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探客社 底圖來源:攝圖網 制圖:賈恩艷
出品 | 探客社
創作團隊 | 探客社
撰文 | 奎 鵬 逸寒
編輯 | 聞靜
最近一段時間,武則天無字碑因為加蓋兒的事件,引起了廣泛討論,很多人將視野投向了這通高大的無字碑及其主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已經82歲的武則天溢然長逝,臨終前她自去帝號,承認自己的身份僅是李唐王朝的兒媳婦(皇后)。
武則天死后,這位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女皇與她的夫君唐高宗李治合葬在陜西乾陵。
乾陵位置圖(制圖@探客社) ▼
乾陵高大的封土堆(圖源@攝圖網) ▼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武則天的傳奇人生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而她陵前那座不著一字的無字碑更是引發了無數猜測與遐想。
這座矗立在乾陵神道(又稱司馬道)東側的石碑,與西側唐高宗李治的述圣紀碑相對而立,甬道之西,述圣紀碑歌頌李治功績,武則天撰,唐中宗書。
神道之東,武則天墓碑上卻空無一字,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乾陵無字碑(圖源@探客社,攝影/清石) ▼
武則天無字碑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由一整塊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
碑首之處,運用浮雕的精湛技藝,雕琢著八條相互纏繞的螭龍。螭(chi)這一在古代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的神物,生性喜愛登高,故而?;骶赖难b飾物,現身于碑首或屋檐之巔。
碑身兩側,采用細膩的線刻畫手法,各刻有兩條升龍圖。這升龍圖高達4.12米,堪稱我國現存線刻升龍圖中的巨制。此外,碑座陽面還刻有獅馬圖,這些紋飾都體現了盛唐時期石刻藝術的巔峰水準。
如此精美的石碑,卻空無一字,這背后必然有著特殊的原因。
武則天的碑為什么是一塊無字碑呢?這成了一個千古之謎,引得后人紛紛猜測。
有人覺得,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在自我夸耀。在男尊女卑觀念根深蒂固的封建社會,武則天以女子之身登上皇位,本身就是石破天驚的壯舉。在位期間,她將國家治理得有條不紊,不僅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更為后來的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如此豐功偉績,或許真的讓撰寫碑文的人感到無從下筆。但這樣的觀點并不符合正常的邏輯。在中國古代,上至天子皇帝,下至黎民百姓,大至封岳祭祖,小到鋪橋修路,只要略具條件的,幾乎都借機勒石刻字,以茲永久紀念。再大的成就,哪有文字表述不了的呢?盡管有這樣的說法,也只是恭維或者拍馬屁而已。
武則天畫像(資料照片) ▼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武則天晚年對自己執政時期的酷吏政治、任用親信、迫害政敵等行為有所反省。特別是對毒殺長子李弘、逼死次子李賢、廢黜中宗李顯等事件心存愧疚,因此不愿在碑上刻字自我標榜。
《舊唐書》與《新唐書》均記載,武則天晚年逐漸表現出對過往行為的反思:她在統治后期處死來俊臣,并下詔限制酷吏權力,試圖緩和政治氛圍。
考古發現也印證了武則天晚年對自己行為的反思。
1982年5月21日,河南省登封市唐莊鄉王河村農民屈西懷在中岳嵩山峻極峰采集草藥時,在祭壇中岳的“登峰壇”邊的石縫中,發現了一枚大周皇帝武則天除罪金簡,這種金簡在我國為首次發現,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該金簡為長方形,長36.2厘米,寬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28.5克。
武則天罪己金簡(圖源@河南博物院) ▼
該金簡正面鐫刻雙鉤文字63個: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岳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上面的內容為武則天乞三官九府除罪,并有“太歲庚子(700年)七月甲寅”紀年。
武則天罪己金簡解讀(資料照片) ▼
中國古時歷代皇帝為永保江山和個人平安,都曾親率大臣到祖國名山大川,筑壇焚香,禱告上蒼,向天地諸神祈禱平安,并將寫好或刻好的表明心跡的簡策(冊),埋到土內或投入土中,這就是古代帝王封禪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武則天在嵩山所投的祈福除罪金簡,是在其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10年后,久視元年(700年)77歲時所為。
金簡詔書的發布者是武則天本人,詔書的執行者是“三官九府”諸位神仙,這位不可一世的女皇命令諸位神仙免去她犯下的罪過,讓帝國恢復昔日強隋的強盛與繁榮。
