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茅先生夫婦帶著10個月大的嬰兒游覽上海動物園,臨近中午,孩子餓了,而該動物園唯一的母嬰室又在大門外。茅先生想在有空調的展覽館內用奶瓶喂孩子,卻被展館工作人員制止。茅先生認為上海動物園做法不近人情,展館工作人員則認為不在展館飲食是文明觀展的通常要求,雙方為此鬧得有些不開心。
這則新聞掀起千層浪,將規則與人情的千年辯題推至公眾視野。顯然,這場爭執的核心,從來不是“要不要守規則”,而是“如何讓規則在現實面前多一分彈性”。
不可否認,規則是公共秩序的基石。“不在展館飲食” 的規定,本質是為了維護整潔的觀展環境,避免食物殘渣影響展品、干擾其他游客,這是文明社會運行的基本共識。從美術館到動物園,類似的規則無處不在,正是這些看似“剛性” 的約束,才能讓公共空間的體驗更有序、更舒適。如果人人都以“特殊情況”為由打破規則,公共秩序難免陷入混亂。
但規則的終極目的,是服務于人,而非將人框進冰冷的條條框框。10個月大的嬰兒并非“故意違規的游客”,其喂養需求是生理本能,既非“飲食享樂”,也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根據《上海市母嬰設施建設和管理辦法》,景區必須設置獨立母嬰室且面積不小于10㎡,需配備哺乳椅、護理臺等設施。而上海動物園僅有的母嬰室不僅位置偏遠,內部僅有一張簡易護理臺和洗手盆,既無隱私遮擋,也未在園內設置指引標識。當公共服務未能覆蓋特殊群體的基本需求時,再用“規則” 硬卡現實困境,難免顯得不近人情。更關鍵的是規則執行僵化。園方聲稱“禁食是文明觀展規范”,但負責人又坦言“無明文禁令,僅限制氣味大食物”。當嬰兒哺乳被簡單等同于“普通飲食”,當工作人員對成人飲水視而不見卻對嬰兒奶瓶強硬制止,規則的合理性必然遭受質疑。
規則與人情并非二元對立。真正的文明管理,從來不是“一刀切”的機械執行,而是在堅守原則的基礎上保留“例外通道”。就像地鐵允許嬰兒車優先通行,醫院為急重癥患者開辟綠色通道,這些“彈性”并非對規則的破壞,而是對“人之常情”的尊重。反觀事件中的處理方式,工作人員機械套用規則,忽視了嬰兒的特殊需求,本質上是將“維護規則”與“體恤人情”對立起來。事實上,兩者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規則劃定了行為的底線,而人情則讓規則的執行更有溫度。對于上海動物園而言,完全可以在“禁止飲食”的大原則下,明確“嬰幼兒必要喂養除外”的補充條款;甚至可以在展館內設置臨時哺乳角,既不影響其他游客,也能解決家長的燃眉之急。
一個奶瓶照見的,遠非動物園的得失。某種層面上,公共設施的人性化程度,往往比規則本身更能體現社會文明。當城市高歌猛進于硬件競賽時,文明真正的刻度,始終鐫刻在對最柔軟生命的包容里。設施的完善是“防患于未然”的前提,而規則的彈性則是“化解矛盾” 的關鍵。兩者結合,才能讓“文明觀展”與“人文關懷”并行不悖。嬰兒奶瓶折射規則溫度,城市文明需容得下一隅哺乳角。如果動物園能在規劃時將母嬰室設在園區內部,或在各展館附近設置臨時哺乳點,這場爭執從一開始就可以避免。
規則是文明的骨架,人情是文明的血肉。上海動物園的這場風波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既要守住規則的底線,更要常懷體恤之心。當管理者學會在條文之外看見“具體的人”,在原則之中留出“彈性空間”,公共空間才能既有序又溫暖,這或許是比“禁止飲食”更重要的文明課。(久泰平)
可參與優惠購票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 長白時評出品
編輯:張楠 審校:王偉光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