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除了生死,其余都是小事。”
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莫過于生與死,“生”是生命的開始,“死”是生命的終結,這是每個人都不能逃脫的自然規律。雖然如此,但人們仍期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多一些健康和福運,少一些病痛和苦難。所以每當人們生日之際,大家都會祝愿其可以福壽安康、萬事順遂。
基于生死對人們的重要性,所以我國民間就流傳著很多關于生和死的說法,如老話就說:“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那為什么這么說?有啥依據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這句話中的“六月”指的是農歷。農歷六月是夏季的最后一個月,在我國傳統民俗中,這個月既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節,也是陰氣初生的開端,《周易》中稱之為"陰陽爭,死生分"的轉折點,恰如《淮南子》所說:"陽施陰化,爭于季夏"。這種獨特的時令特征,使得六月在生死觀念上被賦予了特殊意義。
“有福之人六月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一個孩子是農歷六月出生的,那是非常的有福氣。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首先,這和“六”這個數字有關。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六"象征著吉祥與順遂。古人認為"六"是天地交泰之數,《易經》中六爻成卦,代表陰陽和諧,民間就有"六六大順"的說法。同時,農歷六月又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節,古人認為此時出生的孩子自然福運綿長。
從現實角度來說,農歷六月正值夏收季節,此時冬小麥、水稻已經收割完畢,各類蔬菜、水果也已經下來,江河湖泊中水產也處于最豐美的時節,如果此時生孩子,無論是產婦還是孩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而且營養還比較全面,孩子的身體素質就會比較好一些,不容易生病。
另外一方面,古時取暖設備有限,生活條件又差,相較于寒冷的冬天而言,生在農歷六月的孩子不僅可以免受嚴寒之苦,存活率也會更高。同時,天氣暖和,還有利于產婦身體的恢復和適應,母親恢復的好,也能更好的照顧孩子,明代醫書《婦人良方》就特別指出:"暑月分娩,毋需厚裹,令兒得陽氣充盈"。因此,民間也就有了“有福之人六月生”的說法。
“無福之人六月死”
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非常直白,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農歷六月去世,會被認為是沒有福氣的表現。
古人之所以這么認為,一方面是因為古時大多數人生活的都比較困難,一年辛苦下來都很難維持溫飽,而農歷六月是新糧下來的時候,這時除了冬小麥,古時的主要糧食作物豆類(菽)和小米(粟)也進入了收獲期,《禮記·月令》中就有“麥秋至,菽粟登”的記載。
所以,農歷六月是一年為數不多的糧食充足的好時候,一個人如果還沒得及好好享受就去世了,人們自然認為他缺少了一些福氣。
我國自古重視孝道,講究“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古時的喪葬會非常的隆重,流程與禮節也會比較多,其中一個就是要在家停放幾天才下葬,以便讓親友吊唁,表達哀思。
可農歷六月正值盛夏酷暑,在沒有現代防腐技術的古代,遺體會很容易腐爛,不但會有不好的氣味傳出,甚至還有可能引發疾病。基于以上原因,古時人們才認為“無福之人六月死”。
所有的俗語或是老話的產生,都有著一定的社會背景,“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也不例外,它基于古時的環境而言。
雖然這對現在的生活已經并不適用了,但是了解一下,不但可以辟除一些謠言,還能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背后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