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察覺過,那些被強行忍下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或是說不出口的焦慮和委屈,往往會用另一種方式對我們發出警告。
舉例來說:當你強忍著怒火或者委屈,逼著自己“扛”過去的時候,表面上可能波瀾不驚,但身體會非常誠實:心臟怦怦跳、血壓蹭蹭漲,而這種身體上的難受可能需要好久才能緩過來一點兒。
其實,當情緒被壓抑時,它不會憑空消失,而是會不斷累積,進而影響身體的正常機能。長期壓抑情緒會過度激活大腦的應激系統,促使身體分泌大量應激激素,如皮質醇等。這些激素在短時間內能幫我們應對危機,但如果長期處于高水平,就會對身體的多個器官和系統產生損害。
那么,長期壓抑情緒,我們的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呢?該如何科學管理情緒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情緒與疾病
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那些長期被壓抑掉的情緒,可能會以癥狀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方面,長期負面情緒會削弱身體防御機制,使疾病更容易發生;另一方面,慢性疾病帶來的痛苦又會加重心理負擔,形成惡性循環。
1.心腦血管
心腦血管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而精神心理因素在致病機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期的緊張、焦慮或抑郁等會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臟負擔;同時血液中的脂質成分也可能發生異常變化,加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心臟與心理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國內外很多研究證實,不良情緒和心理問題可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原發病因和危險因素,同時又可以作為誘發因素加速原有心血管疾病的進程,導致臨床預后惡化。
2.內分泌
研究證明,人體的神經-免疫-內分泌是一個網絡,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會引起整個網絡的功能障礙。
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被稱為“情緒病”,當人長期處于焦慮或緊張狀態時,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功能會發生改變,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在甲狀腺疾病患者中,相當一部分人在發病前經歷過重大精神創傷,或者長期處于情緒困擾。
糖尿病同樣與情緒緊密相關,情緒壓力會影響胰島素敏感性。保持情緒穩定而平和對血糖控制很重要,有研究顯示,長期情緒壓抑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達標率明顯要低于情緒健康的對照組。
3.皮膚
皮膚對情緒變化的敏感超乎想象,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會直接影響皮膚屏障。悲傷、恐懼等情緒會引發人體皮膚內環境改變,加上病毒病菌的侵襲,出現過敏、感染等癥狀,而皮膚狀態的改變如丘疹和紅斑、潰爛等也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令心理壓力增加,形成惡性循環。
臨床統計顯示,40% 的銀屑病患者存在焦慮或抑郁,女性患者心理問題更突出。另有研究表明,80% 的斑禿患者發病前曾經遭遇負性事件,且皮膚的損傷程度與心理壓力持續的時長呈正相關。此外,神經性皮炎(慢性皮膚病,表現為皮膚苔蘚和瘙癢等)也多與患者的情緒、性格和負面事件的發生相關。
4.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是情緒壓力的靶器官,焦慮、抑郁及恐懼等負性精神因素可引發機體應激反應,影響腦-腸軸良性互動,進而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及自主神經系統引起腸道生理功能異常,產生一系列中下消化道癥狀。
研究顯示,有很大比例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符合焦慮或抑郁診斷標準,他們癥狀的嚴重程度與心理障礙程度呈正相關。而長期壓抑情緒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令有益菌減少,致病菌增加,同時降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使炎癥因子水平升高——這些變化能解釋,為什么人們在情緒波動時常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
5.腫瘤
近年來,精神心理因素在惡性腫瘤發病中的作用受到更廣泛關注。有研究學者指出,現代人群日益繁重的生活工作壓力及日益凸顯的精神心理問題,可能是惡性腫瘤發病率及死亡率持續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長期暴露于高壓力環境可使肺癌風險大幅增加,工作強度大、性格急躁、缺乏解壓途徑等心理因素均為明確的危險因素。動物實驗證實,長期應激可使小鼠乳腺腫瘤發生率成倍提升,機制與皮質醇抑制免疫功能有關。而臨床觀察也發現,心理狀態會影響腫瘤發展進程,因此對腫瘤患者的心理干預不僅可能緩解癥狀,還可使治療效率有效提升。
6.疼痛與睡眠
如果你總被游走性疼痛(位置不固定的疼痛)困擾,卻又查不出什么具體的毛病,那就要評估一下這種癥狀是否與長期的情緒壓抑有關了。因為當焦慮、抑郁等情緒被持續壓抑時,大腦會向全身傳遞緊張信號,肌肉不自主地收縮痙攣,關節腔內壓力失衡,引發游走性的酸脹與刺痛。慢性壓力還會擾亂內分泌系統,皮質醇水平升高削弱了疼痛抑制機制,使原本可耐受的不適被放大。
在臨床上,經常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最終在精神科吃藥痊愈的例子,精神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診治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心身醫學的發展,影響軀體疾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在臨床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關注情緒不僅是心理健康問題,更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重要環節。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科學管理情緒
可以從以下 5 個方面展開
1.覺察
情緒壓抑往往始于對自身感受的忽視,可以通過言語、文字和其他形式進行情緒疏導,幫助自己練習把情緒正確命名并客觀呈現的能力。
此外,還可以嘗試加入一些有共同議題的成長或關懷小組,在安全環境中練習情感表達,讓自己不再去壓抑情緒,而是主動積極地做外化處理。
2.運動
每周進行至少三次,每次達到 30 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能夠有效幫助改善情緒,幫助身心進入正循環。這是因為,規律性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激活身體自愈系統,促進血液循環并釋放內啡肽,這種“快樂激素”對人非常有益。
而且,運動時專注身體動作的過程,實質上是轉移對軀體不適的過度關注,幫助恢復大腦對軀體感知的正常調控。
3.優質社交
3-5 個人的親密社交小圈子,能夠幫我們在高壓的生活中找到一分歸屬感,而親友間的定期傾訴能有效降低壓力,幫助心情平靜。
此外,與他人交流共同的愛好和興趣,也能很好地改善心理狀態。
4.健康管理
全面的自我健康管理有助于調整狀態,例如固定作息時間,睡前兩小時停止電子設備的使用;飲食上減少咖啡因與糖分、脂肪的攝入,增加富含營養的堅果、深綠色蔬菜,深海魚等。
增加曬太陽、接觸大自然的時間,或是培養一些能夠達到“心流”效果的興趣愛好。這些生活方式調整,能降低交感神經持續亢奮帶來的軀體負擔。
5.心理干預
藥物治療能緩解癥狀,但如果長期壓抑情緒,僅靠藥物難以阻斷惡性循環。專業的心理干預可調整認知模式、釋放情緒壓力。心理與醫學雙重支持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率,降低復發風險標本兼治。
參考文獻
[1]劉梅顏.心理因素引發心臟損傷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6,44(08):1-3+119.
[2]黃萬眾,蘇強.冠心病與精神心理疾病的相關性與研究現狀[J].中華全科醫學,2024,22(07):1212-1216.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3602.
[3]李玲,厲平,尚曉靜,等.神經、精神因素對內分泌疾病的影響[J].遼寧醫學雜志,2004,(06):285-287.
[4]陳招娣,劉春文,牛娟,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與社會心理因素的關系[J].齊魯醫學雜志,2011,26(05):466-467+470.
[5]趙亞剛,韓偉,王景杰,等.精神心理因素參與功能性腸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22,27(05):537-540.
[6]張丹妮,于建江.探究皮膚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的相關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49):45.
[7]劉亮,姚樹坤.腸易激綜合征的可能相關致病因素和機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0):1055-1058.
策劃制作
作者丨竇媛媛 心理咨詢師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丨傅素芬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