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放下一切去周游世界?”
很多人都曾閃過這個念頭,卻鮮有人付諸行動。
但有一對夫妻將這個瘋狂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還被大家稱為 “最會玩” 的夫妻。
為了實現環游世界的夢想,他們果斷賣掉了北京的房產和公司,籌集資金開啟旅程。
在旁人眼中,這一舉動簡直瘋狂至極,可他們接下來的經歷更是令人咋舌。
他們耗費 1.8 億購置破冰船,在零下 40 度的南極舉辦婚禮;
穿越亞馬遜雨林時,飽受蛇蟲叮咬之苦;
參與巴米揚大佛修復工作時,甚至遭到塔利班的追殺,一路充滿艱難險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經過八年的環球旅行,這對夫妻不僅沒有虧損,資產反而凈增 2 億。
這場看似瘋狂的冒險背后,究竟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與玄機?
從童年到人生伙伴
1977 年出生的張昕宇,6 歲時遇見了小他兩歲的梁紅。
那時的梁紅扎著兩個小辮子,一雙小眼睛格外明亮。
兩人的故事,便從這初遇開始悄然埋下伏筆。
學生時代的張昕宇,并非傳統意義上的 “好學生”。
因成績不理想留級后,他意外與原本低他一級的梁紅成為了同學。
這個意外的轉折讓張昕宇欣喜不已,從此能與梁紅整日相伴玩耍。
他們的玩耍方式充滿奇思妙想,甚至有些 “瘋狂”。
有一回,張昕宇騎著從垃圾站淘來的破舊摩托,兜里僅揣著幾十塊錢。
便帶著梁紅從北京,一路狂飆至北戴河看海。
年少時的貧寒并未削減他們的快樂,這段不計后果的 “冒險”,成為了兩人記憶中閃光的片段。
19 歲時,張昕宇踏上了軍旅之路。
1998 年抗洪期間,他因表現出色立下戰功。
卻在退伍返鄉途中遭遇嚴重車禍,腿部重傷幾乎面臨截肢。
整整一年的休養期里,他的體重飆升至 270 斤,“270” 這個外號也隨之而來。
在這段灰暗的日子里,梁紅始終陪伴在側,對眼前這個身形大變的 “小伙伴” 未有絲毫嫌棄。
沒有轟轟烈烈的誓言,只有細水長流的陪伴。
這份默默堅守的情誼,成為了張昕宇人生中最珍貴的溫暖。
從擺地攤到億萬富豪
1998 年,張昕宇退伍后拒絕了工作分配,一頭扎進創業浪潮。
他開過小吃店、賣過冷飲羊肉串。
甚至承包公廁、掃街擺攤賣豆腐,卻始終在溫飽線邊緣打轉。
直到那天,他在菜市場撞見一臺進口 “即食豆腐機”。
商戶門前排著長隊,機器銘牌上的外文讓他瞳孔發亮。
從小泡在父親修理鋪的他,對著機器琢磨了整整一個月。
趁老板不注意時,他用小尺子量遍每個部件,回家后在臺燈下畫滿草圖紙。
當第四萬塊錢砸進自制模具時,梁紅看著滿屋子零件直嘆氣。
卻在機器運轉出第一塊豆腐時,看見丈夫眼里重新燃起的光。
可賣豆腐的生意卻遇冷。
正當梁紅發愁時,來買豆腐的商戶卻頻頻打聽機器:“這玩意兒哪兒買的?”
張昕宇一拍大腿,連夜把招牌改成 “豆腐機直銷”。
原裝 17 萬的進口貨,他賣 8 萬還附贈調試教程,訂單像雪片般飛來。
那年除夕,他數著銀行卡里的 100 萬。
窗外的煙花映得梁紅眼角發亮 , 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桶金。
憑借豆腐機賺到的資本,兩人一頭扎進銀飾生意。
從北京潘家園的小柜臺,到云南瑞麗的翡翠礦場,他們用五年時間把資產滾到八位數。
搬進朝陽公園旁的別墅時,梁紅摸著玄關的水晶吊燈嘆氣:
“現在連吵架,都在爭該去巴黎還是東京度假。”
改變發生在 2008 年汶川地震。
當張昕宇開著新買的路虎沖進災區時,眼前的廢墟讓他握方向盤的手發抖。
他和梁紅在綿陽帳篷區當了半個月志愿者,親眼看見小女孩抱著斷腿的布娃娃哭啞嗓子。
也看見老教師用開裂的手,扒了三天瓦礫救學生。
返程路上,梁紅突然說:“我們賺這么多錢,到底為了什么?”
