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醫養領域再掀熱潮,普祥健康控股有限公司和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雙雙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作者|黃雨薇
來源|看醫界
6月30日,醫養領域再掀熱潮:普祥健康控股有限公司(簡稱“普祥健康”)和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同仁堂醫養”)雙雙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正式邁出沖刺之路。
普祥健康由申萬宏源(香港)與農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同仁堂醫養則由中信證券(中金)擔綱獨家保薦人,系其第三次沖擊港交所,此前曾于2024年6月和12月提交申請。
普祥健康:13家醫療機構布局,華北醫養服務“二把手”
成立于2004年的普祥健康是一家在中國華北地區、以專業醫療能力為核心的醫養結合服務提供商。不同于傳統的養老資產運營,普祥健康致力于為社區中老年人提供包括臨床診療、康復護理、安寧療護及其他延伸服務在內的一體化服務。
根據灼識咨詢的報告,按2024年體系內收入計算,普祥健康在華北地區醫養結合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二;2022至2024年,普祥健康在華北地區前五大醫養結合服務提供商中收入增速排名第一。2024年,普祥健康的老年患者比例在市場前五大服務提供商中排名第一。
招股書顯示,自2005年首家醫療機構投入運營以來,普祥健康已積累超過20年的運營管理經驗與中老年群體需求洞察能力,目前在北京等人口密集且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區域戰備布局了13家醫療機構網絡,包括6家自營醫療機構、5家托管醫療機構及2家投資醫療機構,其中11家位于北京。
從業務結構來看,2024年,普祥健康醫養結合業務貢獻占總收入的96.2%。2022至2024年公司收入穩步提升,分別為2.55億元、4.22億元和5億元;經調整凈利潤分別為3884.4萬元、3922.7萬元和4388.2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普祥腫瘤醫院、普祥中醫院與大黃莊醫院三家旗艦醫院合計貢獻了普祥健康的大部分收入。2022-2024年間,三家醫院的收入合共分別為1.36億元、2.93億元、3.66億元,分別占普祥健康相應年度總收入的53.2%、69.4%、73.2%。
普祥腫瘤醫院(北京普祥中醫腫瘤醫院)創立于2006年,是一家二級中醫專科腫瘤醫院,早年床位數為350張;普祥中醫院成立于2016年,為一所二級綜合中醫醫院,設有內科、外科病區,現開放床位85張;大黃莊醫院始建于2017年,是一所一級甲等綜合醫院,床位數為70張。
截至目前,普祥健康已獲得中金資本、華西基金、新加坡疼痛護理集團PaincareHoldings等機構投資,完成最后一輪融資后估值達20.5億元人民幣。
同仁堂醫養:中醫特色顯著,20多家院所撬動健康服務版圖
同仁堂醫養是同仁堂集團旗下的全資二級集團,成立于2015年,在同仁堂集團以制藥為核心的“1+N”大健康產業業務版圖中,該公司著力發展同仁堂集團五大板塊之一的醫療養老板塊。此次通過中信證券遞表,是其第三次沖擊港交所。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按2023年總門診人次及住院人次計,同仁堂醫養是中國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最大的中醫院集團,市場份額為1.8%。根據同一數據源,按2023年醫療服務總收入計,公司以0.2%的市場份額在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中排名第二,該市場規模占同年中國中醫醫療服務行業市場總規模的41.9%。
其母公司同仁堂的歷史悠久綿長,旗下已有同仁堂股份(600085.SH)、同仁堂科技(01666.HK)和同仁堂國藥(03613.HK)3家上市公司,合計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大關。與這三家以中醫藥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不同,同仁堂醫養另辟蹊徑,聚焦“醫療+養老”領域。
2019年10月,同仁堂以原北京同仁堂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為基礎,整合了體系內醫療和養老資源,同仁堂醫養由此誕生。
據報道,根據當時公告,同仁堂醫養的目標是通過發展醫療、養老、內購電商、培訓、膳食五大業務領域和先進的管理,打造中醫特色大健康生態圈,努力在五年內使集團規模成長到五十億級別,實現從“藥”到“醫”、從治療到健康的轉型。
同一時期,同仁堂醫養旗下醫療投資公司還成功發行同仁堂醫療產業基金,通過該基金推進的全國范圍中醫院并購等。隨后幾年,同仁堂醫養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如2022年,同仁堂醫養收購了當時全國較大的單體醫館義烏三溪堂,又通過同仁堂轉讓,將北京同仁堂第二中醫醫院及南三環中路藥店的49%股權收入囊中。今年2月,同仁堂醫養又花費9100萬元,買下萬承志堂旗下子公司上海承志堂70%股權。
招股書顯示,目前同仁堂醫養旗下擁有12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包括7家醫院、3家門診部及2家診所,另有1家互聯網醫院和10家線下管理醫療機構,整體形成覆蓋北京、浙江、上海、山西、遼寧、貴州等省市在內的20多家醫療機構布局。
收入結構方面,醫療服務收入占同仁堂醫養的80%以上。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的醫療服務收入分別為4.5億元、5.96億元、7.31億元,分別占當年總收入的95.8%、85.5%及81.6%。
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和三溪堂保健院貢獻了同仁堂醫養的大部分收入。2021年至2023年,同仁堂醫養來自兩家醫院的收入分別占當年總收入的70.1%、59.5%及65.1%;其中,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的收入更是分別占當年總收入的70.1%、44.8%及43.4%。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創建于2008年,是一所二級中醫醫院,占地面積9500平方米。三溪堂保健院則按照二級中醫醫院標準建設,規劃床位150張。
從財報數據來看,2021至2023年,同仁堂醫養收入從4.7億元增加至8.95億元。2023年實現由虧轉盈,凈利潤達4459萬元。
醫養領域投資潮加速
此次兩家企業的遞表,并非孤例。近年來,隨著“健康中國2030”“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國家戰略推進,醫養結合賽道已涌現出一批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先行者”。
宜華健康是早期嘗試醫養融合的上市公司之一。通過并購眾安康后勤、親和源養老社區等,構建起“醫療后勤+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的全鏈服務。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醫養業務收入提升至約45%,旗下“親和源”品牌已布局全國12城,管理床位逾8000張,是A股“醫養第一股”的代表。
在康復醫療板塊,奧克斯集團旗下的三星醫療近年來動作頻繁。據媒體報道,2023-2024年,三星醫療在康復醫療行業投入近14億,新增機構20家,目前僅三星醫療旗下康復醫院就達到32家,加上奧克斯集團未并入三星醫療的康復醫院,目前其明州系康復醫院數量已達34家,康復護理床位近萬張,加上籌建當中的7家康復醫院,奧克斯集團或已成為當下國內民營康復連鎖醫院中的領跑者。
大湖股份副總裁,東方華康醫療集團總裁、總院長李愛川曾表示:“目前在二級市場,已有數十家公司通過收購、新建、托管等方式切入康復醫療服務領域,其中不乏跨界企業的身影。”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驅動下,醫養結合已成為一種布局熱潮,未來有望涌現出更多具規模和特色的醫養上市公司。
(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