武則天以一種隱晦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懺悔,希望余生能力挽狂瀾,讓百姓休養生息,讓帝國財富生產回到正常軌道。
大概武則天羞于情面未公開頒行這份“罪己詔”,而是讓自己的貼身宦官悄悄跑到嵩山之巔,扔下了這塊金簡。
很奇怪的是,此后1000多年居然沒有人發現這塊金簡。
對今天的我們而言這也是歷史的一種幸運,如果金簡早被發現,估計又不知遺失到什么地方去了。
武則天在嵩山上投下罪己金簡的前一年,也就是圣歷二年(公元699年),她的施政方向已經在發生重大變化,她大赦自己臨朝以來所有的“得罪者”,與李唐皇室關系較為疏遠的一批官僚被釋放并重新重用。
這也為后來中宗重新獲得天下埋下了伏筆。
705年神龍政變后,武則天平靜接受退位,未做激烈反抗,甚至主動要求去除帝號,最后也以“則天大圣皇后”身份歸葬乾陵,都在暗示她對權力執念的放下。
有人覺得,武則天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恰恰展現了她的聰慧。她清楚自己的一生有功也有過,人們對她的評價必然褒貶不一。她不想自我評價,而是將功過是非留給后人評說。
乾陵內的石像(圖源@探客社,攝影/清石) ▼
武則天無字碑也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通無字碑。
當年漢武帝在登上五岳之祖泰山之后,就曾立過一塊無字碑,只不過不屬于墓碑罷了。
東晉淝水之戰的主將謝安,墓碑也沒有刻字。據說是因為他主持淝水之戰,擊敗了驕橫跋扈、不可一世的苻堅,鞏固了東晉江山,因為當時就有著“豐功偉績不勝紀”的恭維說法,故不刻字。
善于營造自己的武則天主張給自己立無字碑并不是沒有可能。
也有學者推測,無字碑的出現可能與繼任者唐中宗李顯的態度有關。
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但他曾被廢黜后又重新登上皇位,他對武則天的感情比較復雜,既不能否定她的功績,又不愿過分頌揚。
而且,他不知該如何稱呼武則天,稱先帝不合適,稱太后也不妥。加之朝中對武則天評價兩極分化,無字碑或為各方勢力妥協的產物。
甚至還有一種較為實際的解釋:武則天離世后,政局陷入動蕩,中宗復位后忙于鞏固權力,可能無暇顧及碑文事宜。等到局勢穩定,人們重新關注時,關于她的那段歷史早已眾說紛紜、真假難辨,以至于沒人能確定該在碑上寫些什么。
盡管以上幾種說法聽起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石碑上的信息也提供了新的視角。
當我們走近無字碑,會驚訝地發現,在它的陽面有當時打好的小方格,共計95行,每行44格,大約能刻4000余字的碑文。這說明當時這塊碑原本是有計劃刻上碑文的,只是出于某種原因最終未能刻成。
乾陵神道邊的石像(圖源@攝圖網) ▼
武則天無字碑在建造之時,肯定是以高規格謀劃的。
碑上雖未鐫刻一字,卻以龍紋為筆,勾勒出超越時空的帝王氣韻。
龍向來是皇帝的象征。武則天以皇后之尊與李治合葬,卻要求在自己的碑上刻下象征皇權的龍紋。這看似無聲無息的設計,實則蘊含著深意。
它仿佛是武則天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的一抹獨特印記,雖無文字的直白表述,卻以一種更為深沉、更為震撼的方式,讓后人感受到她那非凡的氣魄、卓越的才能以及波瀾壯闊的一生。
這塊碑也形成了“無字勝有字,無聲勝有聲”的宏大氣勢。
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就可以發現武則天是十分注重自己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的。除了她當時不愿意讓他人知道的罪己金簡。在河南洛陽,武則天還有一個大手筆,這就是盧舍那大佛。
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據說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建造的(圖源@攝圖網) ▼
根據研究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通高17.14米,梵語“盧舍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
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
洛陽龍門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干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現在龍門街上的老百姓依舊還是這個叫法。
根據記載,盧舍那大佛開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這本是唐高宗李治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當時還是李治皇后的武則天想讓自己流芳百世,她說服唐高宗按照自己的畫像雕鑿了盧舍那大佛。
因為這個工程,武則天甚至還捐助了兩萬貫胭脂錢,用當時的糧食價格換算相當于現代的六百多萬人民幣。
從盧舍那大佛的建造可知武則天在老年應該是很在意碑文對自己的評價的,她不會不重視這個事情。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來理解武則天無字碑的出現呢?