車載廣播里,救援直升機的轟鳴蓋過她的哽咽。
窗外的群山掠過,張昕宇突然踩下剎車 。
后視鏡里,兩人臉上還沾著災區的塵土,卻比任何時候都笑得明亮。
這場天災像一把重錘,敲碎了他們用財富堆砌的殼。
露出藏在深處、早已蠢蠢欲動的另一種人生。
一場救災,改變一生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的劇烈震顫。
震碎了無數人的生活,也震醒了張昕宇與梁紅的人生。
當舉國陷入悲痛時,張昕宇火速組建 “北京希望救援隊” 奔赴災區,梁紅則留守北京籌措物資。
在都江堰的廢墟上,張昕宇的雙手沾滿泥土,指甲縫里嵌著血絲。
他記不清搬開了多少塊預制板,只記得那個穿粉色涼鞋的小女孩,被挖出時涼鞋已被鋼筋穿透。
父親跪在旁邊,手中還攥著半塊沒喂完的糖果。
那個暴雨傾盆的夜晚,他坐在臨時安置點的帳篷里,看著雨水順著帳篷縫隙滴在筆記本上。
紙上歪歪扭扭寫著:“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返程的飛機上,他望著舷窗外的云層,想起廢墟中那位父親顫抖的背影。
突然轉頭對梁紅說:“我們賣了所有東西吧。”
梁紅正在整理救災物資清單的手頓住,窗外的陽光掠過她眼角的細紋。
兩人沉默對視的瞬間,聽見了彼此心跳聲里的共振。
賣房賣公司的決定遭到全家反對,張昕宇卻在車庫里擺滿了登山裝備。
他白天跟著直升機教練學懸停,晚上在書房啃《世界潛水手冊》。
手指因反復練習,打繩結磨出老繭。
梁紅則把珠寶店賬本換成了飛行日志,在三亞的烈日下練習起降。
當她第一次駕機掠過海平面時,咸澀的海風灌進座艙。
突然明白丈夫說的 “活著” ,不是數字堆砌的安穩。
2010 年春天,他們拖著兩個塞滿裝備的集裝箱站在天津港。
張昕宇的沖鋒衣口袋里裝著汶川帶回的碎石,梁紅的背包側袋露出半本《全球探險路線圖》。
遠處的貨輪拉響汽笛,驚起一群海鷗 。
這對曾在菜市場研究豆腐機的夫妻,即將駕駛著改裝后的帆船,駛向比北戴河更遙遠的海域。
出發前那晚,梁紅摸著床頭的相框笑了。
照片里是 2008 年在災區,兩人戴著防塵口罩,站在臨時搭建的 “希望小學” 木牌前。
身后是孩子們,用粉筆在廢墟墻上畫的太陽。
極限探險,挑戰生命邊界
2010 年深冬,奧伊米亞康的寒風像刀片割過護目鏡。
張昕宇跪在齊膝深的雪地里,沖鋒衣拉鏈結著冰碴,溫度計顯示 - 40℃。
梁紅睫毛上的冰晶,折射著極夜微光。
當那枚刻著兩人名字縮寫的戒指觸到指尖時,眼眶涌出的熱淚瞬間凝成冰珠 。
這個被稱作 "北半球冷極" 的村落,因這場零下四十度的求婚,成了他們冒險地圖上的第一枚坐標。
四年后的南極夏季,"北京號" 帆船停靠在喬治王島。
梁紅的婚紗內襯塞滿加熱毯,頭紗在時速 50 公里的暴風雪中硬成金屬片。
當她踩著冰爪走向臨時搭建的雪制祭壇時,身后企鵝群搖搖擺擺列成隊列,像極了童年繪本里的畫面。
"這是我們 15 歲時在北海公園聊起的傻話。"
張昕宇的誓詞被風雪撕成碎片,卻在交換戒指的瞬間,被南極科考站的攝像機永遠定格。
2012 年的瓦努阿圖,馬魯姆火山口的硫磺味嗆得人睜不開眼。
張昕宇背著 30 公斤的采樣設備,順著耐高溫繩索下降時,能看見巖漿泡破裂時濺起的火星。
當他在 1190℃的熔巖湖旁展開國旗時,隔熱服內層的汗水已凍成冰粒 。
這個曾在豆腐機前畫圖紙的退伍軍人,此刻正用顫抖的手指采集火山巖樣本。
對講機里傳來梁紅的提醒:"注意硫化氫濃度!"
