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很火的文章,而且出現很多類似爆文,隨便一搜一大把。這篇文章把生命力簡化為"打扮欲、表達欲、分享欲"時,其實是在構建一個被消費主義馴化的認知框架
消費主義就這么悄摸出溜重構了生命力。
佛教《心經》開篇即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指出了色、受、想、行、識的本質是空,這篇文章偏偏就強調的"華麗、精致、dress up"是生命力的表現。
只為了強化已經"色法"的執著。這么說那些高僧大德,素食素顏素衣布包就是沒有生命力的表現么?那些樸實無華的科學家文學家各種邋里邋遢的藝術家,都是沒有生命力么?
這種將生命力外化為物質符號的論述,也與道家"夫唯不居,是以弗去"的智慧背道而馳——
這說的恰恰是真正的生命力是不應依賴外在形式的彰顯,正如《莊子》所言"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反而過度追求外顯的精致本質上是內心匱乏的投射。
再用心理學視角看,這價值觀構建的"打扮欲-心情好-掌控力強"的正向循環,其實是在強化外在,把自我價值錨定在外在評價(如他人對穿搭的認可),從而削弱內在動機。
這種"通過外物證明存在"的模式,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根本就是屬于"自我認同障礙"——通過構建精致的社會面具(persona)來抵御存在焦慮,恰如禪宗批判的"騎驢覓驢",在向外追尋中迷失了本真自我才會有的表現,反而現在被捧吹成找回自我的價值觀。
文章對不同年齡段穿搭思路的劃分,背后的動機是年齡焦慮,對生命流動性的人為切割。"35歲以后要展現權力感",本質是將社會規訓內化為自我要求,這與道家"復得返自然"的理念相悖。“返自然”非要求現代人回歸原始,而是警惕表達與消費背后的自我異化。當你在社交平臺發圖前你能搞清楚
“這張照片是為記錄此刻感動,還是為收割點贊?”“這件衣服是因真心喜愛,還是怕被輕視?”
我相信答案并不清晰,最高級的真實,是忘掉“表現真實”時的自在從容。
把生命力與特定年齡段的外在表現捆綁在一起,比如"20歲需青春朝氣""35歲需母系權力"的這種劃分,又是把生命活力簡化為社會期待的投射。
如同《金剛經》批判的"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當我們執著于這些標簽時,是遮蔽了生命力的本真樣貌,假生命力。
文中還對配飾、香水等細節進行極致追求,這來源于精致主義背后的心理防御機制,反而暴露出深層的"認可焦慮"。
"若有似無的撩人香"本質是對他人感知的過度在意好嗎?這種"希望被感知卻又怕被識破"的矛盾心理,在心理學中屬于有點毛病的,也就是"表演型人格"的輕度表現——通過精心設計的細節引發他人關注,以緩解自我認同的不確定性。
道家"大巧若拙"的智慧恰恰相反,真正的生命力如《莊子·天道》所言"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當刻意追求"精致感"時,不還是追求"為悅己者容"的他者凝視?
從外在彰顯到內在覺醒
這一套基于消費主義的資本主義生存邏輯,搖身一變成了生命力的必需。看看我們東方哲學為生命力提供的生命力定義吧。
佛教"明心見性"的覺醒狀態,將生命力視為對"真我"的體認,而非外在欲望的宣泄;道家"與道合一"的境界,認為生命力的最高形式是"致虛極,守靜篤"的內在澄明。
王陽明心學更提出"心外無物",這一切都指向我們不該將打扮、表達、分享視為生命力的源泉,而是訓練自己內心能量的自然流露,只有這個時候,才能打破消費主義構建的欲望閉環。
文中強調"漂亮運動服會讓人愛上運動",這是虛假熱情,前幾年我造了十幾套漂亮運動股,現在標簽都沒拆,主要是因為我發現擁有這么多漂亮性感的運動服后,我更喜歡穿睡褲運動了....
這個觀點又是把行為動機外化,真正的運動熱情應該源于對身體機能的覺知與熱愛。
消費主義制造了"簡單"與"華麗"的二元對立,而東方哲學倡導"不二法門"的圓融智慧。佛教《維摩詰經》提出"煩惱即菩提",但并不是不能喜歡打扮,表達,分享,而是在打扮、表達、分享中如何保持"覺知",這些行為才可能成為心靈成長的助緣。
生命力永遠缺的不是,打扮欲、表達欲、分享欲,而是欲望中如何中保持覺知,不被外境或行為本身裹挾,始終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行為本質有清醒觀照,才是這個浮躁時代更應該去體驗的。
一、打扮時的覺知
? 觀照動機:打扮是為了取悅自己、讓狀態更舒展,還是源于對他人評價的焦慮、對“完美形象”的執念?比如看到直播帶貨的好看衣服,先暫停沖動,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還是被‘不擁有就沒有價值感’的想法影響?”
? 不執著于外相:接納“打扮是錦上添花,而非自我的全部”。明白“我的價值不依賴妝容或衣物”。
二、表達時的覺知
? 覺察發心:說話是為了真實溝通、傳遞善意,還是為了炫耀、辯解、控制他人?比如分享成就時,留意是否有“希望被羨慕”的隱藏念頭,若有,可調整為更平和的表達。
? 傾聽與留白:表達時不沉迷于“自我輸出”,而是關注對方的反饋,避免因執著于“說服他人”而陷入爭執。比如觀點不同時,先覺察“我是否在捍衛面子,而非探討事實”。
三、分享時的覺知
? 區分“給予”與“索取”:分享是出于“想讓他人受益”的真誠,還是期待贊美、認可(如社交媒體分享時,過度在意點贊數)?若發現分享后因無人關注而失落,便提醒自己:“分享的意義本就在于過程,而非外界的回應。”
? 不陷入比較與評判:分享時不刻意抬高自己、貶低他人,也不因他人的分享而產生嫉妒或自卑。比如看到他人的生活分享,覺察“我是否在拿自己與之對比?”,轉而回到對自身生活的專注與接納。
禪宗公案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唯有超越對欲望表象的執著,才能抵達"表里俱澄澈"的生命本然
——此時無論是華麗還是樸素,表達還是沉默,分享還是獨處,都只是生命力自然流淌的不同形態,而核心始終是那顆不被外物擾動的清明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