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職業餐飲網 張鐸
餐飲行業每隔幾年就要重寫一次生意邏輯,如今連“增長”本身都難以為繼。
虧損、收縮、焦慮蔓延,并非所有人都能清晰地找到自己方向。
聶磊,曾締造年營收4億、十余家門店的川菜帝國,一度站上西安餐飲的風口浪尖。高光之后,他也經歷了失速與退潮,在彎路中嘗盡苦澀。
如今,他將大部分精力押注在“西安菜”——一個尚未成型、無人能準確定義的命題,試圖構建一種能穿越周期的長期價值,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從門外漢到掌舵餐飲航母
1988年,聶磊考入四川大學科技情報專業,離開學校后,馬上進入了最熱門的OA行業。憑借著一份對美食的純粹熱愛和獨到的商業嗅覺,開啟了自己的餐飲征途,成為經營者,再進入廚師行當。
2000年7月18日,川渝人家在西安東木頭市開張,100多平方的小店,主打川菜家常味。半年時間,客滿如潮;第二年,便順勢在對面開出新店。
2002年,1500平米的旗艦店在南二環開業,其火爆程度,帶動了西安整個川菜行業的發展。在巔峰,川渝人家全國有幾十家店,年營收超過4億元。
早年間,英雄不問出處,但問規模幾何。大家拼面積、拼體量,沒有十個八個店不好意思在圈里混,沒有3000平米門店也不好開口。
“那時候沒有人教我們怎么做生意,”聶磊回憶,都走了很多彎路,都有了很多痛苦。
中國餐飲幾經沉浮,周期未曾停歇。作為局中人,聶磊一路走來,見證了高光,也扛過了低谷。從他企業走出的員工成千上萬,培養出的餐飲老板就100多個。
他牽頭成立陜西餐飲業商會,推動行業規范運作、健康發展。他也越清晰地意識到:陜西與西安美食的的博大精深,更是一座尚未被系統整理的文化富礦,值得用一生去挖掘。
從中國菜野望,到“獨一份的西安菜”
秦唐一號,地處西安城中心,鐘樓咫尺之遙。一層是小吃窗口,二層是餐廳。
品牌命名不乏野心:秦與唐,代表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兩個王朝;“一號”象征唯一與先行者。四字組合,既有文化意涵,也蘊藏市場企圖。
最初,秦唐一號確實被賦予過一個宏大的命題——做好“中國菜”。
“那時候年輕,覺得目標要大才顯得厲害。”他說。但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意識到:真正能做好的,往往不是最宏大的,而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事。
于是,方向從中國菜,轉為陜菜,再進一步聚焦為“西安菜”。
陜西南北跨度極大,地理與文化斷面清晰:陜北接壤內蒙古,偏重牛羊肉食;陜南毗鄰川鄂,物產豐饒、技法多元;而關中地處中軸,既是交通要沖、也是文化中樞,天然具備融合性。這種兼容并蓄的地域特性,為“西安菜”提供了獨特的構建基礎。
傳統陜菜更像是地域拼盤,而“西安菜”所試圖建構的,是一種更立體、更融合的整體表達,而非簡單拼合各地風味。
在此之前,餐飲市場上并沒有“西安菜”的明確提法。聶磊也并未進行復雜的市場教育,只是在門頭悄然掛出了三個字:“西安菜”。
門店所處地段人流密集,面向全國游客。外地食客看到這三個字,幾乎本能地接納——“到西安,吃西安菜”,順理成章,毫不違和。
看似順水推舟,實則深思熟慮。在聶磊看來,傳統菜系的邊界正在迅速崩塌。
“科技發展太快,新疆能養大閘蟹,西安也能養海蟹。今天你做出一道菜,明天就能全網復制。”
在他眼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態勢,正成為行業新常態。真正能沉淀下來的,不是概念包裝,而是需要文化、物產與認知的綜合支撐。
“未來如果還談菜系,那它必須建立在不可復制的基礎之上。”他認為,西安,恰恰具備這種底色,
他如今對秦唐一號的愿景很樸素:希望每一個來到西安的人,都愿意在這里吃上一頓飯,吃完后對身邊人說——這,就是西安菜。
如何打造西安菜?