這些樣本后來被中科院火山研究所,列為重要研究資料。
而他面罩上被高溫灼出的焦痕,成了探險日志里最燙的印記。
那艘花 1980 萬改造的 "北京號" 帆船,在 2013 年穿越合恩角時遭遇 12 級風暴。
浪高 20 米的夜里,梁紅死死攥著舵盤,聽著龍骨發出瀕臨斷裂的吱呀聲。
張昕宇在甲板上加固桅桿,突然看見一道閃電劈亮夜空,照亮船舷上剛刷的 "北京" 二字 。
這兩個漢字在驚濤駭浪中顛簸,像一片固執的樹葉,漂向未知的海域。
2015 年的伊拉克摩蘇爾,他們跟著反政府武裝穿過廢墟時,子彈擦著頭盔飛過。
梁紅的攝像機記錄下,一個賣茶男孩空洞的眼神。
張昕宇則在軍火庫遺址撿到半本《一千零一夜》,書頁間夾著干枯的玫瑰。
在哥倫比亞毒梟營地,戴著骷髏頭項鏈的武裝分子用槍口抵住張昕宇胸口。
卻在看見他手機里女兒的照片時,突然揮揮手放他們離開。
這些鏡頭后來剪成紀錄片《侶行》,讓觀眾在槍林彈雨中,看見文明斷裂處的人性微光。
2017 年,國產運 - 12E 飛機的螺旋槳切開塞班島的云層。
張昕宇戴著降噪耳機,注視著儀表盤上的 "中國制造" 標識。
當飛機降落在西安咸陽機場時,機身上的彩繪 "長城" 被陽光鍍上金邊 。
這是人類首次用中國國產飛機完成環球飛行,而駕駛艙里的導航圖上,密密麻麻標著他們用十年時間踩出的航線。
從冷極到熱極,從活火山到戰地,從冰川婚禮到毒梟談判,每個坐標都刻著 "活著就要見天地" 的注腳。
如今在他們北京的工作室,一面墻陳列著火山巖、毒梟營地的子彈殼、南極企鵝的羽毛。
梁紅摸著奧伊米亞康帶回的冰芯標本說:
"有人問值不值,其實我們只是把銀行賬戶里的數字,換成了眼睛里的星光。"
窗外的車流聲隱約傳來,與十年前寫字樓里的喧囂并無二致。
但桌上的地球儀卻泄露了秘密,那些被紅繩標記的航線,早已在他們心里鋪成了比金錢更遼闊的財富。
讓世界再看它一眼
2001 年,塔利班炸毀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這片世界文化遺產淪為廢墟。
此后十余年,德、日等國專家嘗試修復,都因戰火與技術難題無功而返。
2015 年,張昕宇提出用投影和光影技術重現大佛的構想。
10 萬平方米的投射面積,在戰區實施談何容易?
但計劃獲批后,他和梁紅立即行動,四處收集文物資料、反復調試燈光。
當地工人得知他們的目的,自發自掏腰包加固腳手架:“我們盼著大佛能再亮起來。”
投影啟動那晚,1000 多名當地人聚集山谷。
光束亮起,大佛輪廓重現巖壁,現場爆發出歡呼。
阿富汗國家自行車隊在光影下穿梭,幾位老人顫抖著伸手觸碰 “佛像”,淚流滿面。
張昕宇說:“這是中國人送給巴米揚的禮物!”
然而光明引來塔利班仇視,懸賞令隨即發出。
危急時刻,當地民眾冒險幫助他們喬裝,穿越山路躲過追捕。
離開前,團隊將設備留給當地政府。
如今,巴米揚大佛每年亮燈三次,其中一次紀念著這次 “重生”。
張昕宇團隊也被世界文物保護大會授予特殊榮譽,這段故事成了文明守護的見證。
從環球探險到科技公益
張昕宇和梁紅,賣掉家產 1 億元開啟環球探險。
因自媒體記錄意外走紅,"侶行" 系列播放量超 30 億次,商業價值增長至 2 億元。
如今他們在杭州建 "侶行基地",研發探險裝備與技術。
便攜式凈水器用于非洲缺水地區,輕便裝備獲專業團隊認可,還與大學合作極地科研項目。
基地以全實景模擬災難現場,如臺風體驗課程,幫助參與者掌握自救技能。
他們持續踐行公益:在非洲建學校、清理海洋垃圾、向戰亂地區捐贈物資。
目前啟動 "探訪全球瀕危文明" 項目,計劃 5 年記錄保護傳統文化。
同時,他們籌備太空旅行與海底探險,定制潛艇已在研發中。
從探險者到科技創新者、公益實踐者,他們用行動詮釋:
探險不僅是探索世界,更是用經歷和技術解決人類問題的過程。
結語
張昕宇和梁紅這兩口子的活法,真挺讓人佩服的 。
賣了房子環游世界,從看風景的人變成了改變風景的人。
用冒險的經歷搞研發、做公益,把日子過成了既能折騰又有意義的樣子。
要是換成你,難道不會想在年輕的時候出去闖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等攢了點經驗和故事,再找個像建災難體驗基地這樣的事兒。
把自己的見識變成能幫到別人的東西嗎?這不也是一種挺酷的活法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