很多研究者認為,如果要真正理解無字碑的緣由,需要深入探究武則天跌宕起伏的人生。
這位從才人到尼姑再到皇后最終成為皇帝的女性,一生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起伏。她晚年被迫退位,恢復唐朝國號,以皇后身份與高宗合葬,這一身份轉變本身就充滿矛盾。很多人認為這是無字碑的一個重要背景。
但依舊有很多認為武則天是一個善于立碑、善于自我表達的人,從她在嵩山地區留下大量碑刻和建造的盧舍那大佛可窺一斑。
有人說立無字碑最大的可能是他的兒子、唐中宗李顯的一種主張。不過,這種說法依舊令人生疑。
《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是武則天去世后,由她的兒子中宗李顯為其撰寫的哀悼文章。
武則天駕崩后,中宗命令國子監司業崔融撰寫《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也就是中宗在追悼會上要親自宣讀的悼詞。崔融頌其“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寫到她的駕崩,則云:“出國門兮林邱,覽舊跡兮新憂。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闋兮莫留。當赫曦之盛夏,宛蕭瑟之窮秋。山隱隱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嗚呼哀哉!”
崔融為報武則天的知遇之恩,撰寫此文,殫精竭慮。加之哀傷過度,絕筆而死,為女皇的一生留下千古絕唱。
這篇哀冊文是對武則天一生功績的高度評價,同時也表達了對她離世的深切哀悼。文中贊頌了武則天的美德、智慧和對國家的貢獻,并回顧了她的一生。
從中宗選擇撰寫悼詞之人與撰寫而成的悼詞內容來看,中宗不想為母親歌功頌德,故而立下無字碑亦無道理可言。
也有人認為,從現存的《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可以看出,官方對武則天的評價是謹慎而微妙的。既肯定她“運光五圣,業盛三宗”的政績,又強調她最終“復子明辟”還政于唐。
在這種復雜背景下,無字碑或許是最能平衡各方政治力量的選擇——既不否定,也不頌揚,以沉默包容所有解讀。
無字碑只是當時政治的必然產物,是“倒武”與“護武”雙方政治力量角逐下的蛋。
盡管決策者是中宗,但中宗未必不想為母親武則天勒立功德之碑。但羽翼并不豐滿的他也必須兼顧當時的朝政大局。
當然,隨著未來更多歷史材料和考古文物的涌現,也許我們理解無字碑距離歷史的真相更近一步。
其實,位于洛陽市偃師區緱山之巔的升仙太子碑已經透露了關于武則天無字碑的很多秘密。
升仙太子碑的作者為武則天本人。
武周圣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返回時留宿于緱山升仙太子廟,一時觸景生情而撰寫碑文,并親為書丹。
武則天親撰并書丹的升仙太子碑(資料圖片) ▼
很多人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很少有人知道她還是大文學家和大書法家。
根據研究,升仙太子碑于武周圣歷二年(公元699年)立,碑額及碑陽均為武則天御書。
這方碑的碑額上刻有武則天書寫的“升仙太子之碑”六字,筆畫絲絲露白,為唐代少見的飛白體。
這是以鳥形飛白書書寫的碑額,別有一番韻味。
所謂飛白,亦稱筆花,是一種特殊風格的書法,相傳是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受了修鴻都門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啟發而創造的。這種書體多見于漢魏宮闕題字,傳世作品鳳毛麟角。
唐代飛白書有隸書姿態,橫畫遒勁有力,又側鋒圓轉。而武則天的飛白書還有鳥形修飾,非常奇特?!吧商又绷?,筆畫絲絲露白,通過頓挫及抖動,產生舒展、飄逸的感覺,為唐代少見的飛白體題額。同時,各種鳥形姿態繪出每字的點畫,神態逼真,活靈活現。這幅飛白碑額因之尤顯珍貴,長期以來一直被稱為古代書法藝術中的極品。
碑額上刻有“升仙太子之碑”六字飛白體(資料圖片) ▼
升仙太子碑碑陽行草書33行,每行66字,共2178字,行草相間,近章草書體。據說這都是武則天所寫。
