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甜馨又上熱搜了。
這次不是因為跳女團舞,也不是因為模仿媽媽李小璐,而是她在社交平臺發了兩張小時候的照片,配文直接戳心:“如果大家喜歡的是小時候的我,那長大又有何意義”“小時候打噴嚏以為誰想我,沒想到是現在的我”。
評論區炸了,有人喊“甜馨別emo”,有人罵“李小璐賈乃亮怎么當爸媽的”,更有人翻出她之前懟網友的截圖:“我白著呢!”——曾經那個金句頻出的“綜藝一姐”,怎么突然變得這么喪?
從“綜藝一姐”到“深夜emo”,甜馨到底怎么了?
先看甜馨的“成長軌跡”。
5歲上《爸爸回來了》,靠“我們白著呢”“我逗你玩呢”火出圈,成了國民閨女;8歲父母離婚,她跟著李小璐生活,偶爾被拍到和媽媽跳女團舞、穿潮牌,看起來挺開心;10歲開始在社交平臺發動態,從分享日常到懟黑粉,逐漸有了“小大人”的架勢;現在12歲,突然發兩條“長大沒意義”的動態,網友集體懵了:“這孩子是不是抑郁了?”“李小璐賈乃亮不管管?”
再看她的動態細節。
第一條“如果大家喜歡的是小時候的我,那長大又有何意義”,像極了被“童年濾鏡”困住的孩子——小時候大家夸她可愛,現在夸的人少了,她開始懷疑:“是不是長大就不可愛了?”
第二條“小時候打噴嚏以為誰想我,沒想到是現在的我”,更扎心。小時候覺得“被惦記”是件簡單的事,現在卻發現,連“被惦記”都成了奢侈。
有網友翻出她之前發過的動態:“一個人在家,好無聊”“沒人陪我玩”——這些碎片拼起來,像極了缺愛的孩子在網上“求關注”。
星二代的“孤獨”,從來不是“矯情”
這事最讓人心疼的點在哪?不是甜馨“emo”,是她明明有兩個明星父母,卻活得比普通孩子更孤獨。
先說李小璐。
她離婚后把甜馨帶成了“小李小璐”:跳女團舞、穿露臍裝、玩短視頻,看起來像在“富養女兒”,可甜馨真正需要的“情感養育”呢?她曾在直播里說:“甜馨是我最好的朋友。”
可朋友和媽媽能一樣嗎?朋友不會在你深夜發“沒人惦記”時,只留一句“早點睡”;朋友不會在你懷疑“長大沒意義”時,只說“別多想”。甜馨需要的,是一個能接住她情緒、告訴她“你很重要”的媽媽,而不是一個和她“稱兄道弟”的朋友。
再說賈乃亮。
他離婚后走“好爸爸”人設,帶甜馨吃火鍋、逛公園、上綜藝,可這些“陪伴”太表面了。甜馨發“長大沒意義”時,他在哪?甜馨說“沒人陪我玩”時,他有沒有想過:“女兒要的不是一起玩,是玩的時候,我能認真聽她說話?”星二代的孤獨,往往藏在“看似幸福”的表象下——他們不缺物質,缺的是“被看見”。
最該被罵的,是那些說“甜馨矯情”的網友。
有人評論:“12歲的小孩懂什么?不就是想博關注嗎?”可12歲怎么就不懂?這個年紀的孩子,正處在“自我認同”的關鍵期,他們需要通過別人的反饋確認“我是誰”“我值不值得被愛”。甜馨的“emo”,不是無病呻吟,是在喊:“我需要被看見!我需要被愛!”
想起心理學家阿德勒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甜馨的童年,有鏡頭、有掌聲、有物質,可唯獨缺了“被父母好好接住情緒”的溫暖。她發“長大沒意義”,不是在否定成長,是在否定“成長中沒人愛我”的現實啊!
別讓星二代的孤獨,成為時代的“沉默傷疤”
甜馨的動態,撕開了星二代光鮮背后的“情感缺口”。他們生在聚光燈下,卻活在孤獨里;他們被千萬人喜歡,卻可能連父母的一個擁抱都求不來。李小璐賈乃亮該醒醒了——孩子要的不是“朋友式陪伴”,是“父母式兜底”;不是“你開心就好”,是“你難過,我陪你”。
你覺得星二代更容易孤獨嗎?如果是你,會怎么給甜馨這樣的孩子“情感兜底”?孩子的“emo”,從來不是小事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