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菜名店
成都枕江樓
泡海椒
老成都的枕江樓,偎依萬里橋,佇立錦江岸,烹調河鮮海味,招徠食客游人。各懷思緒的人兒,慕著武侯丞相,念著薛濤校書,把那離合悲歡,就著橋,就著水,就著菜,就著酒,藏進詩詞歌賦,寄往海角天涯。于是,浸滿川味的魚兒蝦兒,便踏著韻腳開場了。
枕江樓經營時間較長,自1909年至1947年持續近40年,若加上后來轉型為旅館的時間,這塊招牌立于蓉城市面至少50年,它的風光、它的菜肴、它的詩文,無一不顯露著老成都特有的精雅。
枕江樓之風光
1907年,華陽縣人馬長卿,捐資培修南門外萬里橋,鞏固橋體,擴充局面。兩年后,全體工程告竣,蓉城最古之橋再披新裝,南外街市更趨繁盛。有商民黃春山,在橋北西側岸邊開設飯鋪,經營家常川菜,這便是枕江樓的前身。
李劼人在小說《大波》中,生動描繪了該店的早期風光。瓦房一排,適能遮風避雨,草亭一間,恰在萬里橋下。亭內設一張圓桌,自座中透過橋洞,可遠眺天竺寺的圍墻、臨河的小路、路邊的黃桷樹、樹腳下的石磧以及石磧上的水波,風景如畫,清爽宜人。
當年的萬里橋,是出成都南門去武侯祠、青羊宮、杜甫草堂等處的必經之路,亦是赴康藏地區的起點。橋頭兩岸聚集著不少商販,黃家飯鋪經濟實惠,方便快捷,很快就成為商販們的食堂。城南的師生們,也極易地發現了這爿寶地,并漸漸成為它的???。不多時,即有人給它取了一個應景的雅號:枕江樓。
入民后,馬鶴琴、紀立剛等官商人士,與黃春山合股重組枕江樓,經兩次擴充,終成一樓一底的大型餐館。據白景純(曾任成都市一區區長)、李一氓等記載,煥然一新的枕江樓,設大堂散座,品茗小酌,忙閑皆宜,辟包房若干,筵席宴會,豐儉由人。恰到之處,擺布花木石竹,懸掛楹聯書畫,清新雅致,古色古香。
枕江樓上,舉目觀橋,遙想諸葛亮使費祎聘吳,耳邊似有“萬里之行始于此”之重托;憑欄瞰江,遐思薛濤取水制箋,眼前或現女校書婉轉于枇杷門巷之輕吟。
時人評枕江樓:地臨城河,水聲舟影,飛來欄外,水天一碧,悉展眼前,堂地寬敞,飲宴勝地。寥寥數語,入木三分。
枕江樓之詩文
萬里橋自古為成都名勝,外地赴蓉者,多至此感懷覽勝。枕江樓近水樓臺,乘著古名勝,作了新名勝。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川內外諸多名士造訪萬里橋,雅集枕江樓,留下不少詩詞及聯文作品。有張恨水的《枕江樓口占》,盧冀野的《壺中天,偕文通、蘋村小飲枕江樓作》,金天翮的《星伯招同石遺老人飲枕江樓》,潘公展的《枕江樓小酌復訪武侯祠瞻拜》,易君左的《星橋邀飲枕江樓》與《春宴枕江樓》,也有廣為華西壩師生傳抄的《枕江樓悲歌》——由沈祖棻、龐俊、蕭參、陳志憲、蕭熙群、高文、劉道龢等創作的七首《高陽臺》。另有紀立剛、羅一士等撰寫的數則楹聯,亦稱精妙。
枕江樓諸家詩詞剪影
枕江樓諸家詩詞剪影
其中,黃炳權所撰《貴食歌,枕江樓餐后作》,對研究彼時枕江樓菜品菜價有特別價值。其詩曰:
盤餐五味二千四,蝦仁一碟五百八。
鮮魚中段四百三,長不及尺形情刮。
三人平均各八百,生平小酌此為伯。
主人好客不惜錢,吾已嗟嗟嘆永夕。
憶昔春申杏花樓,廿元高排山海席。
珍饈羅列滿圓臺,須酡腹飽金釵落。
似此五盤值幾何,一元有半為最多。
食物騰昂千余倍,民生安得不煎磨!
該詩旨趣分明,為作者黃炳權與友人在枕江樓用餐后,吐槽其菜價昂貴。時值1944年8月,三人消費五樣菜,即花費2400元,人均800元,其中蝦仁580元,鮮魚中段430元,黃氏嘆其量少價高,因他早年在上海杏花樓,只消20元即可飽享一桌珍饈羅列的山海席,遂生物價暴漲、民生煎磨之憂憤。
枕江樓之余香
20世紀30年代末,枕江樓股權生變,樓產歸黃德馨堂所有,陳少伯任餐館經理。1941年,黃德馨堂又將枕江樓餐館租與和記經營,改由黃相臣經理。1947年夏,因黃相臣投身錦屏戲院,無暇經營餐館,以致該樓停業數月,經十一區區長盧華廷調節,雙方和平分手。是年底,枕江樓即發布招租廣告,復賃與他人改建為旅館經營。
20 世紀40 年代枕江樓內為李約瑟送行之茶話會
50年代后期,枕江樓旅館曾因利用糞便投機倒把,被《成都日報》點名批評。后來,枕江樓旅館又改為建新旅館,“枕江樓”招牌從此告別蓉城,其舊址于80年代末被拆除。90年代中,老萬里橋也被爆破重建。
1930 外文刊物上的萬里橋及原片
1930 外文刊物上的萬里橋及原片
當枕江樓鼎盛之時,唐、傅諸師曾先后培養出馮漢成、龍元章、賴世華等一批高徒,蓉城飲食界遂有“枕江樓派”之稱。嗣后,師徒眾人分赴大小餐館主理廚政,繼以薪火相承,綿綿不絕。
錦水仍舊,萬里猶新,枕江樓之余香,而今似去還留。
來源:川味文化
文/圖:泡海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