武則天的書跡,現在也僅見于升仙太子碑,她的書法筆畫婉約、圓轉流暢、意態豪縱,以草書為主,行書輔之,具有章草韻味,被歷代名家視為書法藝術珍品。
武則天親撰并書丹的升仙太子碑碑文局部(資料圖片) ▼
北宋官方主持編撰的著錄書《宣和畫譜》評價其書法凌烈英斷,脫去鉛華脂粉氣味。現代書法名家倪文東先生評價升仙太子碑的書法“觀其書跡,確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氣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
仔細欣賞升仙太子碑的碑文,會發現碑文中有不少怪字,甚至專業書法家也難以分辨。其實這些是武則天自己造的字。
武則天親撰并書丹的升仙太子碑碑文局部(資料圖片) ▼
從天、地二字開始,武則天前后造了17個字18式(其中月字前后兩式)。她的造字大多數為會意合成字,即由幾個單字進行組合。
武則天造字體現了其“神皇”的權威和敢于標新立異的個性,但并沒有得到后世的認可和應用,只是在武氏權傾朝野的當時得到過尊崇和流行。
到現在武則天所造之字流行通用的只有武則天自己的名字“曌”字。這總算讓武則天花費心思所創造的文字沒有完全白費。不過,升仙太子碑上其他一些武則天所創造的文字,也成為研究我國文字沿革史的寶貴資料。
宋代以后,儒家越發受到尊崇,因此武則天的行為和很多做法在宋代就顯得不合時宜,她也成為很多人抨擊的對象。
到了后來的明清時期,對于程朱理學的繼承更是有過之無不及。甚至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以“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來評價武則天。
這樣的評價讓升仙太子碑這一書法精品并沒有廣為流傳。不過幸運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歷史動蕩和戰亂中,升仙太子碑居然還是碑文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但升仙太子碑上還有著更為復雜的故事。
神龍政變以后,武則天被迫傳位于中宗,被武則天改姓的李氏子孫恢復舊姓。五月,中宗下制,把諸武河內王武懿宗等12人都由王降為公。
當年十一月武則天崩于上陽宮,次年五月同丈夫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八月,相王奉制"刊碑",同月二十七日"刻石"為記,相王已由"武"姓恢復為"李"姓,怎能讓碑上還留著"武旦"的姓名呢?
有人說,升仙太子碑鑿去的是中宗、相王兄弟一段難以啟齒的辛酸屈辱史。
根據升仙太子碑保存情況,結合史料綜合分析,一些研究者認為該碑經歷了三次大的刊刻而完成。后來中宗下令鑿去了碑文上他認為的一些不合適的內容以及人物(一些研究者猜測上面曾經刻有武則天男寵張昌宗、張易之等人的名字),但碑文整體依舊予以保留。從中我們也可以見到武則天對自己成就的頌揚。
碑文中她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國家先天纂業,辟地裁基,正八柱於乾綱,紐四維於坤載。山鳴鸑鷟,爰彰受命之祥;洛出圖書,式兆興王之運。廓提封於百億,聲教洽於無垠;被正朔於三千,文軌同於有截。茫茫宇宙,掩沙界以疏疆;眇眇寰區,籠鐵圍而劃境。坐明堂以崇嚴祀,大禮攸陳;謁清廟而展因心,洪規更闡。文山西峙,上聳於圓清;武井東流,下凝於方濁。駢柯連理,恒騁異於彤墀;九穗兩岐,每呈祥於翠畝。神芝吐秀,宛成輪蓋之形;歷草抽莢,還司朔望之候。山車澤馬,充仞於郊畿;瑞表祥圓,洋溢於中外。乾坤交泰,陰陽和而風雨調;遠肅邇安,兵戈戢而爟烽靜。西鶼東鰈,已告太平之符;鄗黍江茅,屢薦升中之應。而王公卿士,百辟群僚,咸詣闕以披陳,請登封而告禪。敬陳嚴配之典,用展禋宗之儀,泥金而葉於告成,瘞玉而騰於茂實。千齡盛禮,一旦咸申。
譯為白話,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說:
我大周之所以改朝換代,完全是秉承上天之命。
建國以來,制度維新,乾坤重整,一切都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建國之前,祥瑞迭出,一如周王朝興起前的“鳳鳴岐山”,有“洛出圖書”祥瑞。現在,大周疆域遼闊,人口百億,教化澤被極遠;大周政令,為天下遵奉,聲威達乎海外。宇宙茫茫,佛經上所說的“沙界”是大周的邊陲,而“鐵圍山”則是大周的國界。
