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填報高考志愿的時間,關于“選專業”和“文科生”的討論愈發多了起來。
我回想起自己選志愿的時候,對文科生能報的專業幾乎沒有想象力,只是在每個理想學校下方堅定地勾選新聞系、漢語言文學系和英文系。其他大部分專業,好像都被裝進了一個叫做「文科冷門專業」的籮筐,和“不好就業”畫上了約等號。
接觸的人越來越多后我才發現,許多我曾經望而生畏的冷門專業,其實特別有意思。于是我們去聯系了幾位就讀「冷門專業」的同學,問了問他們的就讀體驗和就業選擇。
這次采訪的初衷,是想打開更多對「文科專業」的想象力,試圖回應一下我們的選擇恐懼和就業焦慮。
但在和他們聊過天后,我把對“就業難度”的執念拋之腦后,重新感受到「學文科」帶給我們的滋養:有時是和喜歡的東西在一起,有時是對“人生大問題”的反復叩問,有時只是一份鄭重、一種輕盈、一片寧靜,而我們珍視的東西,也正是這些。
關于「選專業」,你有哪些想要分享的?歡迎留言,我們會選出兩位讀者送上「鳳凰讀書盲盒」~
文物保護與修復
@游游
我的專業是文物保護與修復,原來的名稱叫藝術鑒藏。
我受《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這些紀錄片的影響,對相關內容非常感興趣。選專業的時候,我想象自己未來會沉浸在人文書畫的氛圍里,每天喝喝茶、寫寫詩。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進學校后發現,還真差不多,而且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有趣內容。
我學得非常快樂,因此讀了四年、又續了三年,繼續讀研。
我們學習的內容可以從個人興趣點出發,每位學生選擇一種文物進行單獨研究,老師提供指導和資源,但不會布置繁重的作業,很適合喜歡向內探尋知識、喜歡實踐和讀書的同學。
我本科的時候學習的是器物方向的,會有器物鑒賞與修復、佛造像鑒賞、考古繪圖、3D建模等課程,研究生選擇了紙質文物修復方向,轉而學習了完整的紙質文物如古籍的修復過程。
起初,我對“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的理解比較樸素,以為它更多是技術性的修補與修復,但現在覺得,它是一種帶有溫度的技術實踐,讓我思考人與物的關系,也讓我學會在細節里尊重時間。
游游的上課日常
我們面對的是曾經被人使用、記載、珍藏的物品,它們是文化、記憶、時間的載體,所以這個專業不僅僅是在“修復文物”,更是在“修復歷史”。
學這個專業讓我變成了一個更敏感于細節,更有耐心的人,無論是對事物還是人。因為在修復中,哪怕是一道裂痕,都需要鄭重對待,它可能隱藏著材料、歷史或情感的重要信息。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在日常生活中,去尊重那些微小、容易被忽視的變化。
圖書情報
@狗雞
我們專業大部分老師和同學都是很喜歡看書的人,在我以前的生活里其實很難遇到。
前年大火的楊素秋老師的《世界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一定程度上讓圖書管理這個工種走向了大眾視野,有更多的人讀過之后會知道“噢,原來圖書管理員的工作不僅僅是整理書架這么簡單”,信息服務、讀者服務、圖書采購都是大難題。
《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
圖書館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想要它更好地發揮作用就特別需要這方面專業對口的人才,但很多人都會誤認為這是一個人人都能勝任的工作。
其實圖書情報專業屬于管理學大類,融合了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技術和管理學這幾個學科。
我以前總覺得和書打交道只有快樂,現在懂得了即使是讀自己喜歡的專業、從事喜歡的工作也會有各種煩惱,書籍可以娛樂或者指導生活,但無法成為永遠的烏托邦,這個專業讓我更相信了付諸行動確實比紙上空想能讓人快速成長。
如果真的想走圖書館的就業方向,這個專業很適合作為考公考編的必要跳板。如果并不太堅定,比如我,會覺得課程設置有些雞肋。
我們會學文獻計量學、文獻傳播學、知識產權、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檢索以及信息服務與用戶等課程,文獻計量學擊潰了我對于圖書情報專業的所有幻想:別天真了,走到哪兒都得學好數學。
我們專業的就業方向還有在各類信息中心、咨詢機構、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等需要信息管理和知識服務的領域做數據分析、用戶及市場研究。
狗雞在學校圖書館找到的超難買絕版書
我未來大概不是進圖書館,就是去出版社,畢竟選這個專業就是想和書在一起,現在看起來這也是我比較熟悉且能發揮作用的領域。
(當然,我也沒有放棄寫小說賣出百萬版權從此退休的夢想!)
