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地理八大菜系的關系
一個菜系形成的根基在于當地的物產和飲食風俗,如中國北方多牛羊,則常以牛羊肉烹飪;中國南方多水產、家禽,人們喜食魚、禽;中國沿海多海鮮,則善于海產品加工菜肴。我國由于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菜系的不同口味。
一般說來,中國北方氣候較寒冷,所以菜系以濃厚、咸味為主,菜味濃重,喜歡放蔥蒜,如魯菜系;華東地區氣候溫和,則以甜味為主,如淮揚菜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多用麻辣濃味,如川菜系;由于我國地理環境和地方習俗等差異,在漫長的傳統飲食文化發展中形成了按地理劃分的中國菜的風味流派,有四大菜系:山東(魯)、四川(川)、淮揚(蘇)、廣東(粵),八大菜系: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閩)之分。相應的菜系風韻: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淑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潑辣、豪爽的美女。
八大菜系分布規律
1.空間位置上的共同特征
從緯度位置上看,除魯菜外,其余七大菜系都分布在35°N(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從海陸位置上看,除川菜、湘菜、徽菜外,其余五大菜系均位于沿海地區。
2.氣候上的共同特征
從熱量帶上來看,除魯菜外其他七大菜系均位于亞熱帶地區;從干濕地區上看,八大菜系絕大地區都分布與我國濕潤地區,年降水量大多在800mm以上。從氣候類型上看,我國八大菜系均分布在東部季風氣候區。
3.地形上的共同特征
從地形類型上看,魯、徽、浙、閩、粵、湘絕大部分地區為丘陵地形,蘇菜分布與平原地形,川菜分布與盆地地形。
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環境因素
菜系的形成與其悠久的歷史及獨到的烹飪特色有密切關系,同時也受到地理環境、資源物產、文化傳統、經濟條件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地理環境對菜系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
自然地理環境對菜系形成的影響
1.資源物產決定食材種類與菜肴特色
我國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不同地區因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條件的差異,造成了農業生產方式、農作物種植結構及農產品種類的不同,導致各地飲食物品來源及其特色的差別,因而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及“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的飲食格局。
2.氣候差異造就菜系口味與烹飪方法
因不同地域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了我國“東辣西酸,南甜北咸”及“北方人嗜濃厚,南方人嗜清淡”飲食口味的不同.八大菜系中,川、湘與閩北菜系嗜辣,這與當地冬春潮濕寒冷、天陰多霧的氣候特點有關,居民為排出汗液、祛寒除濕,通過吃辣進行食品調理以適應冷濕氣候。
3.地形地勢與土質條件制約膳食結構及菜肴風格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差異懸殊,造成了不同地形區膳食結構與飲食習慣的差異.東部平原和丘陵地區處于地勢的第三階梯,因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網密布、耕地廣布而成為重要的糧棉油茶及畜產品生產基地,為盛行于該地區的魯、粵、閩、浙、蘇、徽、湘等菜系提供了豐富多樣的食材原料與菜肴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