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六十,就像莊稼到了秋收的時節,該沉甸甸地低下頭,也該把該藏的籽粒好好收進倉里。當代主持人白巖松說過:“人到了一定年紀,學會‘藏’比學會‘露’更重要,藏的是智慧,露的可能是禍患。”
這話聽著實在——年輕時或許愛逞能、愛炫耀,可到了六十歲,見過的風浪多了,才明白有些東西藏著是福,亮出來反倒是禍。
尤其是這三張“底牌”,不管在兒女面前、老伙計面前,還是親戚鄰里面前,都千萬別輕易亮出來,不然很容易惹來不必要的麻煩,自己還落得不痛快,真挺蠢的。
一、自己的養老錢、存款數,別逢人就說,老話“財不露白”,老了更得守好錢袋子
六十歲上下,手里多少都攢了點養老錢,這是后半輩子的底氣,可千萬別像倒豆子似的,見人就說“我存了多少萬”“我退休金一個月好幾千”。
小區劉大爺就是個例子,前兩年跟老伙計喝酒,喝高了就吹噓:“我跟你說,我手里有五十萬存款,養老壓根不用兒女操心!”沒過倆月,他侄子就找上門,哭著說要買房差十萬,讓劉大爺幫忙。劉大爺抹不開面子,借了。結果這錢到現在沒還上,侄子見了他都躲著走,老伙計們也常打趣:“老劉有錢,不在乎這點。”劉大爺心里別提多憋屈了。
老話說“人窮別說話,富了別炫耀”,老了更得懂這個理。你的錢是自己辛苦攢的,說多了,要么被人惦記著借錢,要么被兒女覺得“你有錢,不用我們管”,要么被旁人嫉妒嚼舌根。藏好自己的存款數,不是小氣,是給晚年留份安穩——用錢的時候自己說了算,不用看誰臉色,這才是真自在。
二、家里的糟心事、兒女的不是,別到處訴苦,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說多了只會讓人看笑話
誰家過日子沒點磕磕絆絆?兒女不孝順、小兩口吵架、孫輩不聽話,這些事擱心里難受,可千萬別跑到公園、菜市場跟人念叨,更別在親戚群里吐槽。
張大媽六十多了,總愛跟小區老太太們說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說兒媳“花錢大手大腳不會過日子”。起初大家還勸勸,后來聽多了,就開始背后議論:“她家兒女真那么差?怕是她自己也有問題吧。”這話傳到兒子兒媳耳朵里,倆人氣得半年沒登她的門,張大媽后悔得直拍大腿:“我圖啥呀,說出去丟人不說,還把兒女的心傷透了。”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里的糟心事,外人要么當個笑話聽,要么添油加醋傳得更邪乎,根本幫不上忙。倒不如自己跟老伴念叨念叨,或者找兒女好好聊聊,實在不行就擱心里消化——家丑外揚,丟的是自己的臉,寒的是兒女的心,最后為難的還是自己。
三、自己的身體短板、對晚景的焦慮,別掛在嘴邊,老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負面情緒會招“麻煩”
人過六十,身體難免有點小毛病,擔心自己老了沒人管、怕生病臥床不起,這些焦慮擱誰身上都有,可總掛在嘴邊,沒病也容易“說”出病來,還會給兒女添堵。
樓下李大爺前陣子體檢,查出血壓有點高,從那以后,見人就說:“我這身體不行了,早晚得癱床上,到時候就是兒女的累贅。”兒女聽了心里難受,天天逼著他去復查、吃藥,反而讓他更煩躁;老伙計們也不愛跟他聊天了,覺得他“一身負能量”。
老話說“境由心生”,你總說自己身體差,心里就真的會越來越慌;總說怕晚景凄涼,看啥都覺得不順眼。倒不如學著“藏”起焦慮,該鍛煉鍛煉,該吃藥吃藥,真有擔心的,跟兒女好好商量養老計劃——嘴上多念叨點“我今天精神好”“孫子又來看我了”,日子反而會過得亮堂些。
人過六十,活的是一份通透,一份安穩。這三張底牌,藏的不是心機,是閱歷,是對日子的敬畏。錢藏好了,日子有底氣;家丑藏好了,親情能安穩;焦慮藏好了,心情更舒暢。
就像老輩人說的:“稻子熟了,都低著頭;人老了,得學著收著心。”別讓一時的“痛快嘴”,攪亂了后半輩子的清凈,那才是真的聰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