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 記智庫城城
昨天傍晚,壯麗“雙虹”刷爆了西安人的朋友圈。天橋飛渡,虹貫長安。
夏季氣候變化復雜。尤其是今夏,包括西安和成都等在內很多城市經歷了史上最早高溫,也目睹了多地“旱澇急轉”的場景。隨著夏季汛期的來臨,陜西氣候將會有什么特點?
在不久前省府召開一次發布會上,陜西氣象局表示“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階段性和區域性氣象災害突出。”西安,情況如何?
趨勢:今夏陜西天氣
對普通市民來說,大家更關注夏季氣候大致有兩點:降雨量和溫度。那么,今天主汛期(7月~8月)是情況如何?
在降雨量方面,陜西省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受偏強東亞夏季風影響,水汽輸送條件較好,陜西省大部降水偏多。” 這種氣候,就會造成“全省整體澇重于旱,發生極端暴雨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大。”
與常年(1991~2020年)同期相比,陜北北部偏多2~3成,陜北南部、渭北偏多1~2成,關中南部、陜南大部接近常年略偏多0~1成,陜南東南部接近常年略偏少0~1成。
飛虹下的“城墻+城南+秦嶺+白鹿原”全景
◎攝影/茍秉宸 18張2000萬像素拼接而成
在全省范圍,需要注意地方包括:“黃河流域晉陜峽谷河段、龍門至三門峽干流區間、渭河流域咸陽至潼關區間、漢江流域上游將有較重汛情。陜北北部、陜南西南部及東北部暴雨災害風險等級高。”
這個說法,與6月24日全省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現場會的趨勢預測保持一致。
“入汛以來,全省平均降雨量82毫米,較常年偏少三成,其中陜南偏少四成,關中和陜北偏少兩成。主要河流徑流量與多年均值比較,黃河陜北段正常至略偏豐,其余河流整體偏枯。
6月30日-7月9日的全國雨帶圖◎來源/中央氣象臺
綜合研判,7月至8月黃河北干流出現超警洪水可能性大,漢江安康段可能出現警戒量級洪水,渭河中下游可能出現一般性洪水。主要河流徑流量黃河偏豐,渭河、漢江、涇河正常至偏枯,北洛河、嘉陵江正常。
在氣溫方面,相關負責人介紹:“主汛期陜西省氣溫偏高,高溫日數偏多。與常年同期相比,陜北北部接近常年略偏高0~0.5℃,其余地區偏高0.5~1℃。
“關中城市群、陜南漢江河谷地帶高溫災害風險等級高。八月上中旬關中、陜南將有10~15天階段性伏旱。”無論是防暑降溫還是防范森林火災,以及夏季能源保供準備工作,都成為必備功課。
解讀:階段性天氣預估
綜合天氣預報以及近幾年的變化,西安今夏的天氣情況,仍將延續“一波三折”特點。
每年夏季,我國天氣形式總繞不開一個“老熟人”——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一年之中,副高位置有兩次重要的北抬。伴隨其北上的步伐,我國大部地區的雨熱進程也因此開啟。
不過今年卻未能按常理“出牌”,“副高”以6月底極為少見的姿態,迅速西伸并大幅度北抬,造成雨帶跳過長江流域,直接跨進華北甚至東北腹地。
部分天氣軟件的西安七月天氣預報 ◎NEWS
本輪副高展現出一種“跳級式”推進,短短幾天內強勢西伸并大幅北抬,控制中心逼近長江中下游乃至淮河流域以北。這種位置本應出現在盛夏八月,結果卻提前一個多月完成。
臺灣、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河南和山東,將出現持續性高溫;廣東、廣西、貴州、重慶、陜西、河北、北京、天津和遼寧等省,既受悶熱氣流控制,也受海風、雨帶或冷空氣控制,有間歇性高溫。
也就是說,屆時將對華北、黃淮乃至東北帶來持續性影響,令7月提前進入“高溫+突發暴雨”混合盛夏格局,因此,大家要注意合理規劃出行:
未來90天西安天氣對比 ◎NEWS
1、熱的早和熱的極端。以江浙滬為例,酷熱高溫將從6月底開始。江浙滬地區有可能在7月上旬達到40度,特別是上海及附近將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早的40度,并將形成持續性的高溫。
2、部分地區濕度交大。作為正宗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大量西南季風水汽輸送,呈現盛夏濕熱酷暑;副高控制下的南方各地和北方的河南、山東甚至副高北側邊緣的京津冀和遼寧等,濕度將堪比盛夏。
在副高強勢推動下,我國主雨帶將西進北抬到云南、貴州、四川、陜西、山西、京津冀和東北三省。
氣候的變化是一個系統性,不只是西安,其他地方的變化也許更為明顯。
變化:江南梅雨幾近“停擺”
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著與人類的生存和生活,學界給出了什么樣的推論?
2025年1月15日,“中國氣候研究重大進展”成果發布會在南京舉行,并發布2024年十項氣候研究重大進展,涉及氣候變暖加速、氣候極端性加劇、新北極與青藏高原、氣候預測與AI等方面。
這其中,有個變化尤其引人關注:通過詩詞影響無數人的氣候現象——江南梅雨,或將變“過去式”,極端旱澇進入“新常態”。
2024中國氣候研究重大進展發布會◎NEWS
無論是“黃梅時節雨霏微”的氣候特征,還是“漠漠輕陰撥不開”的愁思寄托。梅雨,深刻地塑造了璀璨的東方經濟和文化。
但是近些年小雨和毛毛雨大幅減少,煙雨難覓,代之以極端降雨或高溫干旱。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梅雨不霉,煙雨不再”解讀了這一現象,該研究首次構建了能夠表征梅雨豐富內涵的指標。
“煙雨江南”的場景已越來越罕見 ◎NEWS
這已清晰表明
梅雨已逐步丟失了傳統煙雨特征
進而揭示出人類活動導致傳統梅雨停擺
梅雨幾近丟失其煙雨特征的科學事實
在未來的增暖情景下
極端的旱澇將可能取代梅雨
因為全球增暖除導致大氣含水量增加外,還會通過增強垂直運動和水汽條件變化幅度影響梅雨的性質。
此外,“人類活動導致過去百年來全球降水更多變”這一成果首次提供了系統的觀測證據,證明人為影響及其物理機制。
這一成果從多變性的新角度拓展了對全球水循環變化的認識,為應對降水變化帶來的挑戰提供了科學依據。
文=城記智庫 城城
?版權聲明:相關信息來自陜西省氣象局、中國氣象愛好者等
若有轉載請備注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