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局勢日益緊張的當下,韓國也不老實了,一邊嘴上喊著要跟中國修復關系,可另一邊卻不斷的對中國大陸進口不銹鋼厚板征收關稅。
對于這種情況,中國在沉默5天后,決定對韓國發起反制繼續征稅,只不過,全球貿易局勢日益緊張情況下,李在明作出了一項明智選擇。
然而,他到底做出了什么選擇?
李在明的選擇
真正的起點不在韓國,而在美國,美國人把話挑得很明:要么韓國在貿易上配合美國,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要么美國將對韓國的汽車、鋼鐵等支柱產業,祭出毀滅性的高額關稅。
這根本不是商量,談判桌上甚至被設定了一個明確的期限:7月9日。這道命令是美國全球關稅戰的一部分,其核心目標只有一個——“圍堵中國”,作為美國在東亞最關鍵的盟友之一,韓國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陣前,成了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
對李在明政府而言,這是一個殘忍的選擇題,要知道近四分之一的出口,都系于中國市場,而國家的安全則完全仰仗于美國的軍事同盟,向左走是經濟崩盤,向右走是安全真空。
對于李在明來說,每一條路似乎都通向懸崖,可美國的步步緊逼讓李在明不得不作出選擇,然而,沒想到他很明智,直接演了一出戲。
李在明對中國不銹鋼乃至多種產品征收反傾銷稅,表面看是與中國交惡,實質上卻是一場精心計算的“拖延戰術”,他需要一個足夠強硬的姿態來向美國證明“我已經動手了”,以此為籌碼換取7月9日關稅大限的推遲,為后續的談判爭取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這記打向中國的“耳光”,其實是扇給美國人看的,這種矛盾而割裂的策略貫穿了李在明的外交哲學,他一面高調宣稱“外交不該是不平等博弈”,一面史無前例地拒絕出席北約峰會,頂回了美國將軍費提升至GDP5%的無理要求,這些都是在宣示韓國的獨立性。
可轉過頭他又積極修復前任政府搞砸的中韓關系,派遣跨黨派議員團訪華,尋求在AI、半導體等尖端領域的合作,他曾公開痛斥:“把中韓關系搞成這樣,是大錯特錯!”
一邊對美展現“反骨”,一邊對華釋放善意,卻又在關鍵時刻對華“出手”,這看似精神分裂的操作,恰恰是李在明“實用主義”的精髓:不做終極選擇,在夾縫中騰挪,用戰術上的強硬,換取戰略上的回旋余地。
面對韓國的“背刺”,中國的反應卻出人意料地冷靜和克制!
中國反擊
中國宣布延長對韓不銹鋼產品的反傾銷措施,并非一次情緒化的激烈報復,這也并非臨時起意,而是一項始于2019年的長期調查,在五年期滿后,經過合法合規的期終復審,最終決定“繼續”執行。
這是一個基于規則的決定,而非基于事件的反應,中方的出手精準而留有余地,精準地指向了與韓方動作對等的領域,但同時又展現了高度的靈活性。
例如,對韓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浦項制鐵,中方就采用了“價格承諾”的例外條款,只要其出口價格不低于某個標準,便可免除反傾銷稅。
這扇半開的窗戶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中國希望將貿易摩擦控制在規則框架內,而非任其升級為全面的外交對抗,這既是對等的反制,也是對未來合作保留了通道。
不動聲色之間中國展現的不是憤怒,而是原則與耐心,然而,李在明之所以要走這步險棋,也源于他腳下那片早已裂紋遍布的土地。
難處
韓國國內的經濟形勢異常嚴峻:2025年的GDP增長預期被悲觀地調至0.8%,青年失業率高企,內需一片疲軟,為了穩住陣腳,他不得不拋出超過30萬億韓元的龐大補充預算案,試圖刺激經濟。
更棘手的是,他還試圖推動針對財閥的“公正增長”改革,這無疑會觸動國內最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內部的重重挑戰讓他沒有資本去承受任何一場外部的重大沖擊。
穩住經濟、安撫民心,是他執政的生命線,因此,在外交上他必須竭盡所能,避免任何一方的致命打擊,哪怕這意味著要戴上虛偽的面具,做出自相矛盾的舉動。
李在明就像一個技藝精湛的雜技演員,一邊要平衡外部兩股巨大的力量,一邊還要穩住自己腳下那塊搖搖欲墜的立足板。
結語
美國的“壓”字訣,李在明的“拖”字訣,與中國的“續”字訣,共同譜寫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地緣政治博弈,韓國對華的所謂強硬,不過是其求生本能下的一場策略性表演。
而中國的反制,則是在規則框架內的一次對等回應,雙方都心知肚明,真正的“導演”在遙遠的太平洋對岸。
這場棋局的走向早已不完全取決于首爾的智慧,它最終維系于中美兩大棋手未來關系的演變,在那之前,韓國的角色注定是一個在鋼絲上艱難維持平衡的舞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