲巴拉卡特當代藝廊,首爾
此外,首爾總監(jiān)李和宣介紹道:“當代藝術是我們藝廊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在亞洲市場,我們?yōu)轫n國藝術家提供了一個走向世界舞臺的渠道;也為亞洲的當代藝術市場介紹了許多成功的歐美藝術家。”
2025年,巴拉卡特藝廊正與摩洛哥和沙特阿拉伯的收藏家合作,計劃共同建立博物館,推動跨文化的交流與傳承。
法耶茲表示:“我們希望為這些正在大力發(fā)展藝術與文化的國家貢獻我們的知識與資源,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不同文化的藝術。”據(jù)李和宣透露,藝廊將在摩洛哥與多位重要收藏家合作,建立一座展示中美洲和非洲藝術的博物館,并與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勒王子探討共建博物館的計劃。這些項目不僅展現(xiàn)了藝廊的全球視野,也彰顯了法耶茲對于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感。
▲巴拉卡特藝廊當代部代理的藝術家艾爾·阿納祖作品
于上海浦東美術館展覽現(xiàn)場
對于中國市場,巴拉卡特藝廊也期許能加深互動。法耶茲表示:“我們樂意與中國收藏家或者機構合作,滿足多元的收藏需求。”今年由巴拉卡特當代藝廊(Barakat Comtemporary)代理的藝術家艾爾·阿納祖(El Anatsui)的作品,2025年也于上海浦東美術館展出。未來藝廊亦將舉辦更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展覽,促進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
對于新晉藏家而言,法耶茲強調,古代藝術品能讓人與歷史建立可觸碰的聯(lián)系,他如此建議:“美在于觀者眼中——請跟隨你的心、思想和智慧去選擇藝術品。”在他看來,無論是當代藝術還是古董珍品,每一件藝術品都有其獨特的故事和背景,收藏家在選擇時應該注重作品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不應僅止于市場價值。
▲亞歷山大大帝頭像,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323—前31年,巴拉卡特藏
對于收藏之道,法耶茲倡導敞開胸懷、多方學習,通過與專家交流和參觀展覽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與鑒賞能力。談及個人的收藏心路,他坦言,隨著藏品陣容的擴展,自己的收藏哲學也一直在演變。
▲巴拉卡特藝廊,洛杉磯分館外景
他不再僅關注藝術品的外在價值,而更在意作品所蘊含的“能量”。他如此解釋:“我最珍視的藝術品,是那些超越外觀或功能、具有獨特‘能量’的作品。這種能量部分源于現(xiàn)實,部分源于想象,每個人對它的感知都有所不同。”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原文刊載于《收藏/拍賣》2025年春季刊
原標題《從葡萄園崛起的藝術帝國:法耶茲·巴拉卡特與巴拉卡特藝廊》
作者:繆淼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