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活動去投稿↑
作者: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 李玉軍
晨曦微露時,他們已背起診療包走村入戶;暮色深沉時,他們仍在整理健康檔案,這是每一個家庭醫生每天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73支家庭醫生團隊用腳步丈量著民生的溫度,用仁心守護著30多萬居民的健康。從慢性病管理到急癥救治,從健康宣教到康復指導,這些“健康衛士”以平凡之軀筑起了基層醫療的堅實屏障,也探索出一條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有效路徑。
一
“小行動”帶來“大醫靠”:讓信任在家門口扎根。
“我沒有女兒,你就像我的親閨女!”攔隆口鎮白楊口村72歲扈青月奶奶緊握著家庭醫生李瑞君的手。她的老伴賈志明患有多重慢性病,李瑞君團隊不僅定期上門隨訪,還留下24小時聯系電話。去年10月,扈青月不慎摔倒,李瑞君第一時間協調轉診至湟中區第二人民醫院,出院后又上門換藥、隨訪服務。賈志明含淚送來錦旗:“多虧家庭醫生李大夫,老伴才能及時就醫!”這樣的故事在湟中區已成常態。通過“一村一團隊、一戶一檔案”模式,全區家庭醫生簽約率達76.6%,重點人群簽約率達91.8%。一張家醫聯系卡、一份健康檔案、一條綠色通道,家庭醫生用“隨時在線”的服務,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健康守門人就在身邊。
二
“小舉動”傳遞“大溫暖”:破解看病“最后一公里”。
“謝謝大夫!”佰什營村的李永花總是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感激。她的丈夫患多種慢性病,家庭醫生史洪斐積極溝通省級醫院下沉專家,制定治療方案,最終病情得到有效緩解,這得益于湟中區推行的“三下沉”機制。一是專家下沉:在農工黨青海省委的幫扶下,農共黨醫療專家定期到鄉鎮衛生院坐診,家庭醫生隨時將信息傳遞給每一個家庭,及時通知慢病患者到衛生院,讓專家把脈問診。二是技術下沉:醫共體核心醫院實施“包干分片”工作機制,進村入戶開展巡診醫療,開展專家帶教、遠程會診。三是服務下沉: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大部分時間進村入戶、行走在田間地頭,幫助老百姓排憂解難,給予健康服務,滿足健康需求,咱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醫療服務,真正實現“小病不出村,醫療在基層”。
三
“小積分”撬動“大健康”:激發居民自主管理活力。
在共和鎮木場村,村民王生錄用70個健康積分兌換了針灸、中藥貼敷服務。這套“健康行為積分制”是當地服務群眾的有效辦法,參與健康體檢、健康知識講座、慢性病隨訪等服務均可獲得積分,27類兌換項目隨心選,既有中醫治療項目,也有B超等輔助檢查,還有精美禮品。“過去勸村民測血糖、量血壓,現在他們主動來”,家庭醫生鄭福說。積分制實施后,轄區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明顯提升,村民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預防”。這種“行為變現”模式,正推動健康理念深植人心。
四
“小服務”打造“大品牌”:個性化簽約的湟中實踐。
塵肺病患者“解叔叔”是李家山鎮衛生院的“老熟人”。通過家庭醫生定制的呼吸訓練、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巖溶膠治療等康復方案,他的肺功能逐漸改善。衛生院塵肺病康復站創新“1+1+X”服務,即1份健康評估建立專屬康復檔案、1個簽約團隊提供全程跟蹤管理、X種個性服務包括心理疏導、健康指導等。此外,為了更好地滿足群眾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湟中區各基層醫療機構推出貼合群眾需求的兒童成長護航包、孕產婦關愛包等健康服務包,提高了群眾滿意度。
湟中區家庭醫生團隊用務實行動,不斷增強“機構-家醫-居民”黏性,實現“簽而有約、簽而優約、健康共享”,全力履行健康守門人的職責。他們以日復一日的堅守,織就了一張覆蓋30萬居民的健康防護網。這張網,托起了轄區群眾的健康期盼、連起了城鄉醫療的供需端,更筑牢了鄉村振興的健康基石。
編輯:朱紅劍 校審:鄭艷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