大周開國時,我在明堂舉行隆重典禮,在武氏宗廟進行莊重祭祀。與此同時,我向全國上下公布了我治理國家的宏偉規劃。
建國以來,各種祥瑞紛至沓來:神都洛陽之西,踴出一座慶山,直插天穹;神都洛陽之東,涌出清泉武井,東流入海。朝堂生出根異枝合的連理草木,田里長出一莖兩叉的九穗嘉禾,靈芝開出一如車輪的神奇傘蓋,皇宮降生能計日期的歷草,京郊出現征兆太平的山車與昭示吉祥的澤馬。全國上報征兆祥瑞的表章圖冊,洋溢于京城內外。
連年以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從中原腹地到四方邊陲,狼煙與烽火止息。西方出現比翼鳥,東海出現比目魚,這是天帝相告人間天下太平的征符。
凡此種種,屢屢提醒我們:必須以地的黍米與江淮的茅草上告天帝,報答他的厚愛。王公卿士,群臣百官,皆誠心上書,請求在嵩山舉行封禪大典。
他們敬誠懇請:嚴格按照古代儀制,禱告天帝與祖先,報告自己完成了他們的旨意,天下已經太平。并在典禮完成后,將泥金玉策的奏表埋在封禪的地方,以告天帝。千年難有一次的盛世封禪,今日已由我圓滿告成。
武則天在升仙太子碑上稱頌緱山美景、盛贊王子晉的同時,又以很大的篇幅歌頌武周盛世,實際上是以自贊自諛的形式為自己歌功頌德。
這里的王子晉也很有文章。
據說碑文中的王子晉與張昌宗有關。張昌宗在公元697年入宮后受到武則天無限恩寵,武則天侄兒武三思等一些無德輕浮的人討好地說張昌宗是周靈王的太子仙人王子晉轉胎,于是武則天讓他穿上羽衣、吹著洞簫、乘上假鶴,在庭院來回飛翔,好像是仙人騎鶴升天的樣子,侍從的文人搶著以其為題吟詩討好武則天。
由于張昌宗和他舉薦的哥哥張易之在武則天的恩寵下日益驕狂,經常嘲笑詆毀公侯卿相,公開地干迷亂瘋狂的事。
武則天年事已高,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獨攬朝政大權,邵王李重潤和永泰郡主暗地非議,都被判處絞刑。他們在朝中為非作歹的行為受到很多人的記恨。
中宗當朝以后,他不想抹去母親武則天的功績,但也不想因為張昌宗、張易之而尷尬,在升仙太子碑上鑿去他們的名字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中宗而言,既然有了升仙太子碑記述母親的功業成就,并且碑文主體也是母親御書,這足以讓歷史銘記母親。和父親合葬的乾陵大碑上是不是還需要刻字彰顯母親的功業成就,就變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何況,當時的政局也比較微妙,中宗自身也有著母親留下的陰影。在乾陵的大碑上不刻字在當時可能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乾陵無字碑俯瞰(圖源@攝圖網) ▼
如今,陜西乾陵的武則天無字碑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象征——關于權力與評價,關于性別與歷史,關于記憶與遺忘。
在某種程度上,無字碑達到了一種可能讓武則天都不會意料到的效果:它讓每一位觀者都參與到對這位傳奇女皇的評價中,使她的故事在不斷的解讀中獲得永生。
武則天無字碑位于乾陵神道東邊(制圖@探客社/李北平) ▼
正如一位現代詩人所寫:“無字非無志,空碑不空立。千年功過事,盡在不言中。”
無字碑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沉默。這塊巨大的空白,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歷史的復雜性以及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復雜性。這通碑,也成了最意味深長的歷史語言。
直到今天,武則天依舊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歷史的謎團。解開這些謎團或許永無可能,但探索的過程,正是歷史研究最引人入勝之處。
很有意思的是,中宗李顯定陵,睿宗李旦橋陵,所立之碑也均為無字碑。學者們推測原因甚多,但一些人認為定陵、橋陵二陵之碑無字,大概也與乾陵有關。
也有人說,先帝母親的碑尚且無字,作為兒子的中宗李顯定陵,睿宗李旦又怎好僭越呢?
