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榮 莫雅璇 通訊員 劉翊晗
“原本以為這場糾紛會持續數月,沒想到通過菜單式服務這么快就解決了,真是太感謝你們了!”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一家陷入合同租金糾紛的企業負責人握著調解員的手感激地說道。
近日,龍華區民治街道某企業與園區管理方因廠房租賃合同中的租金調整條款產生分歧,園區方提出較大幅度租金上調方案,企業則認為漲幅超出合理范圍,將顯著增加經營壓力。經多次協商未達成一致后,該企業通過民治街道司法所在園區設立的公共法律服務微站,掃描宣傳資料上的二維碼,在服務菜單中選擇“人民調解業務咨詢”功能,迅速了解到人民調解合同糾紛辦理這一針對性法律服務。
微站工作人員在收到訴求后,迅速啟動響應機制,15分鐘內完成需求登記,并依據案件性質,從“法律服務人才庫”中精準匹配擅長處理房地產租賃糾紛的資深律師與具備豐富園區管理經驗的調解員,組建專項調解小組。
調解小組第一時間與涉事雙方取得聯系,收集租賃合同、周邊園區租金水平調研報告等相關材料,連夜開展法律分析與矛盾焦點梳理工作,次日便組織首次現場調解。
調解會上,園區管理方代表認為其提出的調整方案已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符合市場邏輯。律師結合民法典合同編中相關條款進行分析:“我們調查了周邊三個同類型園區,近一年平均租金漲幅在5%左右,而貴方提出的10%漲幅不符合合同約定,也違背了公平原則。”
調解員拿出市場調研報告,溫和勸解:“我理解園區希望提升收益,但企業的生存發展同樣重要。如果因為租金過高導致企業流失,園區長期來看也會遭受損失。適度降低租金漲幅,吸引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反而能帶動園區整體營收增長。”
面對調解小組詳實的法律依據和市場數據,園區管理方仍對收益調整心存顧慮,調解一度陷入僵局。為此,調解小組開啟多輪調解模式,多維度推動問題解決。
律師多次通過社交軟件持續向園區管理方解析法律風險,“若租金調整顯失公平,企業有權請求變更合同條款。若進入訴訟程序,除面臨敗訴風險外,還需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同時,調解員則通過視頻會議耐心與企業溝通。經過一周的不懈努力,雙方達成新協議,園區方將租金漲幅控制在行業合理水平并提供設備維護補貼,企業承諾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租賃面積,實現互利共贏。
據悉,今年以來,在龍華區司法局的指導下,民治街道司法所還依托大數據分析企業高頻法律需求,動態更新“特色菜單”,推出“專精特新企業護航套餐”“初創企業成長包”等定制化服務,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特殊需求。同時,通過“法律課堂”定期推送線上普法課程,覆蓋企業管理人員與員工,從源頭提升企業法治“免疫力”,降低企業法律風險和成本。
截至目前,民治街道司法所已在轄區設立2家公共法律服務微站,自該服務推行以來,已累計為園區50家企業提供服務,開展普法講座20場,提供法治體檢101起,化解法律風險32起。
下一步,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司法所將繼續整合資源,豐富和拓展公共法律服務微站的“菜單”,與園區企業精準結對,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法律服務,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