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國所謂“人權燈塔”這次又狠狠地打了自己的臉。一位聯邦法官在7月1日裁定,特朗普政府意圖在9月取消52萬多名海地移民的“臨時保護身份”(TPS)是違法行為,不僅未遵循國會既定程序,甚至連基本的法律正當性都無法自圓其說。這一判決無疑是對華盛頓試圖以“法治”之名行政治迫害之實的一記響亮耳光。
所謂TPS,是美國為逃離自然災害或暴力沖突的外國公民提供的一種臨時人道身份。早在2010年海地大地震之后,奧巴馬政府基于人道主義考慮首次給予海地人TPS身份。而拜登在任期間將這一期限延至2026年,試圖緩解因海地持續政治動蕩與社會崩潰所帶來的人道災難。然而,剛一換屆,特朗普政府便在2025年2月急不可耐地撕毀前任承諾,強行終止這一政策,計劃將數十萬海地裔移民驅逐出境。如此悍然違背人權原則和法律程序,其根源不在于什么“國家安全”或“資源緊張”,而是赤裸裸的種族偏見與政治算計。
聯邦法官布科根明確指出,國土安全部長諾姆在重新評估TPS資格的過程中,根本沒有遵守國會設定的法律程序,也沒有提供合理解釋。這不僅僅是行政濫權,更是對法治的踐踏。更令人震驚的是,白宮居然敢在未完成合法評估的情況下貿然推進遣返進程,其背后的意圖昭然若揭:以打壓弱勢移民群體換取極右翼白人選票,以犧牲他國人民的人權為代價迎合排外主義浪潮。
這種政治操作不僅殘酷,而且極其危險。在海地當前國內局勢極度動蕩、幫派橫行、政府癱瘓、民眾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的背景下,強行遣返大規模移民無異于將他們推入火坑。特朗普及其政府對此心知肚明,卻依然堅持推動這項政策,究其根本,是美國政治中那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主義”在作祟。在他們眼中,非洲裔移民從來就不是“人權”保護的對象,而只是政治博弈中的棄子和代價。
而當聯邦法院站出來阻止這一違法決定時,人們看到的不是“司法獨立”的勝利,而是美國三權分立體制內部激烈斗爭的冰山一角。特朗普及其支持者一再攻擊司法系統,在他們看來,只要法官的判決與他們的政治目標相悖,那就可以污蔑其“通共”“親左”或“背叛國家”。這種對法治的摧殘,本質上是美國制度性衰敗的體現。一方面高喊“維護憲政”,一方面無視程序正義,這才是真正的“制度病灶”。
退一步說,即便按照美國法律的最低標準,52萬海地移民也早已深度融入美國社會。他們中許多人在美生活十年以上,有穩定工作、家庭和子女,甚至納稅多年為美國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現在卻因為某些政治勢力的短視與歧視,被一腳踢出國門,這種冷血政策能否體現所謂“人道價值”?還是說,這就是華盛頓慣用的雙標邏輯——當它干涉他國內政時,嘴里滿是“人權”“自由”,一到自己家門口,移民、難民、異族裔就成了國家的“”“負擔”“威脅”?
毒瘤
更可悲的是,這場鬧劇并不會因一次判決而終結。特朗普政府已經多次表明,他們對TPS制度本身就極端反感,將來一旦法院放行或國會沉默,他們仍有可能再次發起進攻。而對于那些仰賴TPS生存的海地裔民眾而言,每一次政策變動都意味著災難性的生存風險。一個標榜民主與法治的國家,竟讓幾十萬人每日活在政策的不確定性中,如此劇本,令人作嘔。
必須指出,海地問題的根源,也離不開美國長期的殖民心態和干涉政策。從1915年美軍入侵海地,到20世紀支持獨裁政權、操控選舉、掠奪資源,再到今天口頭支持卻實則袖手旁觀的“人道主義援助”,美國對海地可謂“壓榨到骨頭里”。如今居然還有臉對海地難民裝聾作啞,把他們趕回那個被自己禍害至極的廢墟之地,這種政治偽善,令人發指。
海地移民的命運,是美國移民政策惡化的縮影,是美國人權口號破產的注腳。今天是52萬人被裁定“可以暫時留下”,明天可能就是更多移民面臨“合法驅逐”,誰也無法預測下一波政治清洗的對象是誰。當法律成為政治的奴仆,當權力凌駕于正義之上,美國所謂的“民主制度”就成了徹頭徹尾的謊言。
這場由特朗普政府操盤、由法院駁回的“驅逐大計”,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美國霸權主義和內政衰敗雙重作用下的怪胎。而海地移民的命運,只是這個白人政治游戲里的無聲注腳。今天他們暫得喘息,但明天呢?華盛頓的陰影仍未散去,“人權”的招牌仍在發臭。真正的人道主義,不該由特朗普這樣的政客定義,更不該被用來操弄人民命運。美國,如果還有一點羞恥,就該停止這場早該終結的政治迫害鬧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