在秦唐一號,打造“西安菜”并非喊口號,更不是一場情懷營銷,而是一道道菜、一頁頁菜單,慢火打磨的系統工程。
奶湯鍋子魚,便是其中一道典型代表。
這道起源于盛唐、流傳于陜菜館的老菜,幾乎家家都在做,卻難免良莠不齊。
秦唐一號的做法主打還原:選用鮮活鱸魚,保證魚肉滑嫩;湯底則由魚肉、魚骨熬成奶白色高湯,講究主輔料比例、火候與時長;出餐環節,強調“堂做”——熱煲鍋、鋪底菜、碼魚片、當著顧客的面注入熱湯,滋啦作響,香氣四溢,聲色俱全。
然而,即便下足功夫,這道“象征性”強、觀感拉滿的招牌菜,卻并非秦唐一號的主推菜之一。
秦唐一號的菜單采用雙結構:厚菜單面向宴席場景,強調儀式與體驗;簡頁菜單服務日常散客,點餐需求不大,注重飽腹屬性。
奶湯鍋子魚雖然在厚菜單中點單率高,但在簡頁“十二道必選菜”中卻被“黃河大鯉魚”所替代——那是一道更接地氣、代表性強的本地菜,更能滿足日常就餐的需要。
不是所有好菜都能成為在“十二道必選菜”中,在秦唐一號的菜單哲學中,相比加價率、引流屬性,聶磊更看重社交、飽腹、文化表達中的平衡性。
陜味雙椒肥腸,則是一道典型的“在地重構”。肥腸各地皆有,風味各異。但在秦唐一號,它用韓城花椒、興平辣椒賦味,輔以本地技法,打造屬于西安的風味。
多巴胺肉夾饃菜品的創新,是受到“多巴胺飲食”理念的啟發:將傳統臘汁肉夾饃做小、做成五顏六色、做成“一口一個”。上桌時餅肉分離,食客親手夾制,既滿足互動感,又強化情緒價值。
左宗棠雞,這道“第九大菜系”美式中餐的代表作,在中國本土餐桌上幾乎難覓其蹤。也出現在一家主打“西安菜”的品牌中,看似出格,實則是一種文化上的柔性回應。
西安是旅游城市,對許多外國食客而言,左宗棠雞是他們對中餐最初也是最深的認知。哪怕帶有刻板印象,卻也是一種可被迅速識別的文化錨點,帶來認同與安全感。這道菜,正是為他們設下的文化接入口。
做好當下,未來自來
秦唐一號如今是一家的1萬平米大店。但它并非靠一紙藍圖建成,而是一路“蠶食”出來的自然生長。
最初只是一層的一個小吃鋪,面積不過百平。因生意興隆,逐層擴張,從幾百平做到幾千平,最終買下整棟樓,
“你說我沒想到每一步,好像確實沒想到;但你說它完全脫離了最初的設想,好像也沒有。”聶磊說。
他相信的,是“因果而非計劃”:“很多東西是設計不來的。因為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會決定你的未來。所以我只想把每一個當下做好,未來是什么樣,就交給未來。”
他的這種信念,也體現在日常管理中。
他不提“長期綁定”,也不搞情緒勒索:“我現在的認知是真誠地幫員工解決當下的問題,把最好的薪資福利給他。別想著誰會陪你走多久,讓員工此刻舒服,是第一位的。”
聶磊開設了抖音賬號“聶磊說吃”,疫情期間賦閑,他在小屋里用一部手機、一個支架開始拍短視頻。起初只是記錄,后來越做越投入。
“我發現自己真的喜歡這件事。能把一個菜講清楚,別人愿意聽,我能言之有物,這就值得繼續。”
至今,他依舊沒有團隊,沒有文案策劃,只和一個攝影師搭檔,靠自己對美食的理解,把餐飲知識講清楚、講真誠。“抖音不復雜。你越真誠、越輕松,觀眾越容易被打動。你認真對待當下,它就會往好的方向走。”
不是靠目標驅動,而是靠每一個“現在”積累出的軌跡。當下做得足夠好,未來自然不會差。
職業餐飲網小結:
從年營收四億的餐飲航母,到一盤慢火精燉的“西安菜”,聶磊選擇了向下扎根。他不去定義未來,而是專注于走穩每一個當下。
“西安菜”不是噱頭,而是立足本地物產、烹飪技法與文化認知的系統構建。在菜系融合,逐漸同質化的今天,唯有那些不可復制的底色,才能真正留存在消費者心中。
主編丨陳青 統籌 | 楊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