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千古。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帶團進武侯祠的導游是會拉踩的,剛進諸葛亮殿,就是振聾發聵的一問。“你剛剛在劉備哪里看到幾束鮮花?再看看這里呢。”“所以,諸葛亮在民間有非常高的地位。”
劉備殿里,劉備的塑像前的確只擺了2束花。諸葛亮殿里,鮮花超過10束,形成碾壓之勢。越過人海,再往供桌一湊,更是沒忍住,“噗嗤”笑出了聲。
還得是丞相,長長的桌子上,擺滿來自全國各地諸葛迷送上的三國殺卡牌、西安的泥土、給丞相的手寫信、成都和西安之間的動車票……以及借給諸葛亮的東風。
供品五花八門,既抽象,又穿越,還喜劇。
信我,不管誰進入諸葛亮殿,都得發出驚嘆,“快來看!”“這也太搞笑了吧。”“誰這么有才啊?!”“這是在搞抽象?”“怎么連王者榮耀也上來了,牛X啊!”
就是說,當代年輕人緬懷古人、紀念丞相的方式已經進化到新level了。因供品頻頻打破次元壁,諸葛亮的供桌已成為武侯祠熱門的打卡點之一,游客挨著打量每件供品。
武侯祠里有個靜遠堂,取自《戒子書》中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就端坐在堂內,靜靜地注視著遠道而來的諸葛迷們,今天到底又堂堂正正地帶了什么出其不意的供品。
角落上,先是幾張玄亮同框的卡片,CP粉看了浮想聯翩,很難忍住不磕。歷史上,劉玄德(劉備字玄德)和諸葛亮就堪稱君臣典范,他倆的故事,充滿傳奇和情誼。
諸如年近半百47歲的劉備,三顧茅廬后,才請出27歲的諸葛亮。年齡相差頗大,但并不影響二人的精誠合作,攜手共謀天下大事。
劉備曾親口承認,“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托孤之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臨終之言,更是承載著劉備對諸葛亮極高的信任。
很顯然,玄亮二人的關系早就超越了傳統的、倚重與猜忌并存的君臣關系。就連陳壽在《三國志》中也蓋章認證,說劉備與諸葛亮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
玄亮同框,不是人人都磕得動。供桌上鋪滿的三國殺卡牌,倒是充分彰顯三國殺玩家無處不在的實力。蜀國將士們,將八卦陣的配置拉滿。
當牌堆里出現一張又一張的桃牌,很難說不是玩家們在為諸葛丞相作法續命。
像游戲中那樣,加1點生命值,再加1點生命值,如此,似乎就能令五丈原的秋風晚來,諸葛丞相還有機會實現“匡扶漢室,還于舊都”的宏愿。
第一眼看到的諸葛亮面前的供品的時候,會覺得搞笑。當看過全部供品,歡樂的背后,更多還是人們對諸葛丞相有太多的意難平。
1800年過去了,世人還是如此地希望丞相能贏。
為此,東漢末年,赤壁之戰,丞相要的東風,借來了。而且,還是超硬核版東風。穿越時空,有此神器助陣,攻打曹操,這還不穩穩當當?
迅速通往漢室的高鐵票也送來了。
高鐵票上的開行時間為228年2月1日。人們多么想改寫歷史,丞相在這天率領蜀軍出祁山,所發動的第一次北伐戰爭會取得成功,實現通過軍事行動恢復和增強蜀漢國力的預期。
對著一枚小小的設計過的高鐵票,導游反復講述著那份關于“中國人特有的浪漫”的故事。2017年開通的西成高鐵,從成都到西安,二等座定價為263元,正是為紀念蜀漢于公元263年滅亡的歷史意義。
扶不起的阿斗,終于也扶起來了。
只不過是在游戲里,由王者扶起來。特別制作的圖片上,阿斗六殺十五點擊敗司馬懿。小孩哥見了都得喊一句,“我去!”
