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大為 來源 | 互聯網品牌官
小米YU7的爆賣已成2025年又一現象級事件!
僅用3 分鐘便突破20 萬輛大定,1 小時內大定訂單飆升至28.9 萬輛,相當于國內 25-35 萬元新能源 SUV 近半年銷量總和。這一數據遠超小米首款車型 SU7 的同期表現(SU7 上市 24 小時大定 8.9 萬輛),甚至超過特斯拉 Model Y 煥新版首日 5 萬輛的訂單量。
但與此同時,圍繞小米YU7的一系列質疑也找上了門,如小米YU7賽道圈速全網首測中,小米YU7的剎車片直接起火;小米YU7首撞照片流傳引發人們的擔憂等。
車圈頂流的頭銜在銷量端絕對是個加分項,但也意味著時刻要暴露在聚光燈之下,一點瑕疵都有被無限放大的可能。
檢驗一輛好車的最好試驗場還得是實戰。
6月29日,一組小米YU7碰撞的事故照片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這很可能是新車上市后首次公開的道路交通事故。
按照圖中內容,一輛白色的小米YU7被后車追尾,車屁股被撞的有些凹陷,標志性的小米LOGO也被撞的消失不見,但按照目前的交付節奏來看,該車大概只是一輛試駕車。
畢竟目前交付最快的Max版本,提車也要等33周到36周。
幾乎每次新車上市后,汽車首撞都是網友們關注的焦點,這是質量好與壞的最直接說明。
而且一場事故,一張照片,就能撞出話題性,什么大燈維修價格、前保險杠和側面翼子板究竟多抗造,都是可以聊的點。
雖然每次小米官方都不會下場回應,但我估計他們肯定又笑嘻了,其它車企費勁巴拉搞不來的關注度,到小米這跟不要錢一樣。
車撞了,還順帶著溫習一下發布會上有關汽車各個配置方面的信息,豈不是一舉多得。
何況大馬路媒體都有事故,發生交通事故實屬正常,只不過網友們對站在聚光燈之下的小米汽車多了幾份關注罷了。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小米汽車有之前的起火事件在前,所以網友們更關心的是類似的問題會不會再出現,要想把首撞事件完全轉化為一次流量熱點,前提是質量這一關能夠過得去。
這一次的首撞看起來雙方接觸并沒有太劇烈,后車是一輛埃安Y,從側面來看,右側大燈位置出現了大面積的損壞。
等到新車大面積上市類似的質疑不在少數,彼時也是小米YU7真正接受檢驗的時刻。
畢竟今年以來,小米汽車深陷輿論漩渦,雷軍遭遇創業以來最大危,YU7能否成為年度王炸,重新擦亮小米汽車的金字招牌極為重要。
除了首撞,YU7的起火事件來得也很快。
6月27日,在專業測試賽道上,一輛剛刷新同級最快圈速(2分18秒66)的YU7 Max右前輪剎車盤竄起明火,左前輪隨后濃煙滾滾。
這是懂車帝全網首測小米YU7在專業賽道上的表現。
看到起火的那一刻,我相信米粉們的心是拔涼的,畢竟起火問題一度讓小米汽車深陷漩渦。
不過在6月28日,小米汽車針對“媒體賽道測試小米YU7起火”原因做出了解釋,小米汽車表示,視頻中,小米YU7 Max在天津V1賽車場進行1個暖胎圈+1個飛行圈后,在未進行散熱圈的極端情況下,直接駐車,高溫導致制動片有機物材料發生起火,但制動系統整體未出現任何制動失效等問題,功能健全,使用正常。
總結起來就一句話,本次起火事件屬于賽道測試的正常現象。
的確,作為一臺定位城市豪華高性能SUV的車,跑賽道有些趕鴨子上架的味道,如果真要嘗試在賽道飛馳的感覺,需要對于車輛的輪胎、制動系統及散熱進行必要的升級,并使用大師模式且打開能量回收增強功能,避免在極端工況下出現安全隱患。
普通用戶還是老老實實在正常道路開,專業的把握不住。
當然了,消費者之所以迷戀開小米汽車上賽道,可能與小米汽車長期以來追求賽道表現有關。
很多時候,咱們總能看見小米汽車在賽道上刷新各類記錄,雷軍化身專業賽車手在賽道上閃轉騰挪。
因為賽道對汽車的風阻系統、動力系統等核心功能要求很高,在專業賽道上驗證的技術經驗,后期可以下放到量產車上。
而且征服了賽道對于汽車的品牌塑造同樣有幫助,畢竟這塊區域以往是屬于傳統豪華車的領地,這種勇于挑戰的品牌文化能夠吸引那些對汽車性能有較高要求和追求的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從而增強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接。
前幾日,知名車評人陳震炮轟小米YU7話題沖上熱搜,引發全網熱議。
原因是雷軍發微博表示,“小米YU7發布前我們做了一個夸張的挑戰:24小時耐力挑戰,就是用YU7超高速連續跑24小時(含充電時間),換人不換車。”
同時還表示,這場測試是對整車動力、充電、耐久和可靠等全方面的考驗,尤其是對于電動車,以往只有奔馳和保時捷用電車做了類似實驗,含金量可見一斑。
但陳震質疑的地方是這個測試到底有啥意思,還有陳震覺得小米YU7的24小時耐力測試不夠“極限”,比不上小米宣傳時所用的詞匯,有點過度宣傳的味道。
雙方的掰扯也引來網友們的站隊討論,當然了,熟悉的陳震的人都知道他和小米汽車之間的愛恨情仇,這也是車評人與品牌之間的老矛盾了。
上述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小米汽車難免會遇到的來自外部的質疑,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車的內部問題,例如產能。
28.9萬張大定,相當于特斯拉Model Y 2024年在華總銷量的60%,但產能地獄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這一點從小米SU7上市消費者就已熟知,有些用戶等待了數月,還沒能開上愛車。
現在YU7的訂單量已經是SU7初期的好幾倍,雷軍表示:“我們會盡一切努力擴產。”但現實并不輕松。
一旦消費者的耐心消失殆盡,對于品牌信任問題,是個殘酷考驗。
畢竟,在新能源市場,把熱度轉化為銷量的最大障礙,永遠是產能。
小米 YU7 的銷量奇跡,本質上是技術創新、品牌勢能與市場策略共振的結果。它不僅創造了商業價值,更重塑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競爭邏輯 —— 從 “追趕者” 到 “規則制定者”,中國品牌正在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
然而,這場奇跡能否持續,取決于小米在產能交付、技術迭代與用戶運營上的持續突破。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干貨,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強制性刪除。為了不失聯,請關注下面的備用號,有些精彩內容會發在這個號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