休閑學
@方芳
休閑學是哲學的二級學科,而全國唯一的休閑學專業在浙江大學。
之所以如此,和杭州市政府有關。有很多人開玩笑,現在杭州是“996之都”。但在21世紀之初時,杭州市政府是想把杭州建設為“生活品質之都”和“東方休閑之都”的。
休閑學專業的成立,可以看作是當時杭州對于自己城市發展理念所進行的具體實踐之一,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候人們對未來城市生活的期待。
我最初對休閑學的印象是非常嚴肅抽象的。但真正進入專業的學習之后,我從專業的老師們身上感受到了休閑學的真正魅力。
休閑學的課程和其他哲學專業基本一致,不一樣的地方在于,老師們會開設一些特別專注于休閑思想的課程,例如休閑學導論、休閑美學。
公眾現在所談及的“休閑”多是指一些現代現象,但休閑在中西方古代都有極為深厚的思想源頭。老師們把久遠抽象的哲學思想融匯在休閑這種生活哲學中進行講授,成為了哲學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時空通道。
電影《乘船而去》
我的理解是,我們專業,就是帶著幾千年的人類智慧走進現代生活,是研究如何過良好生活的新型倫理學。
比如說,有個老師就非常喜歡把我們帶到西溪濕地、咖啡館,或者某個非常幽靜的地方,在那里跟我們講他的休閑美學,給我一種“我帶著這些思想重新走進生活”的感覺。
休閑學的學生可能更為輕盈(相較于現在的內耗)。我有一個師弟,他博士畢業之后就沒有搞學術研究,而是在搞樂隊。他就以一個很輕盈、很輕松的狀態在過他想要的生活。
我現在也是一樣的,我現在從事的工作就是我想要的研究工作。眾所周知青椒壓力很大,但我覺得很幸運,休閑學給了我做研究的意義感和過良好生活的信念感。我也在過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政治哲學
@十六
因為喜歡薩特,我大學選專業選了哲學系。結果上大一的時候,我發現我完全看不懂他的書。在被存在主義原著“折磨”了一個學期之后,我選修了一門讀洛克《政府論》的課,才終于有了能讀懂的東西。
也就是說,最初進入哲學系時,我只能讀懂政治哲學的書。后來又遇見特別好的政治哲學方向的老師,就順水推舟繼續學政治哲學了。
政治哲學研究的主要是政治領域的哲學問題,我自己研究的主要問題是“社會正義”,即如何安排社會分配才是正義的。
我高中時讀了劉瑜《觀念的水位》和桑德爾的《公正》,就對“什么是正義的社會”這一問題很感興趣,我很想知道如何回答“何為良好生活”的問題。
《公正:何謂正當之為》
我后悔過學哲學。因為我既無法通過哲學來改變世界,也無法通過哲學來解釋世界(個人水平太差,不代表其他哲學專業的老師和同學)。但是,我唯一不后悔的是選擇讀政治哲學的碩士。在課上和充滿熱情的老師交流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在課下和同學們討論問題開讀書會,這樣的日子想一直一直過下去。
哲學生被最常問到的兩個問題就是“你們學什么”和“你們能找什么工作”。
對于前者,我會小心翼翼地報出一些哲學家的名字:羅爾斯、諾奇克、沃爾澤……然后,當我發現聽者眼神迷離地說出“哦,好厲害啊”之后,便立刻改口:“我們本科還會學一些其他的,中國的西方的哲學都會涉獵。像是孔子老子(聽者的眼睛一亮),還有外國的柏拉圖尼采,當然還有馬克思。”
我叛逆地在高考志愿上填完“哲學”之后,我爸就深吸一口氣,說:“那么你們出來能干啥呢?”
