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阿忠,1952年生于上海。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上海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市長寧區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市崇明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曹家渡·1970
布面油畫
90 × 130cm
2025
黃阿忠的語言純化與審美觀照
文/楊衛(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自20世紀中國人主動向西方學習油畫以來,一直有兩條線索貫穿于藝術家的探索路徑:一條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寫實主義,強調寫實造型與現實立場;一條是以林風眠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注重語言自律與藝術精神。兩者互為因果,構成了20世紀中國油畫的主要發展脈絡,而藝術家黃阿忠就是沿襲了林風眠的形式主義繪畫傳統,繼而融合新的時代精神與藝術觀念,在此基礎上探索出自己的畫風,走上中國當代畫壇的。算起來,他應該是屬于第三代中國油畫家。
浦江畔
布面油畫
80×120cm
2024
祖籍上海崇明的黃阿忠,1952年生于一個手工藝者家庭。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黃阿忠從小就喜歡美術。對此,他自己回憶道:“我從小喜歡畫畫,但是家里沒有條件來支持我專門學畫,我就自己找些紙、找些筆,自己亂涂亂抹。那個時候主要是臨摹連環畫,后來長大了考到了上海戲劇學院的舞美系,這應該算我正式走上了繪畫之路,那個時候我才二十多歲?!?黃阿忠《我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為了保存生活的美》)從黃阿忠的自述中可以看到,他對繪畫的興趣始于兒時。俄裔美籍畫家尼古拉·費申說過:“一個人的精神基礎在兒童時代開始奠定,并和周圍環境一起成長直到老去?!庇纱藖砜袋S阿忠,他日后成為專業畫家,早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奠定了基礎。當然,他后來考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則為他的畫家之路提供了進身之階。
黃浦江拐彎
布面油畫
100 × 80cm
2024
上海戲劇學院雖然不是專業的美術院校,但也恰恰是這種綜合性院校的藝術特色,為藝術家保留了自由創作的空間。因為1949年以后,中國的美術學院基本上是被徐悲鴻的教學體系所壟斷,而由林風眠開創的形式主義探索路徑,則被排擠到邊緣地帶,要么偃旗息鼓,要么改弦易轍、以裝飾畫和實用美術的名義轉入了綜合類大學。黃阿忠就讀的上海戲劇學院,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一樣,就集中了不少熱衷于形式探索的藝術家。如閔希文就是當年國立杭州美專時期林風眠、關大羽等人的學生,孔柏基、陳鈞德等均是畢業于上海的藝術院校,沒有受到太多徐悲鴻教學模式的習染。所以,黃阿忠受教于這些老師,在上海戲劇學院讀書期間,反而避開了為意識形態服務的現實主義繪畫模式,而是承接了某種“為藝術戰”(林風眠語)的人文傳統。
東大名路
布面油畫
100 × 100cm
2024
1979年春,也就是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帷幕,上海的一些中青年畫家便及鋒而試,率先在上海舉辦了一個先鋒派畫展——《十二人畫展》。參加這個展覽的十二位藝術家均疏遠于現實主義傳統,而注重藝術的形式探索和自由表達。如沈天萬就師從于劉海粟和關良,而孔柏基、陳巨源、徐思基等則多受到后來寓居上海的林風眠的影響。因此,黃阿忠與他們并肩作戰,也算得上是林風眠、劉海粟、關良等人的間接學生。這使他以形式探索為己任,以純化語言為目的,在繪畫上始終堅持一種“自然主義”之路。
晨曦
布面油畫
160×80cm
2016
