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企承建的馬爾代夫維拉納國際機場水上飛機設施項目。新華社記者 伍 岳攝
印度洋島國馬爾代夫號稱“千島之國”,以藍天、海洋、沙灘聞名于世,被譽為“印度洋的珍珠”。據馬爾代夫旅游部發布的數據,2024年該國共接待國際游客196萬人次,同比增長9%,平均停留時間達7.7天。其中,中國游客數量達到26萬人次,占比達13%,是馬爾代夫第一大客源國。2024年,旅游業對馬爾代夫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外匯收入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5%和60%,同時吸納全國超過70%的勞動力,是馬爾代夫經濟不可替代的第一支柱。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初,馬爾代夫共接待國際游客86萬余人次,同比增長7.9%,游客主要來自中國、俄羅斯和英國等,其中,中國游客數量近9.7萬人次,占比達11.3%,繼續成為最大游客來源國。馬爾代夫旅游和環境部長陶瑞克表示,政府的目標是到2027年實現60億美元旅游收入。
近年來,隨著毛里求斯、斐濟等島國旅游逐漸崛起,疊加馬爾代夫政府計劃上調旅游商品和服務稅,削弱了旅游性價比優勢,游客分流效應愈加明顯,導致其旅游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競爭和挑戰。
為實現轉型發展,馬爾代夫政府和旅游行業致力于推動旅游業體驗升級與需求細分,在完善中、高端酒店服務,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基礎上,以高端化與服務優先為引領,讓游客從“打卡觀光”轉向深度體驗,同步開發居島民俗文化探索、海龜保育等生態保護項目,以及水下別墅等定制化服務。同時進一步細分客源服務,打造“親子游”“蜜月情侶游”“銀發游”等主力產品,刺激旅游需求增長。此外,馬爾代夫政府還加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2025年6月,馬爾代夫政府將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等重大戰略項目的最低投資額從1500萬美元提升至1億美元,優先保障對旅游業發展具有較大推動效應的基建項目,旨在優化旅游生態鏈。
馬爾代夫企業一直積極參加中國國內舉辦的各類旅游博覽會,與多家中國旅行社簽署了合作協議,為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深度定制的旅游方案。馬爾代夫政府還在中國線上、線下同步推廣一系列旅游體驗推介活動,并與中國移動支付平臺簽署合作協議。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過8000家商家接入這一支付方式,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游客在馬爾代夫消費的便利性。
為了進一步擴大中國客源,在中馬兩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今年1月下旬,馬爾代夫國家航空公司開通了從馬爾代夫首都馬累直飛北京、成都和上海的航班,每周運營一次。此外,新增連接西安的直航航班,使馬爾代夫與中國之間的直航航線增加到4條。今年1月至2月,中國至馬爾代夫的單程航班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47.5%,往返航班量增長了45%,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中國游客需求,也為馬爾代夫旅游業的持續增長注入了新活力。
6月16日,于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的“中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旅游論壇”,中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三國政府旅游部門、旅游企業、航空公司、預訂和支付平臺、媒體代表等齊聚一堂,圍繞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文旅合作,聚焦區域旅游協同發展,發布了《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盟關于促進中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旅游交流與合作的共同行動》,合力推動共建“絲路旅游圈”。
馬爾代夫政府看重三國旅游資源的互補性,希望通過旅游合作,吸引中國的客源與投資,連接斯里蘭卡的文旅體驗樞紐,帶動馬爾代夫的高端海島度假。為此,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歷史紐帶為基底,打造海洋文化遺產、海島藝術節等共同的文旅IP(知識產權)項目,密切3個國家企業的旅游開發與推廣合作,大力推動簽證便利化,探索三國簽證互通機制,簡化“一程多站”流程,推動馬爾代夫從“單一旅游目的地”向“區域旅游生態圈”融合升級。(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