供品有些離譜,但一想到放在諸葛亮的面前,也就不奇怪了。從出山到54歲去世,諸葛亮的一生,是為“匡扶漢室,還于舊都”的一生,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生。
在諸葛亮眼中,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慕名而來的游客,所帶的供品也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西安來的朋友,專門帶了一抔土,所謂“一抔長安土,天下赤子心。”如果有原屬于吳國、江浙滬一帶的朋友來武侯祠祭拜諸葛亮,最好是帶一份降書。
也不知道是哪個貼心人,送了一包蒜香花生,下面還補充放了一顆薄荷糖。在供桌上放薄荷真的很絕,傳說諸葛亮有段時間郁郁寡歡、焦頭爛額,妻子黃月英取來薄荷制成巾帕,包在諸葛亮的頭上,諸葛亮頓時神清氣爽。
據說,還有人曾看到諸葛亮的供桌上擺了霸王茶姬。諸葛亮要是喝了,會不會精神到半夜起來吃供桌上的枇杷李子,咱就不知道了。很有可能睡不著的凌晨三點,丞相會親自指揮大軍夜襲司馬懿。
一個女孩,從包里翻出三顆荔枝,怯怯地放在丞相面前后,退入人海。供桌上,無論是薄荷,還是東風,又或者是高鐵票、書信等,源源不斷地擺上,全都寄托了人們對諸葛亮深深的敬仰和思念。
即使來到武侯祠的劉備墓前,其供品的規模和豐富程度仍趕不上諸葛亮面前的,后人頂多為劉備湊齊了五虎將。
歷史上,風云人物眾多,為何時隔千年,諸葛亮仍能得到后人的敬重?
因為他忠誠,一生踐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至死不忘興復漢室;因為他智慧,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以弱抗強卻令敵國膽寒。
因為他清廉,位極人臣卻家無余財,臨終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因為他勤勉,事必躬親,“罰二十以上皆親覽”,夙興夜寐只為報先帝之恩。
因為他悲憫,七擒孟獲而終服其心,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只為蜀地長治久安;因為他遺憾,秋風五丈原,星隕渭水畔,出師未捷卻留下千古長嘆。
一個又一個因為,使得諸葛亮在官和民之間都有極大的口碑。粗略回顧武侯祠這座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的歷史,也看得出千百年來,人們總是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諸葛亮的敬重。
事情要從蜀漢章武三年(223年)說起。
劉備病逝于白帝城,靈柩運回成都,葬于南郊,史稱惠陵。按漢制,帝王陵旁應建祭祀宗廟,但劉備以“漢中王”身份稱帝,政權未獲中原正統承認,因此只有陵沒有廟。
直到公元5世紀左右的南北朝時期,益州官吏才在惠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成為官方認可的祭祀場所。再后來,南北朝晚期到唐初,蜀地百姓自發為丞相在漢昭烈廟旁修了武侯祠。
彼時,民間修建武侯祠,突破了原有的禮制,膽子非常大。臣子祠與帝王廟并列,怎么可能?!但諸葛亮聲望極高,民間祭祀熱情壓倒了禮法約束。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獻王朱椿赴成都就藩,他也覺得武侯祠香火遠超漢昭烈廟,是“臣壓君”的僭越,不符合儒家禮法。
由此,武侯祠的諸葛亮像移入漢昭烈廟內,逐漸形成前殿祀劉備,后殿祀諸葛亮的合祀格局。而且,在地勢上,諸葛亮的殿還要修建得比劉備殿矮一截。
盡管劉備高諸葛亮一頭,盡管官方名字叫漢昭烈廟,但民間百姓仍稱其為武侯祠。
今天的人們,努力在諸葛亮的供桌前擺滿供品,不顧劉備的感受,將千百年來形成的民間記憶頑強延續,也足以說明,蜀地百姓、全國人民對諸葛亮是真愛。
在此,終于可以放心地說上一句,丞相保重。下次來武侯祠,再給你帶點好東西。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夏日武侯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