其實,我們的就業方向和大部分文科生差不多:讀博/考公/當老師……
我希望不要那么早離開自己喜歡的政治哲學,所以想去出版社做編輯,可以離自己喜歡的內容近一些,也可以把這些東西帶給更多的讀者。
雖然在實習的時候一直被勸退,但在這個時代能找到一份自己并不討厭且能活得下去的工作已經很不容易了。
最后,秋招快到了,出版社老師們看看我吧(^_^)v
茶學
茶學-瑾小滿
茶學總被誤認為是冷門文科專業,但其實,“茶學”本科,更接近理科專業。
我小時候就受到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高二的時候接觸到了茶,后來一發不可收拾,整個高三都在了解和茶文化相關的知識。高考報志愿的時候,直接就選了這個專業。
我對歷史和文學比較感興趣,報志愿的時候,以為會主修茶文化、茶歷史之類的課程,結果后來主要學的是生物與化學。
大三的時候,我們整個年級的同學都會到茶葉種植基地去住一個月,進行生產實習,把六大茶類全部做一遍。大四的時候,有一門叫做“茶葉審評與檢驗”的課,老師會把全國各地的好茶葉收集、分類,每天一起泡茶、喝茶、品茶。
因為喜歡茶,我學茶學就感覺特別幸福,它不像其他專業那么枯燥,又能夠給人帶來愉悅和精神上的享受。
我用我的專業知識去做相關兼職實習,也特別受歡迎,因為中國很多人每天都想要喝茶,都想要去了解茶。在做講解的時候,很多人會稱贊我很專業,這也讓我很滿足。
除了體制內、傳統的茶企,我們專業的就業的方向現在越來越廣,比如茶顏悅色、奈雪的茶這些新中式茶飲、茶飲料公司,都需要專業人員。我以前的性格比較跳,但學了這個專業之后,我的品性都發生了改變。
茶綜合了文化屬性、社交屬性、健康屬性、科學屬性,“茶學”的專業優勢,其實對我的生活工作都非常有幫助。
梵語巴利語
@淺瞳
我本科的專業是梵語巴利語。梵語和巴利語分別是印度文明和南亞佛教文化圈的古老語言。
我原本更希望學習漢語言和國學一類的專業,但是高考失利了。在我最初的印象里,梵語和其他語言類專業不同,很神秘,而且與印度和南亞的宗教文化密切相關,我對這些文化類的東西很感興趣。
實際上,梵語巴利語是一門非常硬核、非常學術的語言類專業。學習梵語的過程很不容易,梵語被視為世界上最難的語言,要記很多語法,變格變位也很復雜。老師們的研究也側重文獻學和語言學,而我更喜歡文化研究。
淺瞳的梵文記憶卡片
不過我們專業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老師和課程,比如關于印度科技史的課上,老師會在課上講星占的內容,還有一門藏語課,會在課上學唱藏文民歌,課外,我們會一起去雍和宮實地考察。
學梵語讓我更加堅定: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 而對梵語本身,我祛魅了(笑)。
我曾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迷茫過,因此換方向申請了東亞文化研究的留學項目。碩士期間為了精進藏文,我實地去了尼泊爾。在那里,我發現梵語所用的天城體文字鋪滿了大街小巷。我頓時感覺梵語活過來了,也意識到那些我們眼中的宗教、哲學并不是浮于空中的,而是他們生活切實的一部分。
關于我所學的“神秘”專業,自然也引起了外人的好奇。有人會說,你學梵語,那是不是會算命、會通靈?有時我也會被冒犯到,別人以為我們的專業就是念念經,像江湖術士一樣,而我們其實是正兒八經的學術。
我馬上要讀博士了,我希望能把我的梵語特長和喜歡的文化研究結合起來,我認為真正的學術研究并不是死磕文本,而是真正將語言背后的文化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就像中文之于我們,這些小眾語言同樣是一個群體、一個時代人們的日常,承載著他們的生活與生命。
戲劇學
@天真的愛普爾
我的專業是戲劇學,讀博期間輔修了數字人文的課程。
我在高中時期就明確知道自己想學習戲劇和影視類的專業。也許是因為我從小有很多關于人的困惑,而在文藝作品中,我常常能找到某些問題的答案,或收獲一些理解世事的角度。
我對這個專業的想象就是“好玩”,不僅可以享受創作帶來的的樂趣,也能通過人文教育的滋養讓我收獲智識被啟迪的時刻。
我的很多同學畢業后去了世界各地的高校任教。也有人留在了影視行業,當制片人、編劇,或從事戲劇教育工作。當然,也有不少人轉行。
我目前在德國從事電影修復工作,負責管理數字化電影和電影檔案的項目,并教授大三學生關于電影遺產研究的課程。因為我過去的研究中涉及到檔案和文化政策,又輔修了數字人文的課程,掌握了一些數字化技術,可以說,我目前的工作和我的背景是極其對口的。
天真的愛普爾和同事的工作日常
本科的時候,我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學習剪輯、拍攝、講故事,研究生開始逐漸聚焦于理論研究。我之前經常在機房熬夜剪片子,也經歷過大冬天凌晨三四點和同學們在外面拍攝。讀戲劇學后,我也因為寫論文的挫敗感流過許多眼淚。
