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出門的必備"行馕" ,沒錯是"馕"給的誘惑。
一袋馕,一座山;上山避暑,露營吃馕。新疆人的夏天,就要這樣逍遙地過。
五六月的新疆,太陽把大地烤得滋滋作響。而松弛的新疆人早已收拾好行“馕”,車輪卷起一陣輕煙,沿著盤旋的山路向上,再向上……上山去,在叢林深處、到雪線邊上,搭起帳篷,才是新疆人專屬的納涼智慧。
一頂頂帳篷像蘑菇般散落在綠毯上,新疆人的整個夏天,就在上山與下山的車輪間悠然流轉。
而在每個露營地的炊煙升起處,總有一位固定選手自信登場——它或許被浸泡在山泉水冰凍后的西瓜里,或許正在炭火旁重新煥發酥脆,又或者絲滑融入奶茶碗中。
這就是馕,新疆人上山下草原的永恒伴侶,也是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主角。
沙漠奇緣——馕的歷險記
據說馕的獨特烹飪方式,源于一位叫吐爾洪的先民的無心之舉。
當吐爾洪頂著面團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放羊時,他絕對想不到自己的一次偶然經歷,會成為穿越千年的美食傳奇。
傳說中,這位被烈日烤得渾身冒油的牧羊人,將妻子備好的面團頂在頭上遮陽,結果面團被太陽烤成硬塊,摔在滾燙沙地時,竟散發出誘人的麥香。
“天不是每天都晴的”,吐爾洪思考著如何復現這意外美味。他在院里挖坑,用黃泥抹實四壁,燒起紅柳根,待炭火通紅時,將面團貼到壁上——新疆第一坑馕,就這樣誕生了。
從那個炙熱的午后開始,馕也與新疆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絲路回響:馕的傳播歷程
溯源歷史,波斯商隊沿著昆侖雪水浸潤的綠洲走廊東進時,這種烤餅技術便植入了華夏飲食基因。
東漢靈帝咬下胡餅的瞬間,長安西市蒸騰的麥香,共同預示著飲食革命的來臨。白居易筆下“胡麻餅樣學京都”的詩句,則正是絲路之路上馕文化的生動注腳。
當玄奘在莫賀延磧咽下最后一塊馕時,這種食物便已然完成了從充饑干糧到精神圖騰的華麗蛻變。
2010年,庫車大馕制作技藝也正式入選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馕不僅是新疆人桌前餐后的日常,也是象征新疆味道的獨特文化符號。
如今在庫車的小巷中,斑駁墻頭上仍保留著那句道盡新疆人心聲的諺語:“庫車馕,色金黃,如車輪,溢酥香,一餐未食,三日念想”!
馕坑藝術:高溫里的匠心獨韻
誠如其所言,走進新疆的大街小巷,總能被一陣濃郁的麥香喚醒味蕾。
每家馕店里都有的是一個巨大的馕坑。師傅們的身影在煙火中舞動,演繹著傳承千年的味蕾藝術。
▲圖源:小紅書@碳水妖精
小麥粉為基底,加入雞蛋、清油、牛奶和洋蔥末,再撒上星星點點的芝麻。
師傅們打馕的手藝,是最值得拿著小板凳蹲守和欣賞的環節。手掌揉搓間,面團已均勻柔韌。幾次華麗轉身,便可以形成完美的圓形。
下一步是用“吐客車”給馕餅扎出花紋。戳花兒不僅有吉祥之意,還可以給面餅放氣,馕餅經過這道工序處理,就不會像燒餅一樣在爐子里鼓氣。最后,俯身一探,將馕餅精準貼入馕坑內壁。
約莫十分鐘,馕坑飄香時,便是馕餅1.0版本,完成從麥香到焦香蛻變的提示。此時,用鐵鉤探入馕坑,鉤出的已是金燦燦的完美圓盤。
剛出爐的馕邊,薄脆如蟬翼,中央花紋處則保留著軟韌口感,芝麻在熱氣中噼啪作響,麥香混合著果木香直往鼻腔里鉆。
沒有一個新疆人能抵得住剛出爐的馕的誘惑,就像沒有一個馕能完整回到新疆人家里一樣。
千馕百味:從傳統到個性的綻放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馕,在新疆人的手里不斷傳承和創新。據統計,現有的馕品類已達到300多種。
從傳統的馕坑烘烤,到現代化機械生產;口感上從單一的原味,發展出豐富的個性化定制:比如添加了辣椒的辣皮子馕,口感咸辣,別有一番滋味。
一代代馕師傅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化元素,在馕上寫字、繪畫,制作出獨具特色的產品。
百變精靈:馕的創新樂章
當城市熱浪翻涌,新疆人早已把馕裝進行囊,向著清涼的山野進發。上山露營中,馕更是百搭小能手。
野餐救星:取出馕餅,抹上自制的酸奶,如果幸運的話,可以再綴些野草莓——山野版三明治,足以讓人忘卻煩惱。
燒烤神器:給馕穿上簽子,架在炭火上烘烤,待表面泛起焦黃時掰開,配一串滋滋冒油的烤肉。
滾燙的肉汁瞬間滲透馕的里外,酥脆與柔韌在齒間交響,連烤簽上的油星都不值得浪費。
如今的馕更有新招:把馕掰塊兒鋪在烤盤底,澆上番茄燉羊肉,撒層厚厚的芝士,炭火慢煨中誕生的是“馕底披薩”。
當拉絲的奶酪裹著吸飽湯汁的馕塊送入口中時,山風都跟著馥郁。
中西合璧——馕咖啡:將馕融入咖啡文化,創造出別具風味的“馕咖啡”,讓古老的面香與現代飲品碰撞出新的火花。
圓滿之馕:生活中的包容智慧
馕的圓形背后,不光是形狀,不單是圓滿,更是新疆人的生活哲學與智慧。
在柯爾克孜族婚禮上,新人共掰圓馕寓意著美滿,表達對愛情的忠誠和白頭到老的決心。
吃馕時還講究,不能一人拿著整個馕吃,必須掰成小塊或是切開先讓別人吃,自己再吃。與人分享,和美與共,才會圓滿,這是馕教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圖源:小紅書@那山半坡
如今新疆馕不斷亮相于國內、國際各大展覽會上,吸睛無數。馕也正在突破國界,讓更多人看到新疆之美。
一張小小的新疆馕,散發著獨特的新疆“味”,朝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方向出發,走得步履堅定!
馕坑余溫未散,山風已捎來新的牧歌。當你在露營的晨光中掰開新烤的馕。
那騰起的熱氣里,有牧羊人吐爾洪的靈光乍現,有絲路駝鈴的千年回響,更有一代代新疆人揉進麥香的生活智慧。這份金黃,是寫在新疆大地上的不屈的生存詩篇。
▲圖源:小紅書@熊綦
所以下次出門,也一定要記得,在行囊里塞張圓圓的馕~
本文由“我從新疆來”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了解熟悉而又陌生的新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