不過,后二者的無字碑究竟是不是因為武則天無字碑的原因,還有待后續的研究來解密。
乾陵神道邊的石像(圖源@攝圖網) ▼
很有意思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也不是真的沒有文字。事實上,如今無字碑上已經刻滿了文字。
從北宋至清代,無字碑逐漸成為一些文人墨客和官吏的“留言板”,這千余年間共留下眾多題刻。
無字碑上的題刻多為記游或抒懷之類內容,因字體極小,漫漶不清,與高大威嚴的碑體極不相稱,看上去仍然給人以“無字”的感覺。
在這些后世題刻中,有一種文字很神秘,如果不看旁邊的漢字譯文,幾乎誰也不認識。這些文字,曾經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 世紀之謎。
通過文字的譯文得知,這段文字是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的弟弟完顏撒離喝于 1134 年在無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這些文字既然是完顏撒離喝刻(或者命人刻)的,那按說應該就是金朝的文字??珊髞韺W者們與金朝文字(女真文)對照,發現并不是。
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的弟弟完顏撒離喝于 1134 年在無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資料圖片)▼
這就很有意思了!
金朝、宋朝、契丹、西夏是并存的四個朝代,金朝的女真文和西夏使用的西夏文都是由漢字變異而來。
不認識的文字被認為是女真文源自明朝的金石學家趙山函,他認為完顏撒離喝命人所刻文字大概是女真文,其在《石墨鐫華》中說: “碑字不能辨,蓋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钡?0世紀 20 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的遼代帝后墓志上發現了同樣的文字,結果證實完顏撒離喝所刻文字居然是早期契丹文!
由漢字衍生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資料圖片)▼
金國皇帝的弟弟不是該用本國的文字么?居然刻寫的是契丹文!這是什么緣由?
這是因為金朝立國之前,一直都是遼國的藩屬國,他們最開始并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通行契丹文。
完顏阿骨打正式稱帝之后,才下令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字。而完顏撒離喝寫《郎君行記》的時候,女真文還沒有誕生。那時他們應該使用的就是漢文和契丹文。
契丹文字始創于公元 920 年,和西夏文、女真文一樣,都源自漢字。
但契丹文使用時間并不長,隨著契丹的滅亡,這種文字也失傳了。
元朝時,契丹文已經沒幾個人認識了。到了明朝,幾乎就沒有一個人認認了。
而到現在,契丹文已經失傳800多年。因為契丹滅亡后,契丹文圖書全部湮滅,目前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錄》和元末明初陶宗儀的《書史會要》里收錄了幾個描畫的契丹文字。
大量的契丹文沒有人認識,已經成了天書。
武則天無字碑上有這么多的契丹文,并且還是尚未完全成型的早期契丹文,自然成了中國最珍貴的歷史文字資料,這使武則天的無字碑變得更有價值。
其他的一些刻字,雖然不像契丹文一樣有價值,同樣也成為不同歷史時期的印記。
武則天無字碑上的這些后世題刻雖與武則天無關,但讓無字碑成了跨越時空的文化疊層。
千百年來,武則天無字碑靜默于乾陵神道的東側,它與天地融為一體,每年都吸引著無數人前來憑吊和懷古,發思古之幽情。
今天,這通無字碑也超越了歷史謎題的范疇,成為文化符號的載體。
很遺憾,武則天無字碑最近被發現以更好地保護文物的名義加上一個蓋子,原來宏偉壯闊的意象美已經變得蕩然無存了!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