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阿忠一直是秉承了這樣一種繪畫理念。即從藝術語言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自然和日常的表達,去呈現開放的時代精神,而不是遵循于某種藝術的教條,機械地描摹和反映現實。這使得黃阿忠的繪畫作品極少涉及所謂“重大歷史題材”,即便是在“85美術新潮”時期,藝術家們紛紛以哲學來表達觀念,從而掀起一場文化啟蒙運動的背景下,黃阿忠也始終保持著自己的語言自律,沒有被藝術運動和社會思潮所裏挾,偏離探索的方向。因此,黃阿忠也一度被新潮美術群體所忽視,從最初的弄潮兒變成了邊緣畫家。
城市
布面油畫
80×120cm
2024
不過,正是這種藝術的邊緣狀態,恰恰使黃阿忠顯現了個體的文化價值。因為新潮美術作為一場社會運動,肩負了過于沉重的文化使命,以至于用哲學思想來取代藝術本身,建構起一種新的宏大敘事,反倒抽空了人的主體性、削弱了藝術自身的力量。用批評家栗憲庭的話說,就是“這場思想解放運動開始進入哲學的層次,但并非現代藝術運動自身,充其量只是一個思想準備階段。”(《重要的不是藝術》)因此,當新潮美術退潮之后,像黃阿忠這樣的藝術家,就如同潮水退去后顯露的珊瑚礁一樣,展現出了其頑強的個性和多彩的光芒。
虹口三角地
布面油畫
120 × 100cm
2024
應該說,黃阿忠的藝術價值,是從90年代以后逐漸顯現出來的。由于90年以后的市場化轉型,使得宏大的啟蒙敘事土崩瓦解,所以,整個社會出現了一種文化真空,急需有藝術家個體來填充。這是“新生代”(尹吉男語)美術運動揭竿而起的時代背景,也是藝術家紛紛轉向日常敘事的歷史演進。而黃阿忠作為第三代中國油畫家,一直堅守的藝術自律和日常表達,某種意義上為更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崛起,提供了人文參照和語言鋪墊。因此,他的價值和意義被逐漸彰顯了出來。
上海郵電大樓
布面油畫
80 × 60cm
2014
在黃阿忠的繪畫作品中,沒有激越的情緒,也沒有觀念的負擔,而是從一種平視的角度,樸實地觀照日常生活與自然風物。這正是許多新生代藝術家熱衷的表現方式。但與新生代藝術家們不同的是,黃阿忠并不刻意地截取對象,更不對其進行人為的扭曲和變形。而是嚴格遵循自然主義的繪畫原則,不斷從客觀對象中提煉出美的元素,自始至終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個性。他的繪畫多是以寫生為主,既有鄉野的風光,又有城市的景色;既有西方的古堡和城廓,又有中國的山川與云海??傊?,現實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是黃阿忠熱情謳歌的對象。他就像一個行吟詩人一樣,四處游走,東尋西覓,將都市和田野、青山與綠水等目力所及的一切,賦予審美的觀照與詩意的暢想。
通往浦江
布面油畫
120 × 80cm
2018
就繪畫語言而言,黃阿忠沿襲了西方繪畫的表現主義傳統,同時也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精神融入其中,從而形成了他自己的繪畫風格,既能夠折射出自我的生命情感與人文精神,又可以讓觀眾在其作品中體會到“可游可居”的身臨其境之感。可以說,黃阿忠通過多年對繪畫語言的錘煉與純化,早已將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達到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高度。而他站在這個人文高度再跨界而行,無論是從事水墨、瓷畫等不同媒介的創作,還是轉換成文字表達、從事散文寫作,都能夠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正是這種熔于一爐,又各出其彩,將黃阿忠的創作構成一個美學整體,就如同萬花筒一般,使觀眾看到一個斑斕世界的同時,也從中找到了某種心靈的慰藉與詩意的棲居。
黃浦江畔·1930
布面油畫
70×90cm
2014
巴黎的教堂
布面油畫
60×80cm
2022
佛羅倫薩邊古堡
紙本油畫
20×30cm
2023
復興東路·1970
布面油畫
80 × 120cm
2024
靜物·藍色交響
布面油畫
71×60cm
1997年
睡蓮
布面油畫
61×81cm
2014年
紅花
布面油畫
100×80cm
2020年
小憩
布面油畫
91×121cm
2009年
靜物·白花
布面油畫
60×50cm
1998年
靜物·壇壇罐罐
布面油畫
102×102cm
2006年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