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部分高校對文化活動育人的重視程度不足,將其視為可有可無的“附屬品”,這種認知無疑是片面的。實際上,優質的文化活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實現自我成長與突破,這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以上海市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為例,其以學科專業為依托長期助推“一院一品”校園文化品牌建設。因而該校各學院文化創新活動可謂是各具特色、百花齊放。
例如其智能技術學部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就在校園活動建設與人才培養上有著獨特的優勢。作為上海市教委在市屬高校唯一指定的國家級學科競賽組織單位,該學院自2011年以來,已連續12年承辦中國大學生智能制造挑戰賽。這一賽事承辦經歷,為學院搭建了一個高水準的學科競賽平臺。因此,該學院巧妙地將教育部重點學科競賽的內容和要求有機融入到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中,堅持“以賽融教,以賽促學”的理念。
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投入學習新技術的源動力。在競賽的激勵下,學生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專業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指導學生參加比賽,獲得了多項榮譽,這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肯定,也在學院內形成了濃厚的工程師文化氛圍。這種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工程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還有智能技術學部計算機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也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國家和社會需求,創新和豐富人才培養模式。該學院依托連續舉辦十二屆的計算機文化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想象力、創造力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平臺。
而且,計算機文化節作為該學院的品牌特色活動,不僅發掘了學生的潛力,發揮了學生的專業特長,還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了解。更重要的是,它弘揚了科學精神,對營造科技創新的校園氛圍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文化節的各項活動中,學生們能夠將所學的計算機知識運用到實際項目中,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學生們可以在編程比賽中展示自己的編程技巧,在軟件開發項目中發揮自己的創意,這些都為他們今后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這兩個學院的做法可以看出,該校真正將文化活動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的內化與能力的提升。這種注重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模式,能夠培養出更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可見,上應大通過舉辦各類特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在創新中進步,這樣的教育模式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