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仿古建筑
這些暴雷、虧損的文旅企業案例充分說明,依賴資源稟賦“躺贏”的時代已經結束,盲目擴張與低效投資,最終只會一地雞毛。
撰文丨熊志
文旅行業再爆大雷。
青海省旅游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旅投”)及其13家子公司,近日集體宣告破產清算。
這家誕生于2016年的省級文旅平臺,曾被寄予厚望,還一度大膽地喊出了“三年投融資百億、五年實現上市”的口號,結果不到十年就走到了破產的結局,著實令人唏噓。
背靠地方政府的青海旅投,此番放棄“自救”直接宣告破產,在業內并不常見。但若將目光投向整個文旅行業便會發現,企業陷入虧損泥潭已是普遍狀態。
一邊是旅游市場復蘇,網紅城市、景區火爆異常,一邊卻是大量文旅企業掙扎在虧損邊緣,這背后到底是為什么呢?
01
這兩年來,旅游市場迎來了肉眼可見的復蘇景象。
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國內出游人次達17.94億,同比增長26.4%,出游總花費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6%。
然而,旅游市場復蘇的紅利,似乎并未惠及文旅企業,與各大景區人流如織的繁榮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文旅企業陷入經營困境,一些有國資背景的企業,甚至因為經營不善而關門大吉。
2024年,河南洛陽孟津文旅集團宣告破產,成為全國首家破產的地方文旅國企。這家注冊資本1000萬元的企業,砸錢修建道路、景觀地標,“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還是負債總額達9036萬元,無奈走向破產清算。
那些仍在運營的國資背景文旅企業,日子也并不好過。
據鳳凰網報道,今年44家披露了一季度財報的文旅上市公司中,有25家公司營業收入為負增長;有18家公司歸母凈利潤為負,其中華僑城A虧損最多,歸母凈利潤為-14.19億元。
在這份虧損名單中,即使是擁有知名景區資源的頭部文旅企業,也難逃增收不增利、旺丁不旺財的魔咒。
以曲江文旅為例,很多人或許沒聽過它的名字,但多半知道“大唐不夜城”等經典IP。然而即便流量效應拉滿,這家文旅企業的歸母凈利潤,已經連續虧損3年——2022年虧了2.480億元,2023年虧了1.954億元,2024年虧了1.313億元。
作為張家界景區運營方的張家界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在虧損的泥潭中掙扎多年。從2020年到2024年,累計虧了13.08億元,不得不進入預重整狀態,前不久還被證交所發出退市警告,戴上了“ST”的帽子。
02
文旅企業大面積虧損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織形成的結構性困境。
首先,疫情沖擊之下,文旅企業普遍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大量企業靠借貸維持運營,導致財務成本居高不下,利息支出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更關鍵的是,許多地方文旅平臺,即便成功上市,也并非純粹的市場化企業,而是承擔著為地方政府吸引人氣、招商引資、塑造城市形象的重任,它的賺錢動力,天然就沒有那么強。
往好的方面來看,這意味著,文旅企業會實現經濟效益的溢出,對地方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帶動作用。所以,不能簡單地以掙不掙錢、掙錢能力高還是低,來評判文旅企業的成功和失敗。
但往壞的方面看,賦予文旅企業招商引資、塑造城市形象等非商業任務,容易導致文旅企業的投資決策偏離市場邏輯,被政績思維所綁架。
比如前面提到的洛陽孟津文旅集團,其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投資開發洛陽孟津區南石山村三彩文化小鎮項目。而據公開報道,該集團曾“耗資近9000萬元,修建了南石山村的白橫路,改善了電力、水網等基礎設施,修建了驛站、景觀地標等”。
這樣的燒錢投入,確實有利于提升小鎮的形象,政績能見度高,但經濟效益卻十分有限。
如果文旅項目生來就是服務于地方形象工程,而非市場化運營,盈利能力低下,自然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了。
另一方面,文旅企業被地方的各種職能、任務綁架,一旦地方政府,或者部分主官出現政績沖動,文旅企業也跟著陷入規模擴張的誤區之中,盲目上馬大項目,忽視了市場規律和科學規劃。
張家界旗下的大庸古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周邊已經有多個古城的前提下,當地依舊耗資27億(原申報投資規模為24.43億元)打造仿古建筑群,項目從立項到開工僅用時3個月,倉促上馬導致產品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古城淪為鬼城,過去4年累計虧損超過10億元,大量的投資打了水漂。
大庸古城的失敗,不僅是一個項目的挫折,更是對整個行業盲目跟風建設的警示。
03
疫情之前,在政策鼓勵和地方政府推動下,文旅行業掀起了一股大項目狂熱,企業紛紛通過重資產投入,希望占領頭部地位,有的人造景點動輒造價幾十億元。
一些文旅企業認為,只要砸錢建景區、酒店、古鎮,就能吸引游客。但實際上,文旅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的設計和運營,而非單純的資金堆砌。
此前,全國范圍內掀起的“古城熱”,大量同質化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被包裝成地方文旅名片,企業也將其視為新的利潤增長點。
但同質化競爭的惡果很快顯現:千篇一律的古鎮風貌,高度雷同的商業業態,不僅無法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反而造成嚴重的供給過剩,最終項目扎堆爛尾。
當一個個“大庸古城”淪為門可羅雀的鬼城時,地方政府和文旅企業才幡然醒悟——缺乏文化內涵和特色體驗的旅游產品,終將成為吞噬資金的無底洞。
原因很簡單,當今的旅游市場早已進入到“體驗經濟”的新階段。過去,游客逛景區以觀光打卡為主,景區只需提供基礎服務就能盈利。如今,游客更注重深度體驗,對文旅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
如果景區節目雷同,古鎮里都是千篇一律的紀念品,或者臭豆腐、火腿腸等小吃,游客自然會產生審美疲勞,缺少消費動力。
這些暴雷、虧損的文旅企業案例充分說明,依賴資源稟賦“躺贏”的時代已經結束,盲目擴張與低效投資,最終只會一地雞毛。
在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抓住游客的心,提供獨特的情緒價值和深度體驗,才能在財富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而要想抓住游客的心,首先要讓文旅企業回歸本來的定位,擺脫各種非商業職能的束縛,真正從游客需求出發,專注于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如果政績思維主導,文旅企業只是地方大搞形象工程、主官彰顯政績的軀殼,終將導致投資的徹底失敗。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