現在回想起來,都是苦后回甘。正是因為我喜歡并在乎我的專業,才愿意為它傾注心血。
我的專業讓我學會了很多技能,但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如何去認識自己、理解我所處的世界。人文學科的教育和訓練給予了我無形的鎧甲,讓我在與世界交手時多了一些從容、平靜和寬忍。
中國古典文獻學
@予安
我現在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獻學。
其實我大學被錄取的專業是“社會科學試驗班”,后來因為迷戀余華和王小波的文字,選擇轉到中文系。大三時上了古典文獻學這門課,發現別人認為枯燥的學問,我竟然覺得非常有趣,研究生就毅然選擇了中國古典文獻學。
當時在完成期末作業的時候,我去梳理《河岳英靈集》的版本源流,其實過程特別艱難,歷時三天,每天在圖書館從早七點到晚十點,但當時就是覺得特別興奮,也特別有成就感。
當時我還深深被出土文獻所吸引,讀完李零老師的《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后感覺這個領域大有所為,于是研究生時毅然決然選擇了這個專業。我對它的想象就是能夠在整理與考證古籍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別人未曾發現過的有趣的社會、文化、文明的“側面”。
我們會修讀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學、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等基礎學問,還會研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漢書》《史記》等經典文本。版本學很有趣,會學習不同的版本類型、書本的裝幀形式等。如何進行版本鑒定非常吸引我,通過語言、物質形態、字體鑒定一本古籍的朝代和地點,就像偵探破案一樣。
予安的筆記
《逍遙游》中莊子曾與惠師辯“無用”,即無用即為大用。我能感覺到現在的時代對文科并不友好,而我要說,中文教會我的可能確實并不是某個公式或是推理,而是人生態度與生活智慧。我讀到了古今中外的悲歡離合,感受到了不同文明的生存樣態,學會了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學會了去做一個多元而廣博的人。
具體到文獻學,它教會了我要去做一個嚴謹而細心的人。我總是想著再多學習一點,再多見識一些,下次再讀文本就會有更多的發現了。
農村區域發展管理
@仿生斯派克
我讀的是農村區域發展管理專業,讀這個專業最大的“麻煩”是解釋成本太高了。
每當別人問我什么專業的,我要告訴他們,有點像是社會學,也有點管理學,可能是別人眼里的考公最佳專業……但其實這都簡化了我們專業的復雜性。
當時還是涂答題卡報志愿的年代,在交上答題卡后,我爸又重新要回答題卡,讓我把第一志愿改涂為這個專業。在他看來,這是每個有所謂的家國情懷、要做出一番事業的人要讀的專業——畢業后帶著這樣的專業背景去考公、進體制內,一點一點影響政策的決策,致力于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
很難說這是山東人對于考公的向往,還是真的心系人間冷暖。
對當時的我來說,所有的報考信息來自于僅老師擁有的一本招商簡章的書,選專業也只能根據字面意思理解。所以我當時完全不知道,雖然它屬于文科類專業,依舊要主修高等數學、統計學、 概率論、線性代數……
在當時的山東教育敘事里,考上大學就意味著一勞永逸,一切人生問題順理成章就能解決了,誰能想到,我一個文科生,讀大學時依然要因為數學學到凌晨一兩點。
對這個專業的感情,是畢業之后逐漸產生的。我現在的工作與這個專業幾乎毫無關系,但實事求是的田野調研、多元的思維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真切的人文關懷,依舊影響著我看待事物的視野,以及自我的堅持與判斷。
田野現場
現在回望,大部分記憶已經模糊,但還是會記得我們為追蹤留守兒童的生活而讀的800多本他們從小學到高中的日記,寫滿了瑣事,也寫滿了對活下去的希望;記得去村子里做留守老齡女性研究時給她們拍下的每一張面孔,有些成為了她們此生的遺照;記得每次下田野與村民聊天時總被握緊雙手賦予很多解決他們現實問題的期待,而我們每次總帶著巨大的無力感以及自己可以做出什么改變的可能返回學校完成的不過是一紙論文。
多年后,讀到了我們當時的院長在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現在想來,這不僅是對我們作為普通人的期待,更是對那種強勢的、擁有某些權力的,或是天生處于人群中的大多數的人的期待。
編輯|草草,十六
主編|魏冰心
封面圖|《我在故宮修文物》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